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疼藥是居家常備藥物,身體出現疼痛時,能自己隨便吃止疼藥嗎?經常吃止疼藥能“上癮”嗎?止疼藥有多少種類?各種止疼藥都怎么使用?請聽疼痛專家詳解——
典型病例
開封49歲的李靈泉警官,身體疼痛的時候經常就吃點止疼藥,頂一下。加上他又有高血壓,所以平時身上不離降壓藥和止疼藥。但是最后一次工作時,他疼痛難忍,以為胃病又犯了,就又用老辦法。很不幸,等救護車趕到時。他已經被心肌梗死奪走了生命,病逝在工作一線。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得知后都很納悶,平時身體疼痛時,都吃一些止疼藥,大半輩子過去了,也沒出現什么事情啊。
痛感是怎么消失的?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止疼藥的作用機理說起。
研究發現,在人體體內存在有“抗痛系統”,它由腦啡肽神經元、腦啡肽及阿片受體共同組成。在正常情況下約有20%~30%的阿片受體與腦啡肽結合,起著疼痛感覺的調控作用,維持正常痛閥,發揮生理性止痛機能。人體受到外界或是病癥的較強刺激后,這種生理性的止痛機制失衡,這時由于刺激激發了腦啡肽神經通路,可引起腦啡肽的大量釋放,而鎮痛藥的作用是激發更多的阿片受體與之結合達到鎮痛目的,也就是說使腦內“抗痛系統”達到了新的平衡,阻斷痛覺傳導,產生中樞性鎮痛作用。一句話,止疼藥可以阻斷疼痛,但是不能治療疾病。
此外,每一種止疼藥治療的范圍(抗痛譜)不一樣。很多人家里都備了一些止疼藥,有的甚至3、5種,甚至更多。為什么出了這么多止疼藥呢?就是因為一種止疼藥,不能治療所有的疼。所以,在吃止疼藥的問題上,我們要非常的慎重。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無原則地吃。
止疼藥有時掩蓋病情
至于上面提到的李警官的例子,這就涉及止疼藥止的疼痛是表面的,還是根本的。如果沒查清病因,就用止疼藥,雖然有所緩解,但它可能掩蓋了病情,甚至發生嚴重的后果。比如心臟病發作、胃穿孔等,還吃止疼藥,這樣可能引起更大的問題,甚至生命的危險。
◆疑似胃疼
胃病可能胃部不適,但是心臟病也可能引起疑似的胃疼。心臟病絕大多數都是心前區疼痛,及胸骨后壓榨性疼痛,會伴有一種瀕死的感覺。有的心臟病伴有胃疼,即上腹部、心口窩的疼痛感,這是心臟病老出現的地方。有的心臟病還表現為肩痛、背痛,還有的心臟病表現為牙痛。看,多么復雜。
◆疑似頭疼
頭疼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些不常見的頭疼,可能引起更大的危險。比如眼源性頭疼,常見的如青光眼、視疲勞、散光、屈光不正都可能引起頭疼。有的青少年看書就頭疼是怎么回事呢々可能是視疲勞。此外,眼底病變、眼部肌瘤等,都可能引起眼源性頭疼。
鼻竇炎引起的頭疼,即鼻源性頭疼,常常伴有黃鼻涕。中耳炎也可以引起頭疼。
各種急性傳染病引起的頭疼種類就很多了,常見的如流感,順便說一句,甲型H1N1流感就有頭疼的表現。
◆疑似牙疼
臨床上很多人來找醫生:我原來牙疼。吃一片止疼片就行,現在吃2、3片,都止不住,這是什么問題?
止疼藥對于牙周炎、牙齦炎引起的初期牙疼,尤其是急性牙髓炎引起的牙疼,開始的時候是很管用,但是牙疼不單單是牙的問題。比如牙床子腫了,腮幫子腫了,我們用去痛片還得加上消炎藥(抗菌素)才能夠治好。
所以,牙疼出現了細菌性的炎癥,如果還是單獨吃去痛片,就是麻痹自己,放任細菌了。細菌感染依舊,腫的病灶還是依舊,甚至到一定階段,牙周化膿了,要等醫生把那里切開,把膿放出去才能根治牙疼。
◆疑似背痛
除了常見的干活引起的勞累,還有很多疾病引起背疼,比如常見的胰腺疾病。胰腺是幫助消化的一個輔助器官,它出了問題會引起后背出現痛感。除此,肝膽系統、腎病都可能引起后背疼。還有心臟病引起的后背疼,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有的人會感覺是一種放射性疼痛,有的人則是一種前胸和后背的壓榨性的疼痛,后背像背個大石頭。
總之,出現后背痛時,要查查有沒有心臟病的病史或者家族史,或者三高癥狀等。
頸椎病有時也會導致背疼,我們稱之為頸源性背痛。人工作累的時候,覺得后背緊張,活動活動就輕松了,但過些天又出現了。這時我們就要考慮到是不是頸椎病在作祟。
用止痛藥會上癮嗎?
疑問1 我聽說經常使用強劑量的止痛藥,可能導致人上癮,那么常規的止痛藥比如止疼片之類的,能不能上癮呢?
先解釋一下上癮的問題。上癮分為生理性依賴和心理性依賴。現在常說的青少年網癮,主要是一種心理的上癮,是一種不可遏止的迷戀狀態;另一種是軀體依賴,也叫生理依賴,比如軀體疼痛,吃一片不管用,我吃兩片可能有點效果,后來又發展到三片了……這種上癮,就是軀體依賴了。比如青霉素,過去用20萬、40萬單位就管用,現在發展到了400萬,甚至上千萬個單位。隨著細菌的抗藥性的增強,用藥量也越來越大。這就不單純是一個成癮的問題。
止疼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中樞性止疼藥,比如常見的嗎啡、杜冷丁、氨酚待因等,這些藥物止痛性很強,都是能引起上癮的。另一類叫做消炎止疼藥,即普通的去痛藥物,止痛的藥力相對較弱,比如去痛片,芬必得、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等,這些藥物一般不存在剛才說的上癮問題。但是所有藥物用不好的話,都會出現并發癥、副作用的問題。
膏藥不能隨意用
疑問2 既然止疼藥有上癮、并發癥、副作用的問題,那貼膏藥應該是安全的吧。
膏藥是一種常見的外用藥。人上了歲數,很多小病就都找來了。中老年人肩膀、胳膊、后背、腿等很多地方會出現疼痛,很多人選擇了貼風濕膏的方式。膏藥的適應癥狀很多,多數人認為它安全,頂多有點捂的慌,有點刺激性氣味。
這種認識有一定的道理,人體吸收外用藥的效果比不上內服藥。但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外用藥當然也不例外,所以,一定要對癥去貼,而且不要貼的時間太長。有的人一副膏藥貼了一周甚至一個月,不產生副作用倒是怪事情了。如果效果不明顯,就不要東一塊西一塊的反復貼了,還是盡早去看醫生。膏藥的適應癥狀是慢性勞損性疾病,比如頸椎病、后背痛(背肌筋膜炎)、腰肌勞損、系骨關節炎等,比較對癥。但如果是內臟性疼痛,比如肚子疼的厲害,或心絞痛還貼膏藥,那就不合時宜了。
膏藥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可能引起過敏。有的人皮膚不好,一貼就發紅出疹子,有的人甚至肩膀貼了一塊膏藥,全身出疹子。還有,即使自己沒有反應,也要考慮別人的反應,因為走到哪里,都會有很濃重的風濕膏的味道。
超鏈接
疼痛也有好壞之分
人要生存下來,一定要能感到危險的存在。比如走路不小心崴了腳了,馬上就要保護這個腳了,不再跑步了,并到醫院看看有沒有骨折。再比如突然肚子疼了,我們就到醫院看看是不是闌尾炎。這些就是好的疼痛,是人體的報警系統。
但是自身已經感到疼痛,身體還一個勁報警的話,就成為壞的了,報警一個月以上,這個報警基本上就是一個毛病了。這種疼痛是需要處理的。臨床上遇到的大部分疼痛是“壞疼痛”,它們也是止疼藥的作用對象。
慎重對待用藥時間
疑問3 聽了上面的介紹,以后我也不敢再吃止疼藥或貼膏藥了。
大家也不要太有顧慮,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首先,一般劇烈性的疼痛,不建議大家吃止疼藥。比如突發性的爆炸性的頭痛,劇烈的胸痛背痛,它們預示著可能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建議馬上到醫院看病,而不是服止疼藥。
其次,慢性的頭疼,以及短期干活勞累引起的腰腿痛,爬山游泳等引起的全身酸痛,及陰天引起的風濕疼,以及感冒了全身酸痛無力,這時候用止痛藥沒問題。但注意短期服用止疼藥,在沒有胃病的情況下,也就是三兩天,一般不要超過一周。
再次,急性疼痛是癥狀,慢性疼痛是疾病。如果長期的慢性疼痛,就不能長期吃止疼藥了。首先要去看醫生,排查病灶,先治本,再治標。比如有的人每天吃20多片止疼片,吃了一年多,很可能她一開始就吃錯了,再說不管什么止疼藥一天吃20多片肯定是不對的,肝腎功能、血細胞功能、甚至胃部都可能出更大的問題。
對于一般的藥物,我們考慮的是吃多少藥,是一個劑量的問題:止痛藥還要考慮吃多久藥,還有一個時間的問題。一般來說,止痛藥是一個臨時止疼的作用。有的人連續半個月服用布洛芬,出現了急性的肝功能衰竭,這是完全可能的。止疼藥一個重要的副作用就是長期服用對肝腎功能造成影響或損傷,可能引起胃腸道、肝腎中毒,引起造血系統病變,甚至出現肝功能衰竭、肝壞死、腎功能衰竭等:還有的人吃成胃穿孔、胃出血。所以止疼藥不能隨便亂吃。
超鏈接
吃芬必得最好配點胃藥
芬必得、撲熱息痛、阿司匹林、扶他林等這類臨床上常規的止疼藥(學名為非甾體抗炎藥),對胃腸道刺激較大,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急性胃出血、胃潰瘍等。因此應選在飯后服用,有胃病史的患者應與胃黏膜保護劑同時服用,或選用對胃刺激較小的H1受體拮抗劑等,但最好在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