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古人稱為消渴,中醫又將其分為脾癉、消渴和消癉三期。其中,飲食治療是消渴期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前面我們介紹了改善消渴期血糖、血脂、血壓、體重及癥狀“5”項指標的飲食方法。從中醫辨證論治的思路出發,結合消渴期主要的病機特點,臨床上還可以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進行辨證用膳,更具有針對性的對消渴期患者進行飲食治療。
消渴病患者辨證論治有證型和證候的區別,證型多比較固定,較少變化;證候則易于變化,表現較多。本文先主要介紹消渴期不同證型的辨證用膳方法。
一、消渴期的病因病機
《素問·陰陽別論》:“二陽結謂之消。” 又云:“二陽之病發心脾。”《素問·奇病論》:“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可見,消渴發病是“二陽”,即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結滯,結則化熱,胃和大腸結熱,則必然出現消谷善饑、尿多、飲多、大便秘結,進而疲乏消瘦。接著指出“二陽結熱”發于“心脾”之熱。《素問·奇病論》則說明,因脾熱而數食肥甘厚味,肥生內熱,甘令中滿,復加心熱,則甘氣上溢,血糖指標達到診斷糖尿病的水平,即“轉為消渴”,出現了多尿、多飲、多食、疲乏、消瘦等糖尿病的諸多癥狀。脾熱未消,復加心熱,轉為二陽結熱,諸多結熱,既耗氣,又傷陰。
二、消渴期的證型及證候
消渴期基本證型,臨床主要有氣陰兩虛、肝腎陰虛和脾腎陽虛三種,其中以氣陰兩虛最為常見,患者倦怠無力癥狀突出,伴有口干舌燥、氣短、飲不解渴等癥;素體陰虛者則多呈現為肝腎陰虛證型,消瘦明顯,伴有口干舌燥、五心煩熱、眠差等癥狀;陰損及陽,素體脾弱者則多為脾腎陽虛證型,尿多清長,伴畏寒、陽痿、腹脹、便溏、腰膝酸軟等癥。消渴期的基本證型與常見證候相比,有時臨床表現相對隱匿,不甚突出。消渴期不同證候的表現往往更為復雜,多種因素可導致不同證候的出現。常見有:
1.因數食肥美,津液在脾,促使脾熱,精神緊張、心情抑郁,致使心熱,心脾有熱,導致胃熱腸熱,甘氣上溢,出現多食易饑、口渴多飲、便秘、疲乏、消瘦的二陽結熱證。
2.因貪食肥美,盛于晚餐,脾胃受傷,運化失司,濕滯化熱,困阻中焦,甘氣上溢,出現脘腹脹悶、納食不香、口干渴飲、大便不爽、舌胖苔滑的脾胃濕熱證。
3.因暴飲暴食,脾胃大傷,食滯腸胃,阻遏氣機,甘氣上溢,出現脘腹脹滿、呃逆腐臭、頭暈沉重、怕熱喜涼、大便粘滯腥臭等食積痰熱證。
4.因飲酒無度,酒毒內盛,引起甘氣上溢,出現手掌色紅、心胸煩熱、頭疼頭暈、口苦口干、腹脹便干等酒毒內傷證。
5.脾癉患者,數食甘美,復因風寒襲肺,肺氣壅遏,肺熱內生,甘氣上溢,出現發熱、咳嗽、頭痛身痛、口渴喜飲、便干等肺胃實熱證。
6.脾癉患者,復加情志抑郁,肝失調達,肝氣郁結,郁而化熱,致甘氣上溢,出現胸脅滿悶、口苦咽干等氣郁化熱證。
7.心火內盛,熱毒內生,循經發于皮、肌、諸竅或臟腑,形成疔癤膿瘍,致甘氣上溢,形成熱毒所傷證。
8.素體陰虛,復加以上諸多熱證,津液大傷,均可致甘氣上溢,出現口干咽燥、鼻干眼干、五心煩熱、大便干燥等陰傷燥熱證。
下期,我們將為您介紹消渴期的辯證用膳原則及適合的食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