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語稱謂于今看來,頗為費解,亦很有意思。今略舉古籍常見者以饗讀者。
母弟 現代人會以為“母弟”就是舅舅,然而《左傳》載:“僖公之母弟日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于僖公,衣服禮秩如嫡。”若“母弟”以舅論之,公孫無知則是僖公之表兄弟,但僖公將公孫無知的衣服禮秩等同于自己的嫡長子,顯然公孫無知是其晚輩。此事也載于《史記》:“釐(通僖)公同母弟夷仲年,其子日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由此可知,“母弟”乃“同母弟”,即現在所說的同胞弟弟。
女弟、娣 《史記·衛世家》載:“陳女女弟亦幸于莊公,而生子完。”《晉世家》也載:“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事實上,女弟就是我們常用的稱謂“妹”之所謂。《說文》日:“妹,女弟也。”那么“娣”指的又是什么呢?如《左傳》載:“(衛莊公)娶于陳,日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即厲媯)以為己子。”前人注曰:“娣,女弟也。”娣也指的是妹妹,不過它還有附加含義,即在古代媵婚制度中,姐姐出嫁,其妹陪嫁,此妹則為“娣”。
蛭《儀禮·喪服》載:“姬為何人?謂吾姑者,吾謂之姪。”這表明姪乃兄弟之女。“蛭”與“娣”一樣,與媵婚制度有關,姑姑出嫁,侄女陪嫁,這位陪嫁的侄女被其姑姑稱為“姪”。古語中常“娣姪”連用。
舅、姑舅、姑在古語中含義很多。其一,與我們現代稱謂含義一樣,舅指的是母親的兄弟,姑指的是父親的姊妹;其二,舅指公公或岳父,姑指的是婆婆或岳母,《爾雅》謂:“婦稱夫之父日舅”、“婦稱夫之母謂姑”。《禮記·坊記》則稱“婿親迎見于舅姑”,鄭玄為其注:“舅姑,妻之父母也。”其三,古時對丈夫的妹妹也稱“姑”,如《孔雀東南飛》中就載:焦仲卿妻劉氏被婆婆趕回家前“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此“姑”則謂丈夫之妹。
姨《呂氏春秋·長攻篇》云:“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漢高誘注曰:“妻之女弟為姨”,據其所說古人稱姨者指的是妻子的妹妹。
寡妻《詩經·大雅》有語:“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若以今人“喪夫之妻”來解釋寡妻,必會貽笑大方。在古語里寡妻指的是正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夫人。因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文王)用德行示范給自己的正妻,也示范給自己的兄弟,進而以此把宗族國家治理好”。
耳孫、仍孫耳孫又稱仍孫,不見于現代稱謂中,古語中解釋也有不同。《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應劭曰:“耳孫者,玄孫之子也,言其去曾高甚遠,但耳聞之也。”此謂五世孫。李斐則曰:“耳孫,曾孫也。”即以耳孫為三世孫。晉灼曰:“耳孫,玄孫之曾孫也,諸侯王表在八世。”唐代顏師古在作注時則說:“耳孫,諸說不同。”同時又說:“仍、耳音近,蓋一號也。”《爾雅疏證》也說:“仍孫或作耳孫。”清人梁章鉅所撰《稱謂錄》將仍孫、耳孫皆以遠孫概之,姑且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