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有人定期寫日志的,可你聽過有人定期寫遺書的嗎?正值壯年的年輕白領(lǐng),寫遺書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已不是新鮮事。這一行為背后是對死亡的積極正視,還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親愛的老公,當你看到這封信時,可能我已離開了……”劉曉電腦里一個隱秘的地方,保存著6封這樣加密的信,那是她定期寫下的遺書。遺書內(nèi)容除了鼓勵家人不要悲傷外,還把房產(chǎn)、股票、存款進行了詳細分配:“婚前買的那套房子,留給兒子:存款和13萬股票全部留給我媽養(yǎng)老,她獨自一人。沒有依靠。老公,留給你的只有10多萬的保險了,別怪我委屈你,因為我相信你的能力,我離開了,你還可以活得很好……”
34歲的劉曉,是一家房產(chǎn)公司的行政經(jīng)理,身體健康。定期寫遺書,得從3年前說起。
3年前,劉曉的閨蜜小王遇車禍身亡,留下兩歲的兒子和在農(nóng)村的父母。不久,小王的丈夫再婚,對兒子無暇關(guān)心,小王的父母更是從此沒了依靠。那時起,劉曉便開始悄悄寫遺書。在她帶動下,已有兩個朋友開始定期寫遺書。
專家表示,某種程度上,透過白領(lǐng)留遺書的事件,可看出他們對于死亡的正視。學術(shù)界有不少專家一直關(guān)注年輕一代死亡教育問題,但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教育。而寫遺書事件,讓我們了解到,有一部分年輕人能順利樹立自己的生死觀,并達到一種處之泰然的境界,這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也可看作是他們對親人的愛與責任的一種體現(xiàn)。然而,寫遺書行為所透露出的心理焦慮也反映出社會生活中的不安定、不安全因素在增加。而劉曉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寫一封遺書,這個行為本身如果可以降低劉曉的焦慮情緒,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