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總產量最高的作物,研究稻田典型種植模式的經濟效益,對于推動稻田種植模式的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效益最優種植模式的推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湖南省作為我國水稻主產區之一,很多專家學者都對湖南省的稻田農作制度做過研究,普遍認為應提高復種指數,加大對冬閑田的利用。羅華等從能量平衡、養分平衡和經濟效益角度,采用綜合指數評分法,對湖南省稻田多種種植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了值得推廣的幾種主要稻田高效種植模式,如經作—稻—蔬菜三熟模式、經作二熟或三熟模式、高效設施模式等。以往對多種種植模式經濟效益的比較研究,多是采用3~5年的平均數據進行的,而對其動態變化的研究較少,且對于評價為較優種植模式的分析不深入。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取湖南省稻田4種典型種植模式,運用農業生態學中價值流的觀點,對2000~2007年的經濟效益進行比較研究和綜合評價,并對最優種植模式經濟效益的動態變化(2000~2007年)做了進一步分析,以期對優化稻田種植模式結構,促進經濟效益最優的種植模式在湖南省的偉廣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