中國內地首例被執法部門查處的假唱案件4月1日塵埃落定。據《四川日報》報道,被相關部門查處并認定商業演出過程中假唱的演員方梓媛和殷有璨,當日分別向四川省雙流縣文體局繳納2.5萬元罰款(報道稱罰款總額為5萬元,兩次繳清)。在4月4日央視一套的《今日說法》欄目中,詳細披露了該案的查處過程。
這起內地的“假唱第一案”年初曝光時,已經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央視春晚每年都要經受“假唱”質疑,虎年春晚也不例外。雖然春晚節目組多次表示“春晚近年來都是真唱,無論多大牌的演員都一樣”,但是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如果沒有“假唱第一案”這個事,春晚導演組很可能對某些大牌“特赦”,當時“正在風頭上,絕對沒人敢假唱”。
這個首例假唱案,是由文化部重點督辦的案件,其示范效應將逐步顯現。“假唱”的始作俑者往往稱這是為了給歌迷以更好的視聽效果,一切都是為消費者能更完美的享受。“假唱”的學名謂之“還聲”,有了學名的“假唱”似乎就有了很體面的存在理由。這種伎倆是魔鬼的謊言,卻打著上帝的旗號,深深侵害了消費者利益和感情。更重要的是,“假唱”不僅僅是欺騙了觀眾和歌迷的感情,更是對我們一貫倡導的“誠信”行為的一種公然背離。
舞臺演出靠的是“真功夫”,靠一盤錄音碟走遍天下的歌手是沒出息的,不敢“真唱”說明你沒真本事。有些演員形象已老化,但仍放著多年以前年輕時錄的磁帶對口型,有些甚至放著別人演唱的CD去對口型。這些演員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有些還曾經是青少年的偶像,這就產生了不良的作用和影響。“假唱”現象是歌壇藝術的恥辱,是歌壇藝術的大倒退,應當引起反思和深思。
治理“假唱”,有關法律法規早就頒布——新修訂的《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一條中規定,營業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騙觀眾。并解釋道:前款所稱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員在演出過程中,使用事先錄制好的歌曲、樂曲代替現場演唱、演奏的行為。演出舉辦單位應當派專人對演唱、演奏行為進行監督,并作出記錄備查。記錄內容包括演員、樂隊、曲目的名稱和演唱、演奏過程的基本情況,并由演出舉辦單位負責人和監督人員簽字確認。演出舉辦單位沒有現場演唱、演奏記錄的,由縣級文化主管部門處以3000元以下罰款。以假演奏等手段欺騙觀眾的,由縣級文化主管部門依照《條例》,由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于具有違規行為的演出舉辦單位、文藝表演團體、演員,相關文化行政部門將向社會曝光。演出舉辦單位、文藝表演團體在兩年內再次被公布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營業性演出許可證;個體演員在兩年內再次被公布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以上法規看似完備,但仔細追究,發現《條例》和《細則》對于所謂營業性演出的定義不夠準確——很多演出是政府舉辦或企業贊助的,不一定賣票,很難判斷是不是營業性演出。“假唱”的行為,決不能只是在“營業性演出”中禁止,包括公益性演出活動中也應完全禁止。近些年來,對于收視率非常高的“公益性”的春節晚會,也屢屢曝出“假唱”丑聞,而假唱者,往往還是無數觀眾祟拜和仰慕的大牌明星。盡管這消息一直是官方所不敢公然承認的“小道消息”,盡管相關部門一直表示這是為了“演出效果”,但是已令無數觀眾和歌迷感到難以接受。在觀眾看來,無論任何演出團體和明星,無論商業性演出還是公益性演出,堅持“真唱”是信守誠信和職業道德的底線。
《條例》和《細則》雖在幾年前就出臺了,但見效甚微。在“假唱第一案”開審前,還沒有一個演員或者演出商、電視臺因為假唱受到處罰。要想徹底治理“假唱”行為,對演出如何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是擺在文化執法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演出這么多,文化執法部門派員逐一監督根本不可能,往往需要依靠觀眾和歌迷的舉報。鑒別“假唱”是一個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文化執法部門難免會判斷有誤,很難對其定性。另外,文化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采集證據也比較困難,有可能造成大量扯皮,浪費時間、精力,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
目前“假唱”的現狀已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尤其是在大型電視綜藝晚會和歌星演唱會上,并發生了觀眾狀告某歌星“假唱”的事件,社會反響強烈。“假唱”行為極大侵犯了觀眾的合法權益,不利于演出市場的誠信建設,而且也不利于演員的自身發展和整個“歌壇藝術”的發展。前階段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就《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也突出強調對“假唱”行為的處罰。文化部為此將進一步完善和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要求全國各地文化執法部門加大稽查力度,加強行業監督,認真梳理演出市場,了解演出現狀,建全“信用機制”和建立“黑名單”,對容易發生“假唱”的演員和場所加大監管。
“假唱”的事實認定、法律認識、處罰依據還是比較明確的。全國各地對“假唱”行為沒有一例行政處罰的案件,主要是打擊“假唱”行為的執法流程不明確,取證方法不清楚,技術手段不到位。因此,政府執法部門除了通過各種手段加強演員自我約束、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加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加強“組織單位”的責任意識外,還應加強反“假唱”的技術支持。
新修訂的《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規定文化主管部門可以采用技術手段,加強對營業性演出活動的監管,文化執法人員要進行相關專業的培訓。“假唱”的最終完成在調音師的“調音臺”,自然最有效的監控就在調音師的“調音臺”。文化執法部門可以請一些資深的音響師、調音師等專業人士在音響棚里進行針對“假唱”的現場演示進行執法培訓,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執法人員切身了解“假唱”的操作流程,探討研究如何識別“假唱”和如何有效取證,使之能真正聽到專業意見。“法律法規+專業技術”,雙管齊下,必能取得效果。
反“假唱”不但不會削弱演出市場的繁榮,還會促進藝術繁榮。一場優秀的反“假唱”戰役,具有多重效應:不但清算了“偽劣產品”,還維護了誠信理念,促進了“真善美”的弘揚。因此,大家不妨行動起來,打幾場這樣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