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癌癥,患者及親友的心情難免大起大落,態度和行為也難免不自覺的走極端,而這對于癌癥的治療與康復是非常不利的。
站在“U”字的中間
主持人 最近我看資料注意到,在癌癥治療與康復中,存在著一個值得深思的倒“U”字現象。您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吧。
何教授 這是癌癥康復與患者自身經濟條件等關系的一個形象的表述。即腫瘤康復的效果與患者的經濟水平及社會地位等,常呈現出倒“U”宇型的結構。具體說,經濟條件好、社會地位高的,大部分治療效果很差,花盡巨額代價,遍尋名醫,亦撒手人寰:經濟條件差,社會地位低的患者,由于無錢也沒有特別的求治欲望,這一階層中除部分中老年人可較長期帶癌生存外,其生存期也大多短于一般人群。活得相對最長,康復相對最好的是中間一段。
主持人 這是為什么呢?
何教授 沒有地位和經濟水平的人群,治療和康復效果很差,這很好理解,因為他們沒接受必要的治療。而這類人群中的老年人,一則因為年事已高,癌癥本身發展不快,二則這類老年人大多無特別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反倒如慢性病長期拖著,所以活得長久。
難以理解的是第一類人群。我們曾遇到過一位結腸癌患者,確診時并無轉移,卻因身份特殊,身家過億,8個多月時間里前后用去200多萬元,最后多臟器受損,前來我院求救,但為時已晚,只拖了1個多月,最后去世。他的死,讓人扼腕!此人遍請良醫,光請名醫來回用的飛機票錢就花了十多萬,用盡世上好藥、最貴的新藥,每日需2500元,照用不誤;中藥也吃,起初是吃每日近400元一劑的“好藥”,用時配合用一種奇貴無比的所謂抗癌之物,又是每日幾百元,最后卻“治出”、“吃出”了個多臟器受損衰竭、死于肝腎衰竭之惡果!這也許是極端的,然而類似的一年半載用掉50萬~60萬,最后保不住命的經常可見,失敗的原因很值得深思。
而中間一段人群,經濟條件一般可以,文化層次與社會地位均屬中等的,他們既能接受一般須花費偏高的治療,又不可能無休止地到處尋覓良醫和“好藥”。不能說心理沒有波動,但也不像達官貴人、商界巨賈那樣失落感巨大。總之,他們是中間一段,總體康復情況良好。
防復發轉移,不可走極端
主持人 何教授,我覺得剛才提到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都是外部表現,其根本還是患者的心態和態度。
何教授 你這下說到點子上了。
腫瘤患者術后康復的主要任務就是防止復發和轉移,因為殘存的腫瘤細胞不會因為手術自動消亡,還會發展勢力遇機會卷土重來。所以增強自身體力,穩定自身的免疫力,壓制癌細胞的增長,徹底消滅癌勢力,就成了主要任務。為達此目的有兩種現象需提醒注意。一術后不可消極對待。二,不可太積極。
有人認為“我不想它,該玩就玩,該吃就吃,遠離這個癌字,癌就不會來。”甚至忽視定期檢查,誤認為不想就是遠離。癌細胞不會那樣天真,禮貌客氣,它會不請自到,必須發揚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徹底消滅敵人,爭取全面勝利。
主持人 那積極點也不好嗎?
何教授 凡事有個度。有位王女士,肺癌術后加化療,良好,一年后發現左腳小指根部外側有痛感,懷疑有轉移,即到醫院檢查,×光片顯示有陰影。大夫考慮她是肺癌患者,首先想到骨轉移,建議再次化療,王女士接受了五個多月六個療程的化療。檢查×光片顯示仍有陰影,排除了骨轉移。但此時王女士因化療身體已虛弱到極點。六個月后復查,“狼”真的來了,鎖骨淋巴結腫大,轉移已成事實,且已多處。再化療已無體力資本,終難挽回。
慘痛的教訓使我們認識到,在定期檢查的前題下,發現有異常,如相關癌指標升高,有不確定陰影、結節,某個部位不明原因的疼痛、出血等癥狀,不要驚慌失措,沉著冷靜最為重要,在一時不好確診的情況下先觀察一段時間,看有沒有發展變化,沒發展,不持續,不用立即采取對抗性的抗癌措施,有發展或有持續癥狀,則要足夠重視,選擇專科大醫院采取措施。切不可在沒有摸清敵情的情況下采取不恰當的治療。
我們的建議:術后有異常,判斷是否復發轉移,大多大夫是先考慮復發轉移,而我們采用排除法,先排除其它病癥,如受風、受涼、硬傷、叉氣、炎癥、鈣化點、陳舊傷痕、良性結節、良性腫瘤、心臟的毛病等等,最后做出判斷。切不可過早的草木皆兵,對號入座。
總之,術后防轉移,冷靜是第一,沉著最重要,既不可太馬虎,也不可太積極。
“過度關懷”也無益
主持人 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癌癥患者還沒怎么樣,家屬倒首先亂了陣腳。
何教授 這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不過“過度關懷”無益于腫瘤患者康復。
實際上,癌癥患者只要不是病情特別嚴重,不是特別治療時所必須采取的輔助措施(如有時實施化療時需要隔離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完全沒有必要限制其正常活動,飲食毋需忌口,性生活不必取消,而應讓他們進行適當的運動和功能鍛煉,鼓勵其從生活自理開始,向社會靠攏,則有益于其康復。
主持人 請您詳細說說注意事項吧。
何教授 對癌癥病人過度關懷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在患者面前表示明顯的憐憫與同情。與其交談過于小心翼翼,如目光不敢對視、顧左右而言他等等。患者會因此聯想到自己與常人的區別,及自己已被排斥于社會正常生活之外。這種感覺在一些內向、敏感的患者中更為強烈。
2,關懷照顧過于無微不至。甚至連擠牙膏、擰毛巾都包辦代替,這樣易使患者感到自己已是一個廢人,從而喪失生活的信心,有些患者還會產生依賴心理,日久必會造成功能喪失,導致癌癥治愈后的生存無能。
3,有意隔斷患者與社會的聯系。如過于嚴格地限制探視、禁止患者看書讀報、縮小其活動范圍等等。這樣做的后果是使病人孤獨感更強烈,甚至產生被社會遺棄的感覺。
4,不適當的忌口。如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碰:正常的夫妻生活也被婉拒剝奪。諸如此類,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和精神異常。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癌癥已不是一個與死亡劃等號的詞。癌癥帶來的痛苦也可以采取相應措施消除或減輕,各種有效的治療能夠大大延長其生存時間,恢復一定的工作能力。像眾多的“抗癌明星”中有的人,甚至比患病前取得更大的成績就是證明。但是,他們在癌癥治療過程中和治療結束后所造成的心理障礙、身體的殘疾、功能的恢復、職業的適應和經濟支持等,都應在癌癥康復學的范圍內來解決。
中庸心態就是良好樂觀心態
主持人您剛才使用了一個詞“抗癌明星”,請您解釋一下。另外,“中庸之路”對于癌友來說是一種什么心態呢?
何教授 20世紀90年代初,一位著名作家在一篇報告文學中使用了一個新名詞——“抗癌明星”,從此這個新名詞開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有人對這些明星作過調查,發現雖然每個明星所患癌癥的種類、治療方法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腫瘤患者心態都具有樂觀、良好的心態。
76歲的郭發老人,是北京癌癥康復會的抗癌明星。他于1997年1月在北京腫瘤醫院被確診為Ⅲ期胃癌(低分化腺癌),同年2月底行胃癌根治術(切除五分之四的胃),一年后發現有肝轉移,經肝穿病理活檢證實:低分化腺癌。醫生為他做了肝轉移灶切除術。此后在隨診時醫生發現,他的肝右葉又長了2個腫塊。后來郭老通過中醫藥治療,始終心態樂觀,合理飲食,適當鍛煉,在健康生活了7年多后,他的肝右葉腫塊全部消失。
腫瘤患者最首要的任務是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新的醫學模式尤其強調病人的主動參與。在腫瘤患者康復治療中,樂觀的心態、科學的治療、合理的膳食、適當的鍛煉都很重要,而樂觀的心態應該排在第一位。
主持人 那么,怎樣才能保持腫瘤患者心態樂觀和良好的情緒呢?
何教授 首先,要積極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療,盡早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其次,要學會積極面對疾病,面對現實,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做好自我心理調節,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個性中的一些不良偏向,如性格過于內向等,經常進行自我心理減壓與合理宣泄,包括向朋友和家人傾訴不快,還可做一些放松訓練(如深呼吸);第三,患病后,盡快轉移大腦的興奮點,切忌封閉自己,比如培養某種新的興趣或愛好等:第四,多參加以科學抗癌為宗旨的康復樂園之類康復組織的集體活動,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集體心理康復治療模式。類似內容以前我們提到過,這里就不展開了。
總之,腫瘤患者在患病和康復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但他們不應永遠是一個特殊群體。回歸社會,盡可能和健康人一樣地生活和工作,是腫瘤康復的最終目標。
超鏈接 適度工作是副良方
癌癥患者回歸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參與一些社會活動,不僅有利于身體康復,同時也有利于腫瘤患者心態康復。上海市一個癌癥康復小組曾發起參與社會公益勞動的倡議,他們率先將康復與奉獻有機地聯系起來,開展衛生公益活動。腫瘤患者這一特殊社會群體所作的特殊貢獻,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腫瘤患者回歸社會的價值。對工作問題,腫瘤患者應當本著“條件允許,適度而為”的原則,拿不準時可咨詢主管醫生的意見。因為適度工作可以成為一副良方。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來相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