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被許多人稱為“漢賊”的。想想他的作為:將衰微的東漢皇帝漢獻帝迎到自己的勢力范圍內,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后又讓自己的兒子曹丕以魏篡漢,說曹操是“漢賊”似乎并不過分。但是,如果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那么當衰微的東漢王朝已經注定滅亡,改朝換代是遲早的事情時,曹丕不取代它,其他人也會取代它;而曹操,畢竟沒有由自己取代漢室。他不是“漢賊”,因為他是有著濃厚的漢室情結的漢室臣子。
一、曹操終生為漢臣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他于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年)出生于一個顯赫的東漢宦官家庭,其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一個非常顯赫的宦官,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官至太尉。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边@樣的家庭,從小就熏陶出曹操的漢室情結。
曹操“少機敏,有權數”,自幼博覽群書,善詩詞,通古學,還有過人的武藝。他“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漢靈帝熹平三年(174年),20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懸于衙門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皇帝寵信的宦官蹇叔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處死,于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農民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國有縣十余個,各縣長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慮,曹操之前的歷任國相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長吏八名,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托病回歸鄉里,暫時隱居。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沒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次年,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后又殺太后及少帝,自稱相國,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愿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陽。到陳留后,曹操“散家財,合義兵”,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軍隊,準備討伐董卓。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牧守起兵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主。曹操以行奮武將軍的身份,參加討董軍。二月,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自己留居洛陽抵御關東軍。董卓的涼州軍驍勇善戰,關東軍十余萬入駐酸棗一帶,無人敢向洛陽推進。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結果大敗,士卒死傷甚多,曹操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初平二年,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充州郡縣,濟北相鮑信等迎曹操任兗州牧,合軍進攻黃巾軍。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于將黃巾軍擊敗,獲降卒三十余萬,人口百余萬。曹操收集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自此,曹操有了一支頗具戰斗力的軍隊以及根據地,成為群雄割據中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
此時,曹操的謀士毛蚧、荀或先后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戰略性建議,曹操深以為是。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自長安返回洛陽卻衣食無著的漢獻帝。此時還有勢力強大者惦記漢室,漢獻帝感動不已,遂讓曹操“節鉞,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因“洛陽殘被”,曹操建議漢獻帝遷都到自己的勢力范圍許昌,董昭等大臣也作此建議。漢獻帝遂于九月遷都許昌,并封曹操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在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當時,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建安元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利用破黃巾軍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曹操于是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此后,“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在各地擁兵自雄的軍閥中,曹操不失為一位較有遠見卓識的人物。他在政治、軍事、經濟、人才諸方面的正確舉措,為自己取得了牢固的地位。他正是依靠“挾天子”的優越政治地位、雄厚的物質力量和一群謀士武將的文武才略,才先后大破張繡、劉表聯軍,擊敗了在淮南稱帝的袁術,擒殺了盤踞徐州的呂布,摧毀了北方最大的軍事集團袁紹勢力,這樣就基本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地區。建安十三年(208年),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以拱衛漢室之功被漢獻帝立為丞相。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次年三月,漢獻帝“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曹操被晉封為魏王。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他均是以漢獻帝冊封的魏王和作為漢朝丞相這兩個職位而立世的。
由上足以說明,盡管皇帝寶座對曹操來說已經是唾手可得,但是他自己甘愿終生為漢臣,這不能不說在他的心底有一種濃厚的并且貫徹始終的漢室情結。
二、曹操延緩了漢室的滅亡
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他的名著《秦漢史》中就東漢王朝的滅亡寫過一段深刻的話:
農民暴動鎮壓下去了,但東漢的天下,也被這些平亂的英雄瓜分了。自靈帝死后,東漢政府內部發生了政變。大將軍何進誅宦官,反為宦官所殺。袁紹又勒兵閉北宮門,逮捕所有的宦官,無少長皆誅戮之,凡二千余人,宦官絕了種,權臣又登臺
董卓廢少帝,另立陳留王為帝,是為獻帝。董卓放棄了洛陽,把獻帝送到長安,而以大軍駐潼關之外,欲挾天予以令諸侯于是,中原豪族以討董卓為名,乘時蜂起。天下大局,遂由農民暴動轉入豪族混戰的局面。所以獻帝在位雖然有三十一年,實際上,東漢王朝已經等于滅亡了。
按翦伯贊先生的說法,東漢王朝實際上在漢靈帝之后即公元189年就已經滅亡了;所以對漢少帝、漢獻帝時期的歷史,他基本上沒有著筆。但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歷史,卻均是將東漢終結于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之所以有這長達31年的歷史,不可否認,那就是因為有了曹操的漢室情結。
由于關東聯軍的討伐,權臣董卓將漢獻帝由洛陽強遷到長安。漢室宮廷內部傾軋,王允設計除掉董卓;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又殺王允,操縱漢廷。興平元年(194年),三輔大旱,谷價騰貴,一斛谷值錢50萬,長安城中人吃人。李傕、郭汜又發生內訌,在長安城中各自擁兵相攻,死者萬數,長安城一片廢墟。漢獻帝在楊奉、董承等人的護衛下,好不容易才擺脫了李、郭的控制,逃往弘農,又輾轉東行,顛沛流離,于建安元年(196年)回到洛陽。
可是,洛陽經過董卓之亂,也是一片廢墟了。漢室宮廷君臣抵達洛陽后,百官沒有地方居住,“披荊棘,依墻壁間”,洛陽也沒有糧食,“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饑死墻壁間”。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親到洛陽,迎接漢獻帝到他的勢力范圍許昌。這對于當時已經潦倒狼狽的漢宮君臣而言,可以說是困境中的唯一出路。不是曹操在此時站出來鼎力相救,漢室君臣只有自行滅亡了。
當然,到許昌后的漢獻帝此后只是守著皇帝的空位子,成了傀儡皇帝?;蕦m的守衛和內部的侍從人員,都是曹操的黨羽親戚。曹操不允許其他官員和漢獻帝接觸,議郎趙彥曾向漢獻帝陳述時策,為曹操所厭惡而被殺死;原來漢獻帝身邊的一些官員,也被曹操用各種罪名處死。漢獻帝不甘心于傀儡的地位。他先寫密詔給董承、伏完等人,要他們誅除曹操。可此時的漢室臣子們,哪里還有除去曹操的能力呢!盡管誅曹操的密詔事泄后,曹操殺了一些相關之人,但是他卻仍舊維持著漢獻帝的名位,并以其女為漢獻帝皇后。
當時,許多軍閥豪強是主張拋棄漢獻帝的。還在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時,袁紹、韓馥等人就倡議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這個建議遭到曹操、孫堅等人的堅決反對。后來袁術又擅自自立為帝,墮被各路豪強群起而攻之。所以,即使曹操不“挾天子”,那么,其他豪強或“挾天子”,或取而代之,應該是必然和遲早的事。只是因為有了曹操“挾天子”,而其正確的政策措施又使其勢力猛增,其他軍閥豪強奈何不了曹操,只能干瞪眼。
迎漢獻帝到許昌,并非說曹操就沒有麻煩。因為漢獻帝畢竟還代表著漢室,所以曹操稍有舉措,就要上表奏聞,這還很容易給人抓到把柄,無疑是自尋煩惱。但更重要的是,曹操撈到了一大筆政治資本,不但自己成了匡扶漢室的英雄,有了“一人之下”的地位,而且將所有的反對派都置于“不仁不義”的不利地位。曹操任命官吏、擴大地盤、討伐異己、打擊政敵,用的都是皇帝的名義。這自然引起軍閥嫉恨。袁紹就在建安四年(199年)派出“精兵十萬,騎萬匹,欲以攻許”,企圖消滅曹操,以便自己稱孤道寡,取漢而代之,結果被曹操打得大敗而歸。
正是在曹操的“保護”之下,漢獻帝及漢室才又多存在了二十多年;而曹操利用漢室旗號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無疑是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定的。
三、曹操堅持不取代漢室
曹操一旦作出了迎漢獻帝到許昌的決定后,就貫徹到底,至死沒有拋棄漢獻帝,也未修改“匡扶漢室”的既定方針。他之所以這樣做,正是漢室情結在起作用。
罵曹操是“漢賊”的人。無非是說曹操是“挾天子”,讓皇帝成了傀儡,他沒有及時退讓使皇帝有職有權。這其實是封建的歷史觀在作祟。天下難道就是劉姓的?王朝的更替本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曹操在能夠取代它的時候沒有取代它,就已經是作為漢室臣子能盡的最大努力了。誰能夠放棄權勢?不說曹操做不到,歷史上又有誰能做到!再說已經走到曹操那種權勢和地位的人,他還能夠再退下來嗎?
曹操寫于建安十五年(210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被公認較為真實地反映了曹操的心聲。針對時人盛傳曹操將“有不遜之志”,曹操在本文里明確宣稱:“設有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蛘呷艘姽聫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分析曹操這個權力者的內心話,不難看出曹操在躊躇滿志的權勢巔峰之時的清醒與明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熱衷權力、看重實利的心理。當時,確實有些人認為曹操有異志,諸葛亮和周瑜等人就公開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在曹操的屬下中,也有人勸他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封國養老,以此“杜天下人之口”。曹操當然不會受他們操縱,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如果只圖這種虛名,一旦離開了權力,就會家破人亡,“恐已離兵為人所禍也”。他只能盡一切可能把自己和政權捆在一起,與整個國家共存亡。自己及子孫才不會遭殃。
到建安末期,群雄割據已逐漸演變為三大軍事集團的鼎立。曹操作為雄踞北方的三大軍事集團中勢力最強大者,已被漢獻帝封為魏王,單獨設府治事。此時,以魏代漢已是人們都看到的一種歷史趨勢和必然,但是,心有漢室情結的曹操仍不肯邁出這一步。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作為三大軍事集團一方的孫權襲殺了作為另一方的關羽之后,為了引禍于人,主動給曹操寫信,對其歌功頌德,勸他登基稱帝,自己甘愿稱臣。曹操讓群僚傳觀了這封信,然后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仍然只愿行皇帝之實,而不掛皇帝之名。
曹操的屬下也多認為以魏代漢已是歷史必然,沒有必要再打漢室這張沒有意義的牌。曹操多年的僚屬夏侯悖就勸曹操說:“天下成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盡管夏侯悼說得滿有道理,曹操仍不為所動,他的回答是:“‘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奔词钦f:能為歷史做我應盡的責任就夠了,我反正是不會當皇帝的。假如這是天命,那也讓我的兒子去當好了。曹操之所以要如此堅持,能說不是漢室情結在起作用嗎?
作為傀儡的漢獻帝,如果說他被“挾”時還是少年天子尚不懂事的話。那么隨著年歲增長,其實他也明白,作為漢朝皇帝,早已歸入歷史,他的存在不過是曹操還有其需要而使漢朝尚茍延殘喘而已。所以,當曹操對他動不動就大發脾氣時,他也將態度表現得十分明白:“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币馑际钦f:你若不再愿意輔佐我,發發善心放我一條生路得了。大有恨不得將皇位拱手相讓的意思??墒?,漢獻帝近乎苦苦哀哀求的表白,仍不能動搖曹操要終生不違“匡扶漢室”之誓言而永作漢臣的決心。
盡管曹操為什么不做皇帝的問題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為可以舉出許多受制約的因素以及反對這些因素的理由,但不可否認的是,具有漢室情結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明白,他如果代漢稱帝,就會徹底毀壞自己一生的聲譽、名節,就會成為真正的漢賊。他奮斗一生,不能不考慮自食其諾的后果。所以,即使當時已是大勢所趨,魏必然代漢,曹操也寧愿做周文王,給兒子鋪好登基之路,而決不會去自己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