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鄒文正先生,男,1938年1月生,重慶思縣人,字思孟,號雪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四川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退休前歷任教師、美術編輯。他早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后長期定居成都從事教育和美術編輯工作。先生書法追隨蜀中草書大家陳無垢先生,并通J晤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黃秋園、陳子莊等諸老先賢筆墨,筆力上溯唐宋元明清風骨,下隨當今時代,擅長山水、梅花、書法等;如今人過古稀,而藝臻化境。
文正先生早期創作有《母校回信》、《日記》、《甜》等版畫作品,分別于1964年、1965年、1984年或赴保加利亞參展并被收藏,或參加全國美展,或赴朝鮮參展并被收藏;在1986年、1987年,分別參加中日友好書法作品邀請展、中日名筆研究會著名書法家作品大賽;1991年、1994年的《解放軍畫報》和《書法報》有專題介紹。其傳略收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等多本辭典中。四川美術出版社、天地出版社、中國工藝美術出版社分別出版發行了《鄒文正畫集》、《蜀派書法名家精品——鄒文正》、《鄒文正寫梅》專輯、《鄒文正寫意山水》、《鄒文正梅花小品系列》等。
大家知道,在中國繪畫史上,宋代是一個大的轉折點。以蘇軾為代表的一批文人、士大夫積極投身于繪畫實踐,把儒、道、釋三家思想精神引入到繪畫之中,以繪畫表現道德人格與超越塵世的精神追求,形成了獨特的文人畫風格,由此改變了中國繪畫的格局。文人畫最終超越民間工匠和宮廷畫院的繪畫,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發展中的主流。這是文人畫家本身具備深厚的文學、哲學、宗教學等諸多修養的結果。
文正師在藝術創作方面,不管是書法還是繪畫,都是十分嚴謹而扎實的。其作品風骨介于作家畫與文人畫之間,有堅實的寫實功底,氣象文雅而禪意萬千。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素養和多方面的技法手段,善于融會中國書法的文化精神,以線和點的方式構成畫面,賦予畫面靈動、剔透和莊重、從容、和諧的視覺效果。他雖科班出身,但所學專業并非書畫藝術。他畢業后,早期搞過一些版畫創作,后因興趣發生轉移,全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刻苦,自學書畫藝術。特別是他退休后,行遍名山大川,寫生不輟,筆耕不止,勤奮地探索傳統筆墨語言與寫實造型的有機結合,這才逐步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品位。他的山水作品,構圖精密飽滿,骨體恢宏堅實,既有“北派”的雄渾健爽,又有“南派”的秀潤華滋,線條遒勁有力,墨色張弛有度,理法與氣勢結合完美,格局近乎宋人,頗具詩情禪意,在筆墨畫面間流淌出一個畫家的真摯情感。其大幅作品在表現千巖萬壑時,筆墨變化富有元人韻味;其尺幅小品之作,雖是逸筆草草,卻不為筆墨、形象、古法等所束縛,抒發了對秀麗神奇的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情實感。他的國畫創作能學古而知新,重傳統,重筆墨,重寫生,造化入畫,意境空靈。我讀文正先生的繪畫作品,得到的啟示是:對中國畫的學習,當基于傳統功力,立于筆墨把握、富于胸有丘壑、善于對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予以深層消化與領悟。
文正師之書法創作,其篆、隸、行、草,都以一種散漫天真、寓奇拙于平正、造型古樸的境界吸引欣賞者。康有為提出評論書法應以十美為準,即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發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近代郭紹虞先生也提出六條標準:一是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是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是意態,要飛動;四是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是才學,即書法以外關系;六是氣象,渾樸安詳???、郭的兩種標準,不管選擇那一種來衡量文正師的書法創作,我認為都八九不離十。簡而言之,自古以來對書法的一切評鑒標準都離不開“形”與“神”二字;而細讀文正師書法“形”之構成與布局,“神”之內在精神、筆力、氣勢、神態、情感等等,都奕奕有神,形神兼備。
古往今來,不少畫家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每每繪之以畫,寄之以情。文正師在山水畫與書法創作之余,也喜愛梅花與寒雪,好以大寫意作梅花圖、雪景圖。宋代大畫家宋伯仁篤志畫梅,為后來者留下了著名的《梅花譜》。元末王冕不僅為梅花作傳,而且隱居九里山中,植梅千株,結草廬自題為“梅花屋”。明代王謙畫梅筆法蒼古,雄勁超逸,與人合作《歲寒二雅圖》,世稱杰作。清代金農擅用濃淡墨隨意寫之,頓挫有如篆書,花瓣用意筆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點以重墨,獨具風格;所畫梅花既瘦且繁,繁枝密萼,生機勃發。李方膺性愛梅花,所作的大幅梅花,古干橫空,蒼老渾樸,墨氣淋漓,體現出一種寧折不彎的倔性格。近代吳昌碩一生酷愛梅花,早年親植梅花三十余株,每當寒梅著花,徘徊園中,反復觀賞,自謂“苦鐵道人梅知已”。他謂畫梅為“掃梅”,單一個“掃”字就體現出其畫梅的特點;所作雪梅,墨華水韻,碎玉橫空,使人不知是雪是梅,真可謂自辟蹊徑。文正師并未困于這些大師們的經驗范式之中。他認為前人的成果雖然可資借鑒,但決不能照抄照搬,必須大膽拿來為我所用,也必須大膽舍棄,為我自立。文正師因而采取以人品入畫、以傳統文化入畫、以書法入畫的方式,形于內而意于外,草率天真,涂寫結合,畫出的大幅梅花圖,其枝干表現出的凝重線條極富金石味。其點花則喜用濃淡洋紅,用焦墨、枯筆寫老干,使花朵筆墨有老嫩、枯潤之不同,紅黑對照而相得益彰。其款題書法頗為蒼勁老辣,可謂入木三分。
文正師為人、待人,都真誠高尚。他長大在長江邊,骨子里有著重慶人的直率、純樸、善良、勤奮的特性,更具備傳統文人的儒雅內斂的特點。他氣節硬錚,愛憎分明,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干事,勤勤懇懇從藝。他心底亮堂而兩袖清風,不迎合市儈氣息;又善為人師,善誨學人,獎掖后學,協和共事于藝術家群體,為人稱頌。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蔽恼龓熞舱龖\了這句話。他能熟通百家,博采眾長,根據自己的風格,巧妙取舍,逐漸形成了自家的風格。每當我讀到文正師的書作或畫作時,都會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與啟迪。他的字里行間、畫中氣象,似乎有一種高古與清新的大雅之美。他的隸書,高曠樸拙,厚重雄渾,顯示出“通”、“厚”、“圓”“潤”、“拙”的審美格調。其草書,如龍蛇飛舞,氣勢酣暢逼人。
上世紀80年代,我未經任何人的引薦,獨自闖到成都軍區《戰旗報》編輯部,求拜鄒文正先生為師,至今已越二十年了。我記得當時他正在設計松潘地區的紅軍長征紀念碑。作為一名普通的書畫愛好者,我對藝術的學習與追求只能是工作之余、茶余飯后的事;所以我向文正師學習只能采取識、讀、品、悟的方式,即識其理、讀其人、品其藝、悟其法。就文正師而言,對我乃以心印心,以心傳心,非常人以技授技的方式,即“授人與漁”而非“授人以魚”的辦法。文正師對我和其他后學,素來是褒獎鼓勵有加,對自己則從不張揚。他始終守住文人與書畫家的斯文儒雅品格,堅守一個藝術家的尊嚴,保持了一個傳統中國藝術大家的風度。
天道長久,藝海無涯。愿文正師在古稀之年,參悟出更多無愧于偉大時代、無愧于中國文人傳統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