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孝孺生活的時代
方孝孺生于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正值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欲取天下之時;1402年(明建文四年)6月25日,被燕王朱棣磔殺于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臺,終年45周歲。
方孝孺生活的14世紀中下葉,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世界歷史正處于一個轉折階段:資本主義萌芽已在地中海沿岸出現,文藝復興正在歐洲興起,新航路的開辟正在涌動之中,世界將要開始直至今天還正在影響人類的全球化;而中國歷史也同處在一個轉折階段——封建社會漸趨衰落。因為從宋朝開始,伴隨土地私有的主導地位的確立, “工商食官”形成的國有制也不復存在。所有制發生的這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催生了中國商品經濟和它的進一步發展。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不是空穴來風的杜撰,雖然它是藝術品。而南宋時泉州、廣州、明州海外貿易的發達,以至于方孝孺死后鄭和七下西洋,國力的強盛,正是商品經濟繁榮的反映。
然而,隨著明王朝的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走向巔峰,突出表現為八股取士與特務統治的橫行;到清代達到頂峰,突出表現是軍機處的出現。明清兩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為慘烈、延續時間最長的時期,民間思想家無不遭到殘酷鎮壓。可以說,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政治走向全面反動的時期,而明代專制主義集權政治的代表人物就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倆。對從此開始的中國封建政治走向全面徹底反動,朱元璋、朱棣父子是始作俑者,有著不可推御的歷史責任。了解這一點,對我們能較為全面地認識、評價方孝孺以及那個時代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因為,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因“人”的活動才得以留存;而任何一個人物都不能脫離他那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反映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在這些有著思想文化積淀的歷史人物身上隱藏著那個時代的解碼。
方孝孺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歷史走向轉折的時代:資本主義在西方萌芽,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則走向全面徹底反動;于是,方孝孺的作為,客觀上便具有了順應時代大潮和要求的、不同凡響的歷史深遠性,并具有歷史文化符號的意義。
二、方孝儒的主要思想與事功
方孝孺是六百多年前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是“明初學祖”,被明末清初“三先生”之一的黃宗羲稱之為“諸儒之首”,是集伊尹、周公、孔、孟為一身的思想家、文學家。評價不可謂不高。
方孝孺是博古通今的思想家、學者。方孝孺作為一代大師,是儒學思想之集大成者,為后世貢獻了七八十萬字的思想資源和文學資源。他知識面廣博,思想涉及:政治、經濟、法學、理學、文學、史學、教育思想諸方面,而且都有大建樹、大貢獻,乃是一通才。
在政治思想方面,方孝孺認為君主不是人類社會生而就有的,而是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史觀。方孝孺認為,君主的職責是穩定社會,保障人民有一個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在治國方面,方孝孺提出“育民”、“養民”的執政理念。 “育民”是一種道德教化,反映的是以仁義治國的“德治”; “養民”是指用天下萬物養天下萬民,天下萬物不能為一人一族所用。這是一種重視民生的民本主義觀念,與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合拍。為了保證君主是一個合格的執政者,他提出“誠以格君”,就是要求人君加強學習,以自我修養提升自己;同時通過臣子幫助人君認識到自己的角色要求?!叭朔鞘ト?,孰能無過”。這點的提出,十分難能可貴。政治生活中這類例子太多了。聽不得不同意見,最后鑄成大錯。
方孝孺的經濟思想與其政治思想、政治主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是對當時政治弊端和潛在社會危機的反應。他所提出的一切經濟主張無不是為了解決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
在他的經濟思想中,針對當時的國富民貧,提出欲求國家的穩定、政權的鞏固就必需“輕徭薄賦”、“節財儉用”、“藏富于民”的先進理念。雖然個別具體措施如行井田不可行,但追求國強民富卻是符合人類進步發展趨勢的,有利于社會和諧。和——這是物質基礎,民生;諧——乃上層建筑、民主政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一致,才會加速社會進步。
在法學思想方面,方孝孺的立法思想是進步的,主張“立法利民”,主張立法要注意發揮它的防范功能。后世的黃宗羲說法律應當是“天下之公器”,也就是法律應當是維護“全民”利益的武器;不能把法律簡單理解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黃的這一思想源頭就是方的“立法利民”。方孝孺認為,法再好,也要靠人去執行;因此,要保證法的貫徹執行,暢通無阻,就必須有一支好的官員隊伍,要重視隊伍建設。
方孝孺反對嚴刑峻法,主張“法治”、“德治”并舉。他的法治當然不能等同于我們今天講的法治。過去講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是對刑不上大夫的有力否定。其局限性,是把最高統治者排除在外,是一種有限法治。
方孝孺的理學思想是強調自我修養,自我提高,大體上仍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學方面,他主張要“文以載道”,作品要反映民生疾苦。
三、方孝孺精神究竟是什么
作為一代大師、文學家、杰出思想家,方孝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論其政治思想,還是經濟思想、法治思想,以及教育理念、理學思想、史學思想、文學觀,無不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方孝孺不僅是一位學富五車的通才、思想家,也是一位極具道德修養、有著濃郁人格魅力的品德高尚的士子。孟子提出的“貧困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標準,在他身上都得到了體現。我將其稱之為“孝孺人格精神”。
方孝孺雖家無隔夜之糧,卻能安貧樂道,笑對貧困:“縱令先生窮至老,猶與日月爭光明”。他實踐了“貧困不能移”。
方孝孺為了改變朱元璋的不合時宜的執政理念及政策,積極輔助建文帝推行新政,雖身居中樞要津,卻能做到“富貴不能淫”,經受住權力的考驗、物欲的誘惑。
面對朱棣的專制淫威,方孝孺倘若不違拂朱棣的旨意,草擬詔書,榮華富貴唾手可得。然而,他選擇的不是這條道,堅持信念,踐行了“威武不能屈”,維護了對信仰的忠誠,表現出深厚的歷史理念。而這正是植根于傳統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凝聚力所在。我們今天提倡孝孺精神是極有現實意義的。
孝儒精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其一是孜孜不倦、勤于求知的讀書種子精神(我們創建學習型社會尤其需要這種讀書精神)。
其二是“貧困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當前更需要提倡貧困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品格精神)。
其三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明王道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方孝儒的社會責任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內要求改革,革除暴力政治,以仁義治國;二是忠于自己的信仰與理念,在面臨選擇時不惜殺身成仁。當現實與自己的理想信念發生沖突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取義成仁,反映了他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調節有三種手段:一是通過市場供求關系調節,這是一支看不見的手;二是政府干預,這是看得見的手,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政策來調節;三是依靠道德的力量來調節,即我們常說的自律。“明王道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就是一種道德自律。
其四是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充盈著民本主義的人文理念(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民本主義雖然不是以人為本,但二者是有相通之處的,這是一種原初的人文主義)。
方孝孺已經是一個歷史文化符號。做好他的文章,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發達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自有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