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4月7日至12日,上海作協召開了由一系列主題論壇組成的首屆“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這是上海近年來首次舉辦的以青年作家為主力軍的大型創作會議。除開幕閉幕式外,本次創作會議設立了多場分會,每場分別由一至兩位作協主席團成員負責,針對一個文學主題進行專場討論,而參加者基本都是目前上海比較活躍的青年作家和批評家,如于東田、蔡駿、那多、葛紅兵等。
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孫颙在會上說,近年來,上海作協始終重視青年作家的培養工作,將發現文學新生力量、關心青年作家的成長、發展和壯大青年作家隊伍作為作協工作的重點,也取得了富有實效的成績,上海涌現了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青年作家,他們在小說、兒童文學、詩歌、散文以及理論批評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了時代風貌和城市精神,創作了較高水準的文學作品。從年齡結構來說,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已逐漸成熟,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正迅速成長,而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也已經嶄露頭角,一支年齡結構均衡、創作思維活躍的上海青年作家隊伍已初步形成。但孫颙同時表示,肯定成績,也要看到問題:“上海青年作家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作品數量還有限,總的來說,缺乏第一流作品,能夠引起評論界持續關注的青年小說家也不多。”所以,為了解決文壇后繼乏人、后勁不足的問題,上海作協策劃了本次論壇。
在為期一周的交流活動中,作家與評論家、學者就“新媒體與新寫作”“文學的限制和欲望”“校園文學社團創作”等話題展開研討。對于本次會議最具爭議的“80后寫作”與“市場化”等議題,與會的專家們分別做了精彩發言: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指出,80后作家確實比較獨特,他們基本上靠出書和網絡兩條路徑走上文壇。張頤武認為,整個文學發展結構從80后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結構轉變,主要分:傳統文學、網絡文學、青春文學出版業。這種新結構的出現給21世紀中國文學添加了豐富的文學內涵。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認為,我們現在對80后的認識,主要是按照市場和文壇衡量的,事實上這之外還有80后的獨立寫作。現在我們認為80后的寫作代表青春期寫作,《萌芽》體,新概念體,其實,蘇德、韓寒的寫作跟10年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我們對于80后的作家文本細讀并不夠,很多建立在籠統的想象之上。
一直擔任“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楊揚認為:“以國家意志組織起來的文學大概到了70后基本告一段落,這并不意味著文學的組織方式結束了。”“他們(80后作家)在市場的支撐之下得到了成長。有市場這是他們最有力的標志,韓寒也好,郭敬明也好,文學上有什么成就很難講,但他們有一個標志性的東西——市場。”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葛紅兵指出,80后作家和消費文化密不可分,但從最近一兩年對韓寒的觀察中,他感覺到了他們的轉型,“正在從青春寫作向后青春寫作轉向”。葛紅兵同時指出了80后作家的三大不足。首先是中國現代文學精神中的民族意識、家國意識,在80后身上比較少一點。其次,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理性自覺,那種啟蒙意識在他們身上還顯得薄弱一些。第三,他們對鄉土精神,對鄉土的關懷,對農民的關懷少一些。“80后作家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體,在呈現中國百年精神上,應該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