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字子惠,派名淑澤,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1884年農歷正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四川廣安龍臺寺鄉的一個耕讀習武世家。他少時入讀順慶府中學;及長,考取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后到朱慶瀾總制下的六十五標任尉官。辛亥革命前夕,他加入同盟會,參與四川保路運動和擒殺四川總督趙爾豐;民國肇建后,投身滇軍,入幕蔡鍔第一軍軍部,參與討袁護法之役。1921年至1924年,楊森主持全川軍政;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駐節萬縣。其時英國輪船在長江上恣意橫行,并炮擊萬州城,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九五慘案”。楊氏義憤填膺,率部奮起反擊。1934年,他出任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貴州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后奉命率部到武漢“清黨”,赴黔南、川西、川北圍剿中國工農紅軍。抗戰爆發后,楊森任第九戰區副司令兼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奮勇抗日,其部傷亡I參重。抗戰勝利后,楊森任重慶市市長、國民黨市黨部主任委員、重慶衛戍總司令和川陜甘綏靖公署代主任。1949年12月18日,楊森與孫震一道逃離成都,飛赴臺灣。抵臺后,楊森先后擔任“總統府”資政、 “戰略國策顧問”和臺灣奧林匹克委員會理事長。在臺期間,他喜以爬山、駕機和狩獵遣興,樂于服務川籍鄉親,為四川同鄉會的建立和發展做過重要貢獻。1977年5月15日,楊森因病在臺北去世,享年96歲。
楊森一生追隨蔣介石,堅持反共立場,但也做過一些好事。抗戰時期,他率部奮勇抗日,功不可沒。他署理川政期間,曾發起“建設新四川”運動,倡辦市政,展筑公路,敷揚文教;在瀘州興辦學校和圖書館,建起機械廠和水電站;在重慶興建后伺坡公園;在成都施行“肉稅獨立”,專作教育經費,同時由政府撥款改造春熙路和補貼家境貧寒的留學生;在萬縣修建“九五碼頭”、萬州大橋和西山公園。楊氏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曾與共產黨有過某些戲劇性交往。1920年,惲代英和肖楚女在瀘州創辦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楊氏不但支持,而且多次參與活動。他擔任第二十軍軍長時,共產黨人朱德是該軍黨代表。他的兒子楊漢忻和侄女楊漢秀都是共產黨員。楊氏一生納妾多,子女更多,不克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