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說過“三年級綜合征”。所謂“三年級綜合征”是三年級醫學生的一種心理現象。三年級醫學生剛接觸癥狀學,對臨床課程剛剛有了一個膚淺的認識,對疾病的癥狀了解還不夠深入,習慣性的把書本上的癥狀和自己對照,這樣一來感覺什么病自己都有。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僅限于三年級醫學生,生活中很多人,在接觸到疾病癥狀信息時,都會對號入座,心理上產生恐慌、焦慮等,甚至付諸行動,亂吃藥、亂求醫。
典型案例 說來就來的心臟病
老柳今年54歲了,工作了三十二年,在單位好歹也算個部門的頭,手下管著十幾號人。以前他的身體一直很健康,心情也不錯。但上個月領導找他談話吹風,說準備調進一個年富力強的人來分擔他的工作,要他做好傳幫帶云云,分明是要接他班的意思,老柳聽了有些郁悶,心想是不是自己不行了?真是禍不單行,緊接著一年一次的例行體檢,醫生對老柳講了一句,說什么心尖區有點風吹樣雜音。當時他就問醫生是不是心臟病?嚴重不嚴重?醫生說是什么生理性雜音,不要緊的,不過要注意心臟保健。
老柳覺得醫生話中有話,但又琢磨不透醫生模棱兩可的話是什么意思。他以前好像看過書上說,心臟病是有雜音的。老柳覺得醫生的話帶有安慰的性質,所以他認定自己患上了心臟病。而且從此以后,老柳經常感到胸悶、喘不上氣,有時甚至感覺心跳很快,快得嚴重窒息。他開始到處求醫,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醫生就是檢查不出來。老婆陪著他到好幾家大醫院都去看過病,但始終查不出明確的病因,還花了近2萬元醫療費。雖然許多醫生說他心臟正常,但老柳總認為醫生是安慰他。有的醫生還說他是自己瞎猜疑,這讓老柳很生氣,我難道還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還不清楚?
特別上周老柳有個同事因為嚴重心臟病入院了,同事在病床上插著導管痛苦不堪的情形,讓他印象很深。這個同事告訴老柳,他就是經常感到胸悶、喘不上氣,有時甚至感覺心跳很快。聽到這些話老柳覺得自己的癥狀明明就跟他一樣,怎么就檢查不出來呢?所以,老柳現在買了很多醫學書籍和雜志,天天認真閱讀,竟發現很多種心臟病的癥狀他都有,但是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哪種病。這個病因查不出來,老柳真是覺得自己活不了幾年了。一想到自己的身體問題,老柳的心情便一落千丈,吃飯不香,睡覺不安,仿佛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似的,他覺得心理壓力真是好大。
心理分析 “疑病癥”實際是在逃避現實
老柳的行為表現可說是典型的“三年級綜合征”現象,換句話說,他患有“疑病癥”。疑病癥多來源于心理暗示。考慮到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容易患心臟疾病,醫生對老柳說要注意心臟保健,這應該是醫生的常規體檢提醒。可老柳卻懷疑醫生話中有話,總是疑心自己得了什么大病或是查不出的絕癥。
尤其象老柳一類的很多疑病癥患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有能力自查許多醫學書籍、雜志來驗證核實醫生的診斷和治療。而這又恰恰把這些患者誘入誤區,把為豐富醫生學識與交流學術經驗而寫的典型個案照搬照抄,機械地對號入座,從而產生了不良的自我暗示。實際上許多癥狀在許多疾病中都可能發生,就是正常人也有所表現。因此,千萬不能不相信醫生而自以為是地“對號入座”,那樣只能使自己陷入懷疑、恐懼、心神不寧而惶惶不可終日的惡性循環。
人為什么會出現疑病癥呢?主要是心理因素,如來自生活、工作的壓力:在軀體疾病以后的過度自我暗示或聯想:敏感、多疑、固執、過分追求完美等個性心理特征:對醫學知識誤解等。最主要的是心理防御機制。疑病癥是由于個人無法應付困難而產生的退縮行為,患者對健康和疾病的過分關注和煩惱疑慮,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轉移,是逃避現實壓力的一種方法,以便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切不順心的事,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歸咎于某種或某幾種“病”。比如,老柳很可能是猜疑正因為自己得了心臟病所以才要退居二線。這樣,可以減少心理上的壓力和焦慮。可見,從某種程度上說,疑病癥是“不幸”的避難所,其實也是心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
心理處方 自我暗示是良方
老柳首先必須做好心理調整工作。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負擔。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自我暗示語可以是:“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自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自我暗示語一定要毫不猶豫、直截了當,才能有不錯的效果。
第二,為了有效消除這種疑心病,老柳還應培養和發展自己一些新的興趣和愛好,如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增加生活情趣,多花一些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上,逐漸適應工作環境和生活節奏的改變,以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如能這樣,這種疑心病的癥狀便可很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