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成立的崇州市博物館辟有楊遇春(1761—1837)紀念室一間,這位鄉賢確實值得后輩敬重和紀念。新中國成立初期,史家受“左傾”思潮的影響,多言其參與鎮壓苗民及教民起義之失而不及其生平許多大事,難免以偏概全之弊。下面略舉幾個具體事例來說明楊遇春的愛國、愛民之舉。
一、抗擊廓爾喀入侵,保護藏民和邊疆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今尼泊爾)的大土邦封建領主在英殖民者的唆使下入侵我國后藏,攻入日喀則,破壞了藏民圣地扎什倫布寺。翌年清廷派兵入藏反擊。楊遇春以督標從四川總督??蛋踩氩兀苊释途毞┥綇拈g道襲擊廓爾喀老巢濟嚨,迫使其撤軍。楊遇春隨后受命留辦善后,處置得宜,藏民很快恢復了正常安定生活。當他結束善后離藏時,僧民捧佛像、佛經、凈瓶三寶到軍前慰問感謝。楊遇春亦以功擢四川城守右營守備。
二、體察下情,撫平陜南兵變
嘉慶十一年(1806年),在號稱“陜南雄關”的寧陜鎮上,守兵因糧官停發鹽米銀一事而激起兵變。叛軍陳達順、陳先倫等殺了清軍副將和游擊,搶奪了庫銀和監獄,嘯聚甚眾,事態有進一步擴大之勢。時由總兵擢升固原提督的楊遇春在補服母喪后正赴京陛見途中,而新任總兵楊芳尚未到任。他倆聞訊皆匆匆趕赴寧陜。清廷以德楞泰為欽差大臣,命楊遇春為主將率軍平叛。叛軍聲勢甚盛。各路官軍來會,但進剿不利。陣前叛軍頭目蒲大芳望見舊帥楊遇春,遂下馬遙跪,哭訴糧官蝕餉。楊遇春曉以大義,心知叛軍可撫,因與楊芳商議招撫;但各路將帥態度猶豫。楊遇春乃按兵緩攻,一面命楊芳單騎至叛軍營招撫。不數日,蒲大芳果率六千余眾來降,事遂平。德楞泰和楊遇春奏謂: “叛軍窮蹙乞命,請釋部分歸伍?!笔肓锨逋⒁浴翱v叛損威”斥責主撫將領。楊遇春遭致降職處分,但卻避免了一場可能曠日持久的戰亂。
三、平定張格爾叛亂,維護國家統一
道光六年(1826年),南疆分裂勢力頭領張格爾受英帝國主義支使,勾結浩罕、阿富汗等外國野心家,利用當地民眾對清廷官員腐敗統治的不滿發動叛亂,戕殺清廷駐疆官員,占據喀什、和田、英吉沙爾、葉爾羌等四城,企圖另立國家。邊疆面臨分裂的危險。清廷以揚威將軍長齡為監軍,署陜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隆阿為欽差大臣,率兵入疆平叛。此次平叛軍事指揮實際由楊遇春主持。楊遇春一面進軍,一面向當地民眾宣講清廷的安撫政策和張格爾的賣國罪行及其暴政,爭取民眾內附。平叛軍在朝廷的大力支援和愛國民眾的協助下,先后收復喀什等四城,并一度率軍巡邊。清廷詔楊遇春班師,留楊芳等數將善后。道光七年(1827年)十二月,楊芳等在愛國民眾協助下將張格爾擒獲。楊遇春以65歲高齡之身,統軍平叛,取得最終勝利,維護了多民族祖國的團結統一與領土的完整。楊遇春遂因功圖像紫光閣,免除此前一切處分,實授陜甘總督(1828年)。楊芳亦以擒張格爾有功而先于楊遇春封侯。道光十五年(1835年),楊遇春告老還鄉,清廷封其為一等昭勇侯。他逝世后,謚“忠武”,入祀賢良祠。
四、善于識拔人材,注重軍隊學習
楊遇春重視軍隊人才建設,每視察軍伍,咸加留意,冀有所發現。楊芳即在貴州之役中被楊遇春自書辦所識拔,后果屢立戰功。楊遇春善于帶兵治軍,尤重視軍隊的學習,嘗謂“不知書者不可與言忠孝”。他在固原提督任中捐俸辦學,俾官兵及其子弟學習并親臨講授,以是“固原之兵平時則彬彬有禮,戰時則奮勇爭先”。詩人汪少海贊楊遇春詩有云: “遍向偏裨收將種,居然弦歌類儒林”,當為紀實也。其所統軍隊紀律嚴明,驍勇善戰,時稱“楊家軍”。
楊遇春個人的高尚品德也值得后輩敬重和紀念?!肚迨犯濉繁緜鞣Q其“操守廉潔,治家嚴整?!彼翁岫郊翱偠浇氖?,自律謹嚴,作風正派。
楊遇春一生經歷大小數百戰,為國家立過功,為人民做過好事,為家鄉爭了光,故被收入四川省名人錄。其崇州故居——“官保府”也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