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今天,中國的城鎮幾乎處處可以看到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豐富社會生活、提升城市內涵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4年,上海制定了城雕發展規劃,各個區也逐漸制定了本區城雕發展規劃。近年來,我們看到了一些優秀城雕作品,如坐落于淮海中路上深受公眾喜愛的《都市中人》(即“打電話的少女”),如徐家匯公園中由馬賽市贈送的《希望之泉》,如上海展覽中心前法國雕塑家阿曼的《飛躍的馬》等。此外,上海市中心區域也已建起一些雕塑公園。隨著2010上海世博會的到來,城雕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一件優秀城雕的誕生,不僅牽涉到規劃設計、環境管理、雕塑構思、制作安放,還牽涉到后期管理與維護等等許多方面。因此,城市雕塑究竟如何做到良性發展,尚有許多探索與改進之處。
“淮海路的女兒”在哭泣
——何勇訪談
文/程也
終于與何勇面對面坐在一起,開始了采訪。
作為上海油畫雕塑院設計師,何勇有許多優秀作品為業界以及公眾所喜愛,如《都市中人》、《幻笛》及原放置于衡山路的《藍調》等,要說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則莫過于淮海中路上的“打電話的少女”銅像——1996年“少女”落成,這是淮海中路上第一座銅像雕塑,一露面,立即贏得了市民群眾的喜愛,還被收進了《中國雕塑史》和《中國美術全集》。然而也正是從走出深閨面向大眾開始,這個手執話筒的年輕女孩命運多舛:
1998年“少女”倒地,原因可能為“盜竊未遂”;
2000年春節期間“少女”失蹤,經追蹤調查發現,銅塑被盜并被軋成碎塊賤賣;
2004年在市民的重建呼吁下,三種重塑設想在現場進行公示,并于2006年5月新“電話少女”復位,而到了2008年,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話基座被盜;
2010年1月27日,新“電話少女”攔腰被截……
一次又一次,淮海路的“女兒”在哭泣。
2006年落成的新“電話少女”雕塑的“電話機”上有一些數字和文字:“1996年2月—2006年3月”、“美好”、“遺失”、“期待”、“關愛”、“溫暖”、“重生”。何勇表示,這些日期和文字是他從創作第一尊“電話少女”雕塑到重塑完成新版雕塑期間的一些感受,也可以說是“少女”的內心獨白。對于新版“少女”,“我用‘重生’而不是‘復原’,因為此‘少女’已非彼‘少女’簡單的拷貝。”何勇說,“當時關于恢復這個雕塑的呼聲很高。是恢復還是怎樣,我先后共提出了三套重塑雕塑方案。從我個人來說,我比較傾向于最早提交的‘腳印’方案,就是在‘打電話少女’原址下方塑一雙腳印,在原存留的電話架上用特殊的感光材料制作一張原作的‘少女’形象圖片及相關文字。因為原作已經不復存在,‘少女’已經走遠,但是她牽動了太多人的心靈,記載著上海關于淮海中路的許多城市記憶。這個雕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物品,她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個文化事件,一個故事。”
經過反復斟酌,考慮到公眾對“少女”的熱愛,有關方面最終還是決定部分地采用第三種方案,即在適量修改調整的基礎上恢復原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還原這尊雕像。畢竟那么多年過去了,上海這座城市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認為‘少女’也應該擁有新的元素,變得更加適合淮海路的新面貌。”重生后的“少女”從原先黃銅的材質改成了銀白色的鎳白銅,盡管鎳白銅的鑄造難度非常大,但產生的效果則更加新穎時尚。其次,人物造型也進行了修改,頭發和裙子微微擺動,上衣從有袖變成無袖樣式,原先少女挎著的小包,因略顯累贅而取消。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長方形電話架,也改成鏤空體,使得整個雕塑變得通透靈動。
何勇對城市雕塑有著深入的思考,城雕是公共藝術,必須與具體區域、具體城市的環境氛圍相適應。只有在適合該地、表現出該地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提升的基礎上精心打造才能做出對得起公眾的好作品。這種思考具體體現在“打電話的少女”上,從1996年第一次構思到2006年的調整,可謂一以貫之。起初,作為上海“十大城雕”項目之一,該雕塑所處的地點是淮海中路,旁邊是建造中的地鐵一號線的一個出入口。什么是這里的語言?何勇在思索著感受著。“地鐵是一種溝通人們從此到彼的交通工具,把人們聯系到了一起。電話也是同樣,世界因此變小,人們因此走得更近。我想我找到了一種呼應,從而使這尊雕塑的出現凝聚一種場所精神。”這就是創作“打電話的少女”雕塑所負載的理念。
有了理念又該用怎樣的手法去表現呢?經過反復思索與造型,雕塑的表現方式突出了生活化,仿佛隨意定格一個特寫,貌似不經意而為的一個動作中包含了所有的內涵。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城市雕塑中,很多雕塑作品是直面觀看者的,你在看她,她也在看你,對視中完成了交流。但是“打電話的少女”卻半低著頭、側著身,沉浸在聆聽電話的專注中,似乎忘記了身邊還有你的目光。對此,何勇說:“我覺得對視是一種交流,不對視也是一種交流。我想讓這尊雕塑不僅僅只是一尊雕塑,而是一個在你路過這里時走過你身邊的一個普通女孩。也許你沒有特別注意到她,但你會感受到一種擦肩而過時的親切與美好。”
多年來,人們叫她“打電話的少女”,忘記了雕塑本身的名字。因為她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走在淮海中路上的正在打電話的少女,并不引人注目卻引起公眾長久的熱愛,“少女”的魅力不言自明。在她遭到破壞時人們紛紛表示傷心與憤慨,在等待她歸來時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期盼。2000年10月16日晚的一幕也許人們還記憶猶新,“打電話的少女”突然出現了,上百名路人駐足觀看。原來,這是由真人扮演的“真人銅像”。“這是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特別策劃的‘找回失蹤少女’公益活動。當時天氣挺冷,模特在那里堅持著,我很感動。另外還有市民寫信去媒體,表示愿意出資重塑等等。人們的表達形式不同,但人們對‘少女’的愛是發自內心的,這更讓我感動。”何勇說。
新版“打電話的少女”落成之后,有關部門表示將安裝防盜報警裝置,以防再次被盜。然而,“少女”的心并沒有能安定多少時間,2008年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話基座被盜。2010年1月“少女”被人攔腰截斷,在霏霏細雨中躺倒街頭。“怎么會有人又去破壞她?!” “為什么沒聽見報警聲?”許多市民紛紛搖頭。事情發生后,盧灣區政府、警方、盧灣區城市規劃管理局的相關工作人員等都到現場查看了情況,在短時期內將修復的雕塑放回了原處。在一片忙碌中,卻沒有“少女之父”的身影。何勇表示,最近的一次雕塑從被毀到恢復,一直沒有任何相關部門通知他,關于修復的情況他也不明了。這同上一次雕塑電話部分被盜及修復時的情況一樣,當時對于電話的異質感和粗糙感無論是何勇還是觀眾都感覺十分不快。其實,何勇一直保留著重塑時的原始模型,在雕塑每一次被破壞后他都希望有關部門能與他取得聯系,希望能將修復工作做到最好。畢竟從感情上說,他對該雕塑有著最直接的思索;從質量上說,只有他最有可能還原原作。然而面對發生在“打電話少女”身上的這種一次次面目全非的所謂“修復”,何勇說:“我感到很無奈。”
“打電話的少女”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城市雕塑,其遭遇曲折而典型。對于她,人們或許可以有很多解讀。作為城市文化的名片,城雕可以展示和提升城市精神;同時,城市文明程度也在城雕上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烙印。也許,面對一個城雕作品,欣賞之外還應該思索一些什么。“淮海路的女兒”一次又一次的哭泣不該被遺忘,她的命運,應該成為上海城雕建設的一個典型案例,折射出一系列思考。
唐世儲,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是上海最早從事城市雕塑的藝術家之一,曾任上海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創作室主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等職。他的雕塑作品涉及大型城雕設計、人物紀念雕塑及肖像雕塑創作。主要作品有:上海寶山烈士墓浮雕《戰斗、勝利》;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恩格斯》大型石雕像;寓言雕塑《東郭和狼》、《伯樂惜馬》、《猴子撈月》;辛亥革命元勛黃興紀念銅像(立于上海黃興紀念公園);朱德總司令像(立于四川儀隴朱德紀念館序廳);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全身銅像(立于安徽寧國市);愛因斯坦像(立于上海城市雕塑公園)等。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回顧了上海城市雕塑近30年來的發展歷程,并對現今城市雕塑方面的一些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城雕發展30年
問題與進步共存
唐世儲可以說是新時代城市雕塑發展的親歷者。從1982年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1992年更名為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至今,唐世儲伴隨著中國現代城市雕塑走過了將近30年的發展歷程。唐世儲覺得中國城雕發展的成績是肯定的,但是問題也是非常明顯的。和歐洲數百年的城市雕塑歷史相比,中國城市雕塑的基礎相當薄弱。一方面經歷了文革的動蕩之后,專業人才匱乏;另一方面,政府組織者也缺乏管理經驗,無論是規劃還是項目操作都存在不少問題。除此之外,社會的認知、老百姓的接受度也有待改善。
在上世紀90年代,城市雕塑經歷了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所謂全民干雕塑,誰能接到雕塑項目,誰就能賺錢。唐世儲回憶說當時的主管部門基本上不愿意去找專業院校去做城市雕塑。很多個體戶、廣告公司甚至是工程隊都進入到城市雕塑的領域,用低價來沖亂市場。一時間,各種雷同的劣質雕塑布滿全國,比如“火箭”加“原子結構”的科技雕塑,以及一個球加一雙手的“托起希望”雕塑。而在那一段時間,油雕院基本上做不到雕塑。
另一長期困擾城市雕塑發展的弊病就是長官意志。唐世儲認為領導對于城雕的審查重點應該在政治上,而不是在藝術上。過去很多領導都喜歡把自己的個人喜好強加在雕塑家的藝術創作之上,這其實是不尊重藝術創造規律的表現。就算是雕塑家的作品不合領導的胃口,主管領導也不應該輕率地干預,而是應該和雕塑家多進行溝通。唐世儲說很多時候雕塑家并沒有和領導解釋甚至見面的機會。“聽解釋的人不是最后拍板的,最后拍板的聽不到我們的解釋。我相信如果能夠和領導之間進行更多、更直接的交流,很多城雕作品會做得更好。”
就上海而言,近些年隨著政府的關注,城市雕塑的發展逐步走向正軌。現在上海各區縣規劃局都成立了景觀雕塑科,結束了從前美協、規劃、綠化園林部門交叉管理的混亂局面。此外上海市也制訂了城市雕塑的發展規劃大綱,要求各個區制定本區的城雕發展規劃。唐世儲作為專家也參加了好幾個區的城雕發展研討。他說,現在政府很重視城市雕塑,也有了相應的管理部門和規劃,以前那種混亂的競爭局面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重點項目找專家,一般的裝飾性項目找裝飾公司的局面,我覺得這是合理的,大家的定位不同,各自的特點也不同,把市場細分開,各自找準各自的定位,有利于整個城雕藝術的發展。
上海為何缺乏
城雕精品力作
盡管近些年來上海城市雕塑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也產生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但是在唐世儲看來,真正能夠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精品力作還是沒有產生。“我們說到廣州,會想到五羊雕像;深圳的開荒牛、珠海的漁家女、蘭州的黃河母親這些雕塑都是城市形象的象征。再擴展出去,像紐約的自由女神像這樣的作品可以說已經代表了美國的國家精神。而反觀上海,到現在為止,似乎還沒有產生過真正能夠代表這座城市精神和形象的精品力作。”唐世儲說。
的確,不僅是專家看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就是普通上海市民也認為上海缺乏具有震撼力的城雕精品。在此前進行的一項關于上海城雕現狀的調查中,有80%的城雕被市民認定為平庸的作品,優良和低劣的比例各為10%。而對于真正能夠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力作,市民的答案五花八門,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上海的確缺少能夠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城雕精品。
之所以長期以來都缺乏精品力作,唐世儲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主管部門在制定規劃時都把數量放在了優先考慮的位置上。唐世儲說:“我參加過好幾個區縣的城雕規劃研討。應該說政府職能部門對城雕非常重視,制定規劃時也非常細致。但是他們通常都比較注重數量,在規劃中常常把具體的雕塑數量規定得很細。比如到2010年要建設50個或是100個城雕。我覺得城市雕塑并不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是柴米油鹽,它更多的是文化層面的東西,所以,寧缺勿濫是規劃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為100個平庸的作品,其影響力可能還不如一兩個高質量的作品。”
其實缺乏精品力作這個問題不僅在城雕方面,在其他各個藝術門類中都存在著相類似的問題。不少藝術門類已經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做出了一定的探索。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就為打造舞臺藝術的精品力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像京劇《廉吏于成龍》、昆曲《班昭》、越劇《陸游與唐婉》、雜技《ERA時空之旅》、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話劇《商鞅》等,都是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打造出來的精品。在美術方面,文化部從2004年啟動了“近現代重大歷史題材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工程”(后定名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財政部特批資金1億多元用于支持美術創作。這些例子都是值得城市雕塑借鑒的。盡管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但還是缺乏像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這樣的國家級的政策扶持。對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是需要相關政策扶持的。要投入大資金、花大時間,精工細作才有可能出精品。
要打造精品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在有了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具體的實施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唐世儲認為首先是規劃選址:“選址很重要,位置一定要選在多數人能夠接觸到的地方。如果放在群眾看不到的地方,又何談影響力呢?有些政府部門提出在城雕建設中不留死角,面面俱到,我覺得是錯誤的。城雕不是公共廁所,多少面積,多少人口必須要建一個,不合適的地方就不要建。”唐世儲繼續說:“其次是要和周邊環境相協調,體量要合適。重要題材的作品不能太小,但也不能超出環境的承載力。現在上海很多雕塑都存在體量不合適的問題,尤其是人物的全身像,很多都偏小,缺乏藝術的表現力。第三是制作加工過程比較粗糙。”上海本身的制造加工能力是非常強的,但這么多年,上海的工業力量并沒有加入到城雕制作的過程中來,這一點非常遺憾。唐世儲舉了鑄銅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像上海船廠這類的大型企業都有很強的加工能力,但是上海的城雕很少去這樣有能力的企業加工,往往是送到外地的小廠制作,主要是因為便宜。”
城市雕塑公園
切勿重蹈覆轍
去年年底,唐世儲的最新作品“愛因斯坦像”在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落成,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先生特意為這座雕像揭幕。愛因斯坦曾兩次經過上海,并為上海的學術界做了報告,當愛因斯坦第二次經過上海的時候,他得到了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為了紀念愛因斯坦與上海的淵源,應愛因斯坦家鄉烏爾姆市的提議,在上海建成了愛因斯坦的紀念雕像。我在唐世儲那兒見到了那張合影照片,令筆者稍感遺憾的是,在那樣的情形下,雕像作者似乎被“邊緣化”了——居然站在一排人中的最靠邊位置。按理,他是應該緊靠德國總理和上海市領導的。當然,這是題外話了。此番雕像落戶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唐世儲說這是因為原先規劃的安放區域由于市政改造而無法安放,于是便臨時落戶于上海城雕中心,待日后另行搬遷。
盡管這次雕像落戶上海城雕中心是臨時的,但是唐世儲對于城市雕塑公園這種形式還是表示了肯定。“城雕公園的出現是好事情,為城雕能夠有相對比較集中的展示提供了機會,也可以讓市民更多地接觸城雕,欣賞城雕。”但是唐世儲對于眼下各地大力建設城雕公園也心存隱憂:“以前全國各個地方都建立了很多名人園和微縮景觀公園,結果這些地方都在重復建設和雷同中漸漸消亡,我希望城市雕塑公園不要重蹈這樣的覆轍。”的確,僅上海就已經有了靜安雕塑公園、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月湖雕塑公園和張江雕塑公園等多個城雕公園。如何合理定位和合理規劃,是城雕公園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唐世儲看來,目前上海的城雕公園在建設上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急功近利。唐世儲說:“我之前去看過靜安雕塑公園。應該說政府能夠在市中心區拿出這樣一塊土地建立雕塑公園是非常有魄力的。在這樣一塊狹小的空間內如何合理布局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覺得首先不能有用‘三五年建成’這樣的概念。”雕塑不是工程,它需要的是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短平快”的建設思維對作品質量的影響很大。唐世儲說:“好多年前,我參加一次研討會碰到過這樣的事情:一個領導說我們造一個大橋才10個月,投資十幾個億,但你做這個雕塑卻要做三年。這個當然沒法比,雕塑不比造橋鋪路,可以加班加點。我覺得尤其是和重大市政項目相結合的城雕,要允許工程先完工,雕塑再落成,要允許藝術家多思考,多推敲。”在這一點上,我們曾經的老大哥蘇聯就比較合理,唐世儲舉例說:“蘇聯做一個大型的城雕項目往往需要10年時間。比如紀念衛國戰爭勝利40周年的雕塑,在30周年時就已經開始規劃了。從選址到方案招投標,一般需要3—5年的時間。在方案確認后至少還要花上5年時間讓藝術家進行設計、制作和加工。”
對于上海城雕公園的發展,唐世儲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城雕公園可以作為雕塑展示的陣地,不定期地舉行雕塑展覽,讓有限的空間容納更多的雕塑作品,讓市民更多地接觸雕塑作品。在這個基礎上挑選一些優秀的、被大眾普遍認可的作品,永久地落戶城雕公園。經過這樣的篩選后,才能建立起經得起人民檢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城雕公園。
對于國外雕塑作品
選擇要慎重
近年來,上海街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國外藝術家的城雕作品,甚至有不少都是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這無疑激發了更多市民關心關注城市雕塑,也對上海城市雕塑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過程中,也同樣出現了一些問題。并非國外引進的雕塑就一定代表著高水平,不少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
唐世儲覺得,這并不是說排斥國外的雕塑家和作品,但是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有些國外雕塑家的作品來了之后,我們也哭笑不得。有些聽說知名度很高,但他們的作品未必在我們這里就能受歡迎。別說普通市民了,就連我們這些同行也都看不懂。
就算是知名雕塑作品,在購買時也同樣需要慎重。近年來不少房地產商都熱衷于購買知名雕塑來提高自己樓盤的品位,其中最著名的非“思想者”和“大拇指”莫屬。對于這些現象,唐世儲認為如果僅從商業行為的角度來看,自然無可厚非。但是這些作品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是存在疑問的。比如羅丹的思想者,這尊雕塑在全世界各地多得不勝枚舉。羅丹博物館大量的復制出售,據說他們的模具都已經編了幾十號了,如果一個模具可以復制10座,可想而知這座雕塑的價值還有多少。浦東的“大拇指”也一樣,原作7米高,搬到上海的是一個2米高的玻璃鋼復制品,其實在圈內人看來,這些復制品并沒有多大的價值。所以唐世儲提出如果是政府要出資購買相類似的作品的話,一定要慎重權衡。畢竟是用納稅人的錢,花得值不值要多征詢各方的意見。
當然上海市政府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不少改善,對于國外高價雕塑作品也保持著理性審視的態度。唐世儲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之后,為了感謝投票給中國的國際世博局委員,上海準備在世博園區內為他們做一組雕塑。當時委托了一位據說非常知名的法國雕塑家設計。后來這個法國雕塑家帶著設計小樣來到上海,相關領導為了慎重起見,組織了五位專家審稿,唐世儲也是專家團成員之一。當專家們看過設計小樣后,覺得從稿子的質量來看也就我們這里大學二年級的水平。為了慎重,專家們又提出讓法國雕塑家提供以往作品做參考。結果一看,的確水平不行,于是相關部門就否決了這個方案。唐世儲認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做法非常理智,體現了很高的水平。
唐世儲表示,上海城市雕塑迎接新的發展高度已經具備了相應條件。無論是政府的重視還是技術上支持都是歷年來最強大的。更重要的是,上海迎來了世博會的發展契機,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雕塑家都希望能夠在上海這座大舞臺上留下自己的精彩作品,相信會有大量經典的城雕作品出現在世博園區,也希望能夠借助這次世博會的契機留下真正能夠代表上海形象和城市精神的偉大作品。
把脈上海城市雕塑
——唐世儲訪談
文/梁立中
終于與何勇面對面坐在一起,開始了采訪。
作為上海油畫雕塑院設計師,何勇有許多優秀作品為業界以及公眾所喜愛,如《都市中人》、《幻笛》及原放置于衡山路的《藍調》等,要說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則莫過于淮海中路上的“打電話的少女”銅像——1996年“少女”落成,這是淮海中路上第一座銅像雕塑,一露面,立即贏得了市民群眾的喜愛,還被收進了《中國雕塑史》和《中國美術全集》。然而也正是從走出深閨面向大眾開始,這個手執話筒的年輕女孩命運多舛:
1998年“少女”倒地,原因可能為“盜竊未遂”;
2000年春節期間“少女”失蹤,經追蹤調查發現,銅塑被盜并被軋成碎塊賤賣;
2004年在市民的重建呼吁下,三種重塑設想在現場進行公示,并于2006年5月新“電話少女”復位,而到了2008年,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話基座被盜;
2010年1月27日,新“電話少女”攔腰被截……
一次又一次,淮海路的“女兒”在哭泣。
2006年落成的新“電話少女”雕塑的“電話機”上有一些數字和文字:“1996年2月—2006年3月”、“美好”、“遺失”、“期待”、“關愛”、“溫暖”、“重生”。何勇表示,這些日期和文字是他從創作第一尊“電話少女”雕塑到重塑完成新版雕塑期間的一些感受,也可以說是“少女”的內心獨白。對于新版“少女”,“我用‘重生’而不是‘復原’,因為此‘少女’已非彼‘少女’簡單的拷貝。”何勇說,“當時關于恢復這個雕塑的呼聲很高。是恢復還是怎樣,我先后共提出了三套重塑雕塑方案。從我個人來說,我比較傾向于最早提交的‘腳印’方案,就是在‘打電話少女’原址下方塑一雙腳印,在原存留的電話架上用特殊的感光材料制作一張原作的‘少女’形象圖片及相關文字。因為原作已經不復存在,‘少女’已經走遠,但是她牽動了太多人的心靈,記載著上海關于淮海中路的許多城市記憶。這個雕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物品,她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個文化事件,一個故事。”
經過反復斟酌,考慮到公眾對“少女”的熱愛,有關方面最終還是決定部分地采用第三種方案,即在適量修改調整的基礎上恢復原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還原這尊雕像。畢竟那么多年過去了,上海這座城市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認為‘少女’也應該擁有新的元素,變得更加適合淮海路的新面貌。”重生后的“少女”從原先黃銅的材質改成了銀白色的鎳白銅,盡管鎳白銅的鑄造難度非常大,但產生的效果則更加新穎時尚。其次,人物造型也進行了修改,頭發和裙子微微擺動,上衣從有袖變成無袖樣式,原先少女挎著的小包,因略顯累贅而取消。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長方形電話架,也改成鏤空體,使得整個雕塑變得通透靈動。
何勇對城市雕塑有著深入的思考,城雕是公共藝術,必須與具體區域、具體城市的環境氛圍相適應。只有在適合該地、表現出該地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提升的基礎上精心打造才能做出對得起公眾的好作品。這種思考具體體現在“打電話的少女”上,從1996年第一次構思到2006年的調整,可謂一以貫之。起初,作為上海“十大城雕”項目之一,該雕塑所處的地點是淮海中路,旁邊是建造中的地鐵一號線的一個出入口。什么是這里的語言?何勇在思索著感受著。“地鐵是一種溝通人們從此到彼的交通工具,把人們聯系到了一起。電話也是同樣,世界因此變小,人們因此走得更近。我想我找到了一種呼應,從而使這尊雕塑的出現凝聚一種場所精神。”這就是創作“打電話的少女”雕塑所負載的理念。
有了理念又該用怎樣的手法去表現呢?經過反復思索與造型,雕塑的表現方式突出了生活化,仿佛隨意定格一個特寫,貌似不經意而為的一個動作中包含了所有的內涵。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城市雕塑中,很多雕塑作品是直面觀看者的,你在看她,她也在看你,對視中完成了交流。但是“打電話的少女”卻半低著頭、側著身,沉浸在聆聽電話的專注中,似乎忘記了身邊還有你的目光。對此,何勇說:“我覺得對視是一種交流,不對視也是一種交流。我想讓這尊雕塑不僅僅只是一尊雕塑,而是一個在你路過這里時走過你身邊的一個普通女孩。也許你沒有特別注意到她,但你會感受到一種擦肩而過時的親切與美好。”
多年來,人們叫她“打電話的少女”,忘記了雕塑本身的名字。因為她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走在淮海中路上的正在打電話的少女,并不引人注目卻引起公眾長久的熱愛,“少女”的魅力不言自明。在她遭到破壞時人們紛紛表示傷心與憤慨,在等待她歸來時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期盼。2000年10月16日晚的一幕也許人們還記憶猶新,“打電話的少女”突然出現了,上百名路人駐足觀看。原來,這是由真人扮演的“真人銅像”。“這是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特別策劃的‘找回失蹤少女’公益活動。當時天氣挺冷,模特在那里堅持著,我很感動。另外還有市民寫信去媒體,表示愿意出資重塑等等。人們的表達形式不同,但人們對‘少女’的愛是發自內心的,這更讓我感動。”何勇說。
新版“打電話的少女”落成之后,有關部門表示將安裝防盜報警裝置,以防再次被盜。然而,“少女”的心并沒有能安定多少時間,2008年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話基座被盜。2010年1月“少女”被人攔腰截斷,在霏霏細雨中躺倒街頭。“怎么會有人又去破壞她?!” “為什么沒聽見報警聲?”許多市民紛紛搖頭。事情發生后,盧灣區政府、警方、盧灣區城市規劃管理局的相關工作人員等都到現場查看了情況,在短時期內將修復的雕塑放回了原處。在一片忙碌中,卻沒有“少女之父”的身影。何勇表示,最近的一次雕塑從被毀到恢復,一直沒有任何相關部門通知他,關于修復的情況他也不明了。這同上一次雕塑電話部分被盜及修復時的情況一樣,當時對于電話的異質感和粗糙感無論是何勇還是觀眾都感覺十分不快。其實,何勇一直保留著重塑時的原始模型,在雕塑每一次被破壞后他都希望有關部門能與他取得聯系,希望能將修復工作做到最好。畢竟從感情上說,他對該雕塑有著最直接的思索;從質量上說,只有他最有可能還原原作。然而面對發生在“打電話少女”身上的這種一次次面目全非的所謂“修復”,何勇說:“我感到很無奈。”
“打電話的少女”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城市雕塑,其遭遇曲折而典型。對于她,人們或許可以有很多解讀。作為城市文化的名片,城雕可以展示和提升城市精神;同時,城市文明程度也在城雕上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烙印。也許,面對一個城雕作品,欣賞之外還應該思索一些什么。“淮海路的女兒”一次又一次的哭泣不該被遺忘,她的命運,應該成為上海城雕建設的一個典型案例,折射出一系列思考。
唐世儲,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是上海最早從事城市雕塑的藝術家之一,曾任上海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創作室主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等職。他的雕塑作品涉及大型城雕設計、人物紀念雕塑及肖像雕塑創作。主要作品有:上海寶山烈士墓浮雕《戰斗、勝利》;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恩格斯》大型石雕像;寓言雕塑《東郭和狼》、《伯樂惜馬》、《猴子撈月》;辛亥革命元勛黃興紀念銅像(立于上海黃興紀念公園);朱德總司令像(立于四川儀隴朱德紀念館序廳);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全身銅像(立于安徽寧國市);愛因斯坦像(立于上海城市雕塑公園)等。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回顧了上海城市雕塑近30年來的發展歷程,并對現今城市雕塑方面的一些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城雕發展30年
問題與進步共存
唐世儲可以說是新時代城市雕塑發展的親歷者。從1982年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1992年更名為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至今,唐世儲伴隨著中國現代城市雕塑走過了將近30年的發展歷程。唐世儲覺得中國城雕發展的成績是肯定的,但是問題也是非常明顯的。和歐洲數百年的城市雕塑歷史相比,中國城市雕塑的基礎相當薄弱。一方面經歷了文革的動蕩之后,專業人才匱乏;另一方面,政府組織者也缺乏管理經驗,無論是規劃還是項目操作都存在不少問題。除此之外,社會的認知、老百姓的接受度也有待改善。
在上世紀90年代,城市雕塑經歷了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所謂全民干雕塑,誰能接到雕塑項目,誰就能賺錢。唐世儲回憶說當時的主管部門基本上不愿意去找專業院校去做城市雕塑。很多個體戶、廣告公司甚至是工程隊都進入到城市雕塑的領域,用低價來沖亂市場。一時間,各種雷同的劣質雕塑布滿全國,比如“火箭”加“原子結構”的科技雕塑,以及一個球加一雙手的“托起希望”雕塑。而在那一段時間,油雕院基本上做不到雕塑。
另一長期困擾城市雕塑發展的弊病就是長官意志。唐世儲認為領導對于城雕的審查重點應該在政治上,而不是在藝術上。過去很多領導都喜歡把自己的個人喜好強加在雕塑家的藝術創作之上,這其實是不尊重藝術創造規律的表現。就算是雕塑家的作品不合領導的胃口,主管領導也不應該輕率地干預,而是應該和雕塑家多進行溝通。唐世儲說很多時候雕塑家并沒有和領導解釋甚至見面的機會。“聽解釋的人不是最后拍板的,最后拍板的聽不到我們的解釋。我相信如果能夠和領導之間進行更多、更直接的交流,很多城雕作品會做得更好。”
就上海而言,近些年隨著政府的關注,城市雕塑的發展逐步走向正軌。現在上海各區縣規劃局都成立了景觀雕塑科,結束了從前美協、規劃、綠化園林部門交叉管理的混亂局面。此外上海市也制訂了城市雕塑的發展規劃大綱,要求各個區制定本區的城雕發展規劃。唐世儲作為專家也參加了好幾個區的城雕發展研討。他說,現在政府很重視城市雕塑,也有了相應的管理部門和規劃,以前那種混亂的競爭局面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重點項目找專家,一般的裝飾性項目找裝飾公司的局面,我覺得這是合理的,大家的定位不同,各自的特點也不同,把市場細分開,各自找準各自的定位,有利于整個城雕藝術的發展。
上海為何缺乏
城雕精品力作
盡管近些年來上海城市雕塑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也產生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但是在唐世儲看來,真正能夠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精品力作還是沒有產生。“我們說到廣州,會想到五羊雕像;深圳的開荒牛、珠海的漁家女、蘭州的黃河母親這些雕塑都是城市形象的象征。再擴展出去,像紐約的自由女神像這樣的作品可以說已經代表了美國的國家精神。而反觀上海,到現在為止,似乎還沒有產生過真正能夠代表這座城市精神和形象的精品力作。”唐世儲說。
的確,不僅是專家看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就是普通上海市民也認為上海缺乏具有震撼力的城雕精品。在此前進行的一項關于上海城雕現狀的調查中,有80%的城雕被市民認定為平庸的作品,優良和低劣的比例各為10%。而對于真正能夠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力作,市民的答案五花八門,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上海的確缺少能夠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城雕精品。
之所以長期以來都缺乏精品力作,唐世儲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主管部門在制定規劃時都把數量放在了優先考慮的位置上。唐世儲說:“我參加過好幾個區縣的城雕規劃研討。應該說政府職能部門對城雕非常重視,制定規劃時也非常細致。但是他們通常都比較注重數量,在規劃中常常把具體的雕塑數量規定得很細。比如到2010年要建設50個或是100個城雕。我覺得城市雕塑并不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是柴米油鹽,它更多的是文化層面的東西,所以,寧缺勿濫是規劃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為100個平庸的作品,其影響力可能還不如一兩個高質量的作品。”
其實缺乏精品力作這個問題不僅在城雕方面,在其他各個藝術門類中都存在著相類似的問題。不少藝術門類已經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做出了一定的探索。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就為打造舞臺藝術的精品力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像京劇《廉吏于成龍》、昆曲《班昭》、越劇《陸游與唐婉》、雜技《ERA時空之旅》、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話劇《商鞅》等,都是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打造出來的精品。在美術方面,文化部從2004年啟動了“近現代重大歷史題材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工程”(后定名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財政部特批資金1億多元用于支持美術創作。這些例子都是值得城市雕塑借鑒的。盡管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但還是缺乏像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這樣的國家級的政策扶持。對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是需要相關政策扶持的。要投入大資金、花大時間,精工細作才有可能出精品。
要打造精品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在有了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具體的實施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唐世儲認為首先是規劃選址:“選址很重要,位置一定要選在多數人能夠接觸到的地方。如果放在群眾看不到的地方,又何談影響力呢?有些政府部門提出在城雕建設中不留死角,面面俱到,我覺得是錯誤的。城雕不是公共廁所,多少面積,多少人口必須要建一個,不合適的地方就不要建。”唐世儲繼續說:“其次是要和周邊環境相協調,體量要合適。重要題材的作品不能太小,但也不能超出環境的承載力。現在上海很多雕塑都存在體量不合適的問題,尤其是人物的全身像,很多都偏小,缺乏藝術的表現力。第三是制作加工過程比較粗糙。”上海本身的制造加工能力是非常強的,但這么多年,上海的工業力量并沒有加入到城雕制作的過程中來,這一點非常遺憾。唐世儲舉了鑄銅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像上海船廠這類的大型企業都有很強的加工能力,但是上海的城雕很少去這樣有能力的企業加工,往往是送到外地的小廠制作,主要是因為便宜。”
城市雕塑公園
切勿重蹈覆轍
去年年底,唐世儲的最新作品“愛因斯坦像”在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落成,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先生特意為這座雕像揭幕。愛因斯坦曾兩次經過上海,并為上海的學術界做了報告,當愛因斯坦第二次經過上海的時候,他得到了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為了紀念愛因斯坦與上海的淵源,應愛因斯坦家鄉烏爾姆市的提議,在上海建成了愛因斯坦的紀念雕像。我在唐世儲那兒見到了那張合影照片,令筆者稍感遺憾的是,在那樣的情形下,雕像作者似乎被“邊緣化”了——居然站在一排人中的最靠邊位置。按理,他是應該緊靠德國總理和上海市領導的。當然,這是題外話了。此番雕像落戶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唐世儲說這是因為原先規劃的安放區域由于市政改造而無法安放,于是便臨時落戶于上海城雕中心,待日后另行搬遷。
盡管這次雕像落戶上海城雕中心是臨時的,但是唐世儲對于城市雕塑公園這種形式還是表示了肯定。“城雕公園的出現是好事情,為城雕能夠有相對比較集中的展示提供了機會,也可以讓市民更多地接觸城雕,欣賞城雕。”但是唐世儲對于眼下各地大力建設城雕公園也心存隱憂:“以前全國各個地方都建立了很多名人園和微縮景觀公園,結果這些地方都在重復建設和雷同中漸漸消亡,我希望城市雕塑公園不要重蹈這樣的覆轍。”的確,僅上海就已經有了靜安雕塑公園、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月湖雕塑公園和張江雕塑公園等多個城雕公園。如何合理定位和合理規劃,是城雕公園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唐世儲看來,目前上海的城雕公園在建設上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急功近利。唐世儲說:“我之前去看過靜安雕塑公園。應該說政府能夠在市中心區拿出這樣一塊土地建立雕塑公園是非常有魄力的。在這樣一塊狹小的空間內如何合理布局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覺得首先不能有用‘三五年建成’這樣的概念。”雕塑不是工程,它需要的是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短平快”的建設思維對作品質量的影響很大。唐世儲說:“好多年前,我參加一次研討會碰到過這樣的事情:一個領導說我們造一個大橋才10個月,投資十幾個億,但你做這個雕塑卻要做三年。這個當然沒法比,雕塑不比造橋鋪路,可以加班加點。我覺得尤其是和重大市政項目相結合的城雕,要允許工程先完工,雕塑再落成,要允許藝術家多思考,多推敲。”在這一點上,我們曾經的老大哥蘇聯就比較合理,唐世儲舉例說:“蘇聯做一個大型的城雕項目往往需要10年時間。比如紀念衛國戰爭勝利40周年的雕塑,在30周年時就已經開始規劃了。從選址到方案招投標,一般需要3—5年的時間。在方案確認后至少還要花上5年時間讓藝術家進行設計、制作和加工。”
對于上海城雕公園的發展,唐世儲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城雕公園可以作為雕塑展示的陣地,不定期地舉行雕塑展覽,讓有限的空間容納更多的雕塑作品,讓市民更多地接觸雕塑作品。在這個基礎上挑選一些優秀的、被大眾普遍認可的作品,永久地落戶城雕公園。經過這樣的篩選后,才能建立起經得起人民檢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城雕公園。
對于國外雕塑作品
選擇要慎重
近年來,上海街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國外藝術家的城雕作品,甚至有不少都是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這無疑激發了更多市民關心關注城市雕塑,也對上海城市雕塑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過程中,也同樣出現了一些問題。并非國外引進的雕塑就一定代表著高水平,不少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
唐世儲覺得,這并不是說排斥國外的雕塑家和作品,但是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有些國外雕塑家的作品來了之后,我們也哭笑不得。有些聽說知名度很高,但他們的作品未必在我們這里就能受歡迎。別說普通市民了,就連我們這些同行也都看不懂。
就算是知名雕塑作品,在購買時也同樣需要慎重。近年來不少房地產商都熱衷于購買知名雕塑來提高自己樓盤的品位,其中最著名的非“思想者”和“大拇指”莫屬。對于這些現象,唐世儲認為如果僅從商業行為的角度來看,自然無可厚非。但是這些作品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是存在疑問的。比如羅丹的思想者,這尊雕塑在全世界各地多得不勝枚舉。羅丹博物館大量的復制出售,據說他們的模具都已經編了幾十號了,如果一個模具可以復制10座,可想而知這座雕塑的價值還有多少。浦東的“大拇指”也一樣,原作7米高,搬到上海的是一個2米高的玻璃鋼復制品,其實在圈內人看來,這些復制品并沒有多大的價值。所以唐世儲提出如果是政府要出資購買相類似的作品的話,一定要慎重權衡。畢竟是用納稅人的錢,花得值不值要多征詢各方的意見。
當然上海市政府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不少改善,對于國外高價雕塑作品也保持著理性審視的態度。唐世儲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之后,為了感謝投票給中國的國際世博局委員,上海準備在世博園區內為他們做一組雕塑。當時委托了一位據說非常知名的法國雕塑家設計。后來這個法國雕塑家帶著設計小樣來到上海,相關領導為了慎重起見,組織了五位專家審稿,唐世儲也是專家團成員之一。當專家們看過設計小樣后,覺得從稿子的質量來看也就我們這里大學二年級的水平。為了慎重,專家們又提出讓法國雕塑家提供以往作品做參考。結果一看,的確水平不行,于是相關部門就否決了這個方案。唐世儲認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做法非常理智,體現了很高的水平。
唐世儲表示,上海城市雕塑迎接新的發展高度已經具備了相應條件。無論是政府的重視還是技術上支持都是歷年來最強大的。更重要的是,上海迎來了世博會的發展契機,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雕塑家都希望能夠在上海這座大舞臺上留下自己的精彩作品,相信會有大量經典的城雕作品出現在世博園區,也希望能夠借助這次世博會的契機留下真正能夠代表上海形象和城市精神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