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蒙古是一個相對落后的民族:不僅與宋朝相比文化、經濟顯得相當落后,即便與西夏、金游牧民族相比,亦為落后;但它卻在13世紀開始崛起,并最終成為橫跨歐亞的強盛的元帝國。
13世紀初期的蒙古,是一個部落紛爭頻仍、弱肉強食的蒙古,沒有統一的文字,沒有統一的法律,沒有先進的文化科技。然而隨著成吉思汗及蒙古帝國的崛起,情況逐步地發生了明顯變化。 成吉思汗(1162-1227)本名鐵木真,是一個草原牧民,本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卻善于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智慧,善于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他高瞻遠矚且目光遠大,悟性特強,深知在每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其最需要的目標。這里略舉三例,可讓我們逐漸走近成吉思汗。
一、創立蒙文
13世紀初期,蒙古民族并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對于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是不可思議的。過去,蒙古每逢作戰發布命令時,只能派遣使節,靠語言、卡手指、刻木、結草來傳遞信息或加強記憶,嚴重阻礙了政令、軍令的準確傳遞。成吉思汗在長期的南征北戰中,對此深有體會。成吉思汗的第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統一的蒙古帝國。為此他起兵征服位于西部的乃蠻太陽汗。太陽汗不久便喪命滅國,其維吾爾族掌印官塔塔統阿帶著石刻印章逃跑了。后來塔塔統阿被蒙古兵抓獲,成吉思汗親自審問。成吉思汗問他:“人民和土地都歸我所有,你帶著這印逃往何方?”塔塔統阿答道:“這是做臣子的職責,即便丟了腦袋,也不能丟大印。我只想尋找故主把印交給他。”成吉思汗便詳細追問印章的用途。塔塔統阿答道:“出納錢谷,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之,以為信驗耳。”成吉思汗由此認識了印章的重要性,并欣賞塔塔統阿為故主盡忠守職的可貴精神,便讓他留在自己的身邊刻制蒙古可汗的大印,并令其繼續擔任掌印官。蒙古可汗大印的刻制,意味著蒙文的創立與傳播已經不可逆轉了。 塔塔統阿是一個精通維吾爾文的學者。他生性聰慧,善于思考,在乃蠻部下作為太陽汗的掌印官時,便被尊稱為師傅。當成吉思汗知道了塔塔統阿有精通文字的才能后,十分器重,委任他創立蒙文。維吾爾文字的記音方式原本來自敘利亞。所以英國著名史學家湯因比的《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說道:“當時已被稱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命令他的維吾爾掌印官采用敘利亞的寫法轉記蒙古語”。蒙文創立以后,成吉思汗又命令這位維吾爾掌印官擔任教師,以教育成吉思汗的子弟。此外又命令他召來一批深諳維吾爾文的人擔任傳播蒙文的教師,以便貴族子弟能迅速地掌握蒙文。一個下令創制蒙文的人,當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領袖人物,不宜說他“只識彎弓射大雕”。統一的蒙古帝國,是在1206年成吉思汗打敗乃蠻的太陽汗之后創立的,因此蒙文的創立基本與蒙古國的建立是同時期的,蒙文因蒙古國家形態的需要而誕生了。
二、成吉思汗創立了蒙古第一部成文法
“禮薩”,蒙古語,意謂法度、法令。成吉思汗從一個草原牧民經過長期的奮斗,終于成為蒙古帝國的最高領袖。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他深刻地體會到當時蒙古社會秩序的混亂,諸部落各自為政,有利則合,無利則散;人們普遍缺乏道德觀念,以血氣之勇率性行事,無紀律可言。為了維護國家統治,增強民族團結,建立秩序與紀律,必須制定法律。成吉思汗后來說,他在統一后“首先著手之事,即在于有秩序及正義,并維持嚴格的紀律與服從,所以我之權威日增。”
“禮薩”的本義是指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在長期的戰爭生涯中,在13世紀初期曾發布過不少重要的命令,如“出軍不得妄殺,刑獄唯重罪處死”等條文。這些條文就被相關官員用蒙文記錄下來。
直到1219年,即成吉思汗57歲時,善于總結經驗的成吉思汗在西征之前,為了穩定后方的社會秩序與紀律,才召開大會,重新公布了“領導規則、律令和古代的習慣法”,取名為《大禮薩》。它用蒙文寫定,各部親王都領到一部,藏在金匱中,視為神圣之寶典,嚴密保藏;凡遇新大汗即位、調動大軍、,集議大事,都要捧出《大禮薩》宣讀,作為議事的準則。成吉思汗非常重視《大禮薩》的貫徹執行,指定為人正直的察哈臺為執行《大禮薩》的監督人。
《大禮薩》久已失傳,但在中外史籍中仍保存不少《大禮薩》中的箴言和條款,匯集起來有三十余條。
《大禮薩》涉及面甚廣,但其宗旨是保證以成吉思汗為核心的黃金家族的利益。它明確規定新的大汗必須從黃金家族中選舉產生,要求所有的成員為大汗盡忠效勞,平時“應像牛犢般地馴服”,戰時“則應像撲向野禽的餓鷹”;規定人民有服役納稅的義務,但僧侶、醫生、學生可以豁免;規定男子20歲以上,皆有服兵役的義務;又根據古老的習慣法,要求人們周濟窮人,尊敬賢哲,尊重長者;另對游牧民族的生活、生產也有規定,還對保護草原、保護牲畜及生活禁忌以及人們之間的關系做出種種具體規定。
由上可見,《大禮薩》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成吉思汗及其領導者們長期生活經驗的總結。
《大禮薩》中的某些條款實際上是領導者政治經驗的總結,如“出一令,發一令,必須三人說對,然后可行,否則令勿出,言勿發”。某些條款頗似格言,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如“治身必須治心,責人必先責己”,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大禮薩》的頒布,對建國不久的蒙古起了積極的作用,對鞏固成吉思汗的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調整各民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與法制意識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成吉思汗的《大禮薩》強調法制觀念,重視道德意識與精神文明。所以說,成吉思汗對如何加強國家的治理,具有相當深刻的思考。他擅長“文治”,而非一個草莽英雄。
三、崇尚科技,建立了當時先進的炮兵部隊
火藥的發明與應用,是宋朝的輝煌,對當時的世界各國頗有影響。如與宋交戰的金人政權,便建立了自己的炮兵。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草原的作戰方式并沒有城墻的阻隔。騎兵的驍勇善戰是關鍵。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在與金人的較量中,金人的堅固城墻和炮石使蒙古兵死傷慘重。戰爭的實踐使成吉思汗逐漸懂得了組建強大的炮兵部隊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成吉思汗與智勇雙全的木華黎商量組建炮兵之事,木華黎主動請求完成這個任務。成吉思汗與木華黎將從金國、西夏繳獲的大石炮加以修復,令俺木海挑選500名精明強干的戰士學習炮兵技術。于是蒙古第一支炮兵部隊誕生了。
當時,金國、西夏的炮兵技術比較先進,成吉思汗就把從金國、西夏俘獲的能工巧匠挑選出來,作為這支炮兵的技術骨干與教練。成吉思汗對炮兵給予高度關注與支持,在多次戰爭中,對被俘人員中的相關能工巧匠給予特別的優惠政策。這就引起鄰國的重視,有不少能工巧匠或專門人才,來投靠成吉思汗,如金國就有多達300人的炮兵來主動投靠。其中賈塔剌渾因精通炮兵技術而極受重用,對組建炮兵作出重要貢獻。他因此被封為龍虎上將,后升為總領元帥。
薛塔剌海是率領300名金人炮手歸附成吉思汗的技術能手,因善于造炮修炮而多次立下軍功,亦被封為元帥。他與他的子孫成為蒙古有名的炮兵世家。
張拔都率眾來歸,在西征等戰役中勇敢善戰,軍功顯赫,也被封為元帥。 張榮降蒙后,因熟悉炮兵技術,屢立軍功,被封為鎮國大將軍。他和他的子孫亦為蒙古著名的炮兵世家。
由于成吉思汗的卓識遠見,善于發現并重用各民族的炮兵人才,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炮兵部隊,使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如猛虎添翼,從而席卷遼闊的歐亞大陸。當時蒙古的炮兵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炮兵武器,如巨型投石器、“回回炮”、鐵火炮、“震天雷”(裝滿火藥的鐵罐)等。成吉思汗是蒙古首領中崇尚科技的倡導者,是組建強大炮兵的關鍵人物。
結言
在20世紀即將過去之際,國外某報刊進行了一次調查,要部分民眾推薦出誰是兩千年來最著名的領袖人物。調查的結果是:成吉思汗名居前列。成吉思汗名居前列的調查結果,并不令人意外。但這并未證明人們已走近成吉思汗,因為部分人仍視他為射雕的英雄。而事實上,對成吉思汗是蒙文的創立者,是蒙古帝國成文法的創立者,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炮兵部隊的創建者,知道的人并不多,或者說,僅是少數。然而,不知道成吉思汗是蒙文、成文法的創立者,就不知道成吉思汗的“文治’’之功。成吉思汗的武功隆盛,“文治”之功是其內因。不知道成吉思汗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炮兵部隊的創建者,便不會對成吉思汗的軍事智慧具有深刻認識。只有認識到上述三點,我們才能真正走近成吉思汗。知道成吉思汗曾是世界領袖并不難,但要走近成吉思汗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