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百慕大三角”都不會陌生。一直以來,人們都對它帶來的詭異的飛機墜毀、航船沉沒等事件百思不解,因為神秘所以更令人膽戰心驚。而在人體的“聚焦”部位——面部,也存在著一個“危險三角區”。當此處面臨細菌侵擾而又處理不當時,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會奪走寶貴的生命。還記得前陣子備受關注的南京市兒童醫院徐寶寶死亡事件嗎96個月大的患兒徐寶寶最初只不過是眼睛發炎而已,最后卻惡化成顱內感染,直至失去生命。徐寶寶事件正是“危險三角區”的典型例子。這次事件也再次提醒我們,“三角區”內絕無小事。
三角區域碰不得
方怡今年25歲。她是油性皮膚,面部經常起些痘痘。最近鼻子下面又長了痘痘,又疼又癢,還影響美觀。愛美的她像往常一樣,對著鏡子將膿包擠破。當時流出了黃水,還有血,她覺得火辣辣的,平時也都這樣,所以并沒在意。但第二天起床,方怡發現擠破的地方腫了起來,手碰到那周圍都感到疼。她用熱毛巾敷了一下感覺好些后上了班,誰知,到了單位,她覺得頭疼的厲害,還不停嘔吐,整個臉部都感覺麻麻的
單位的人眼看不妙,立刻將她送到了醫院,經急救,方怡才穩定下來。原來,就因為她那一擠,使痘痘破損部位感染,并誘發了“海綿窶血栓性靜脈炎”。
廣東省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廖列輝表示,方怡的痘痘正好處于一個“危險三角區”,就像恐怖的“百慕大”一樣,在這個地帶稍有不慎,輕者導致面部發生炎癥,重者甚至可能引發急性重癥危及生命。
大三角區發炎更易危及大腦
通常人們所熟知的面部“危險三角區”是以人的鼻梁骨的根部為頂點,兩口角的連線為底邊的一個等腰三角形區域。它包括了人的上下唇、鼻子以及鼻翼兩側等主要面部器官。之所以稱為“危險三角區”,是因為在本區域如出現感染后,細菌可隨血液波及面部各個部位,也可擴散入顱,形成顱內感染,危及生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這個小“三角區”外,人的面部還有一個大“三角區”。南京鼓樓醫院蔣健主任說:這是一個大的“倒三角”。就是從眼部到嘴唇的大三角區。而眼部與大腦只有一層之隔,眼睛如果發生感染,誘發顱內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蔣主任說“在面部器官中,眼睛靠大腦最近,而且眼眶的周圍組織很松散,就如同一個蜂窩狀。因為眼瞼血管豐富,眼的靜脈與眼眶內靜脈相通,又與顱內的海綿竇相通,而眼靜脈沒有靜脈瓣,血液可向各方向回流,擠壓會使炎癥擴散。引起嚴重并發癥,常有向顱內蔓延的趨勢。從而危及生命。”蔣主任回憶,在他1983年在醫院工作時,碰到的首例死亡病例,就是一名十歲的男孩。男孩住在鄉下,鼻尖被鵝咬傷,后來造成嚴重感染,也是海綿竇血栓死亡,被咬傷到死亡不到一周。而小嬰兒的皮膚比成年人要薄,所以抵御細菌的能力就更加弱。所以一旦感染了,后果不堪設想。
“危險三角區”之謎
為什么三角區危險呢?廖列輝說:在極富表情的顏面分布許多錯綜復雜的血管。而與人體其他部位所不同的是,顏面的靜脈通常無靜脈瓣膜。
靜脈瓣膜是我們人體靜脈血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非常的薄、軟,而且非常透明。瓣膜的作用就如同“閥門”,保證了靜脈血只能單向流動,阻止血液的回流。由于面部沒有這個防止血液逆流的“門神”,在面部表情肌肉豐富,肌肉收縮的影響下,使行走于面部肌肉內的靜脈血流轉向逆行。并且,三角區內的血液循環與顱內直接相通,因此這個部位的感染,很容易沿面部靜脈上行侵入顱內,引起顱內感染,誘發腦膜發炎,導致生命危險。
面部有問題,切忌用手碰
顏面毛囊多且富于皮脂腺。“危險三角區”若一旦被細菌污染,炎癥就很容易肆意入侵。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李瑩告訴我們:面對三角區內的膿點、癤子、青春痘等,切忌抓、擠、揉、捏或挑刺,若腫癤沒有“成熟”時,可涂抹抗生素軟膏,同時全身使用抗生素及疏風清熱、解毒消腫的中藥,如金銀花、蒲公英、赤芍、丹皮等。若腫癤已“成熟”,可自行穿破或到醫院在無菌的條件下進行引流操作。然后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選用具有消腫潰膿作用的中藥,如皂角刺、穿山甲等藥物內服。在三角區內發生的疾病一定要重視,不要輕易自行處理,應及時到醫院聽從醫生的建議。
特別提示
面三角區如遇外傷無論出血多少,都不可以直接用手擠壓或用不潔物捂按,以防細菌感染,侵入大腦。
鏈接
三角區為什么愛起痘痘?
很多人都發現,所謂的面部三角區域內尤其愛起痘痘,這是為什么呢?
專家解答:這部分皮膚由于皮脂腺的分布原因,代謝比較旺盛,分泌油脂比較多,容易阻塞毛孔,從而形成粉刺、青春痘等。長了痘痘不要用手碰,不然手或痘痘周圍皮膚上的細菌、灰塵很容易隨之進入血液,沿著靜脈網絡四處流竄,最易造成眼睛和鼻子等器官感染。預防痘痘,平時要多喝水,多吃蔬菜,少吃高脂肪性食物,辛辣食物。少用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