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敘述戰國時期巴子國在最后據地稱王的閬中為秦所滅的史事。為客觀反映其史事,也為有別于巴子國,故擬“閬中巴國”而名之;為突出其特定性和特殊性,故以“巴國入秦”而名之。
巴國入秦的這段歷史,上溯于春秋戰國之交,即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下迄于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在這史載極為貧乏的160年間,至少先后發生了巴子國為強楚慘敗、巴子國被迫入據重慶和四川東北部、巴子國據此建有五都、巴子遷都閬中、巴子據閬中稱王、巴蜀世仇的最后一戰、秦滅閬中巴國等主要史事。
一、巴子國簡敘
《華陽國志·巴志》(以下簡稱《巴志》)載:“昔(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這就是巴子國的由來。
巴子國受封于興周滅商的周武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得知,周武王率西土八國共討殷商,經牧野之戰,一天而滅商的準確日期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可知,巴子封國迄今當有3050年;而從封國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滅國,前后計約730年。
巴子國存在的730年的歷史,乃處于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戰國之際,原先于黃河、長江流域并立的大大小小百多個諸侯國,經過數百年間不間斷地弱肉強食,逐漸形成為秦、楚、韓、趙、魏、齊、燕七雄爭霸的局面。處于這一時期的巴蜀地區,雖還存有兩個遠離中原的巴子國和蜀國,也無例外地受到戰爭的威脅,尤以巴子國為重。
這從巴子國疆域的變化和巴子國因戰爭需要建有五都的歷史記載就可探知。
《巴志》載:“其(巴)地東至魚復(今重慶奉節),西達焚道(今四川宜賓),北接漢中(今陜西漢水流域),南極黔涪(今重慶、湖北、湖南、貴州四省市接壤一帶)”。這應當是巴子國曾經輾轉據有而并非一直擁有的疆域。而巴子國最弱小時,僅偏據秦置閬中縣之地。
《巴志》又載:“(巴)都江州(今重慶中心城區),或治墊江(今重慶合川),或治平都(今重慶豐都),后治閬中。”再加上巴子先王陵墓地枳(今重慶涪陵),這就是巴子國歷史上先后出現的五座都城。
這五座巴子國為治為都的城市,應當是巴子國五個人口最為集中,經濟最為發達,文化最為先進,軍事最為強盛的五個中心。它們在巴子國動蕩變遷的歷史中,承擔著于不同歷史時期各自不盡相同的歷史重任一
江州:是巴子國為楚隆敗被迫進入川東所建立的有明確載記的國都。
枳:為巴子事奉宗廟、埋葬歷代先王的供奉祭祀圣地。
平都:當為巴子國既結盟于楚又抗擊強楚侵伐的前沿指揮部。
墊江和閬中:則是巴子國曠日持久地對抗西蜀為領地之爭的一南一北兩個指揮中心。而閬中更是巴子國后期屢遭強楚侵吞,又抵抗不力,但又不甘屈服而退據川東北的最后堡壘。
二、巴子遷都閬中
巴子封國早于楚子。巴子受封于周武王,最早受封大抵在漢水中上游一帶,是一個用以“藩屏王畿,鎮撫南土”的同宗姬姓子國。
楚子受封于武王子周成王。其封國丹陽(今湖北秭歸),當時還是一個遠離中原的蠻荒偏遠之地。秦封國更晚一些。周孝王時(前891年—前886年),一個叫非子的,善于養馬,因而被封邑于秦。秦有史記事則從周平王十八年(前753年)開始。春秋之際,秦國并不強大,而楚國早已雄心勃勃。由于巴子國與楚國在漢水流域一帶因各自利益聯系較多,故而關系較為密切。
據《春秋》、《左傳》所載:魯文公十六年(前611年)秋,楚莊王聯合巴、秦,以驕兵之計共同滅掉了庸國。(這是已知最早的巴、秦、楚三國結為軍事聯盟共同作戰的記載。)因此時秦并不強大,楚不懼怕秦,卻多少畏懼巴,因此對巴采取籠絡政策。楚王及其子多娶巴子之女為妻,以結姻親之好。
《左傳·哀公十八年》載:巴乘楚有白公之亂,發兵圍攻楚地,楚惠王以子國為帥,率楚軍大敗巴軍。這一年,是周敬王四十三年,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史學界一致認為,這一戰是巴、楚聯盟破裂的標志,也是巴子國急劇衰弱的開始。巴子國遭此一戰,國力大衰,遂在強楚威逼之下,退出漢水流域,避居于并奪占了今重慶和四川東北部這一廣大區域。
其時以巴王室為主的一路,在巴軍主力的掩護下,沿漢水而下,由長江三峽西進,奪據了重慶一帶;以漢水巴人為巴軍主力的一路,在成功完成巴王室安全撤離的任務后,便就近翻越祖輩熟悉的大巴山,消失于漢中平原。他們不僅巧妙地避開了強楚的鋒芒,而且一舉攻占了古蜀開明王朝的川東北軍政重鎮閬中,并和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發展為歷史上有名的板楣蠻民族。從此,他們以閬中為中心,不斷蠶食古蜀的領地,充分利用嘉陵江通道作用,密切了巴王室之間的聯系。于是,閬中便肩負起巴子國北御強楚,西抗古蜀的雙重重任,名符其實地成為巴子國北部的軍政重鎮、指揮中心和別都。
此后,巴、楚在長江三峽一帶爭奪激烈,戰事不斷。其力量對比互有消長:巴攻楚,可至長陽,楚憑扦關可拒之;而楚攻巴,不僅破魚復,更可抵巴子粱。時楚強巴弱,可見一斑。由此表明:巴子國在長江一線設立的平都、江州、枳三座都城,均時時處于戰爭狀態,早已無安全之感。這或許是巴子最后遷都閬中的原因之一。
《巴志》和明萬歷《四川總志》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4世紀初,巴子國發生了一起至今不明原因的內亂,以致巴子無力平息,只好讓英勇善戰名望頗高的巴蔓子將軍向楚國求助,并應允事成后割讓三城以酬謝。可能楚國也感到,若不出兵幫助平息,將會損害楚國的既得利益和長遠好處,遂暫棄前嫌出兵以助。巴子國內亂便很快平息。楚王隨即遣使要求巴蔓子履行承諾。巴蔓子為維護巴子國主權又不失信于楚,便自刎而死,以頭相謝。巴蔓子之死,極具悲壯色彩。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巴蔓子的許諾理應由作為一國之主的巴子履行,可是楚使何以不找巴子反找其屬下巴蔓子?此時的巴子究竟身在何處呢?
筆者認為,巴子很可能被世居閬中渝水一帶的日益強大的寅人大部落聯盟迎往去了閬中,即遷都閬中。其遷都的時間,可由以下史料得知——
《史記·楚世家》載:“肅王四年,(巴)蜀伐楚,取茲方。”這一年,是周安王二十五年,楚肅王四年,秦獻公八年,公元前377年。茲方,在今湖北松滋地,時楚長陽扦關,巴清江流域一帶。巴蜀聯軍攻楚至此,清江一名得名于此時,表明此時巴還控制著這一地區。《巴志》說,巴蔓子死,楚以上卿禮葬其頭,巴亦以上卿禮葬其身。《明一統志》說,“楚葬其頭于荊山之陽,巴葬其身于清江都亭山。”說明巴蔓子死時,清江一帶仍為巴國。
《史記·秦本紀》載:“孝公元年,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正義》注曰: “楚自梁州漢中郡,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這一年,是周顯王八年,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證明在秦孝公元年之前,巴在長江三峽一帶以及江南的大片領土盡為楚奪據。
據此,巴子遷都閬中,當在公元前377年至公元前361年的十多年間。
三、秦滅閬中巴國
《巴志》載:周顯王四十六年,秦惠文王后元二年(前323年),“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其時巴是在閬中稱王。巴子自遷都閬中后,在取得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經過四十余年的經營,國力當有顯著增強,社會經濟文化當有明顯進步,才敢于據閬中,絕宗周而自立為王。
巴子據閬中稱王僅僅七年光景,就為友秦出其不意地滅國,這也是一出歷史悲劇。
《華陽國志》之《蜀志》、《巴志》均載: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冬十月,秦軍在閬中巴國板楯勁旅的全力配合下,并吞了蜀國,接著又一舉“取苴與巴”。應該說,秦國滅蜀,巴國居功至偉;但為什么巴國反遭滅亡了呢?《蜀志》、《巴志》均說:“張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對此,筆者認為,張儀因貪巴、苴之富而滅巴,僅是原因之一。就當時秦、巴地理、自然、環境條件而言,閬中巴國之社會經濟大體較秦為富有。張儀通過實地觀察比較后得出的結論,定不會錯。但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張儀發現從閬中渝水而下,可從上而下勢如破竹地攻擊秦欲換而不可得之楚巴、黔中地一如果沿漢水、嘉陵江而下攻楚,可致楚腹背受敵,難以招架。這之間,閬中乃是一個最便捷最重要的軍事通道和戰略要地。于是,張儀密定滅巴之計:為答謝巴王鼎力相助,他率軍親往閬中致謝。秦軍一路高呼感謝,巴人沿途以歌舞相迎,巴王以隆重禮儀接待…--張儀卻突然襲擊,活捉了巴王,迅速撤回秦國。閬中巴國便輕松地被滅掉了。
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秦于閬中巴國地置巴郡和閬中縣。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秦大將白起、秦蜀(巴)郡守張若,率秦軍兩路夾擊,最終大敗楚軍,奪回楚占原巴子國墊江以下廣大地域。秦巴郡郡治始由閬中移治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