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燒據點
張正隆
紀實作家
可真上陣時,大公雞還都向敵人飛去了。燒得越疼,越撲拉翅膀飛,翅膀燒壞了兩條腿還拼命跑,想來挺殘忍的,卻也真起作用立了功
1941年1月,魯中軍區2團攻打新泰縣漢奸陳三坎的張家欄子據點。
部隊天黑后出發。槍呀刀呀手榴彈什么的不用說了,一些官兵還背挎弓箭、抱著大公雞,這像個什么隊伍呀?這是去打仗,還是去趕集呀?
晚上11點多鐘趕到距張家欄子1里左右的地方后,連隊開始動員、分工。1連正面主攻,3班長趙興元為突擊組長。然后,各自分頭向敵人摸進。
“夜摸”的宗旨,就是盡量接近敵人,越近越好,未等敵人反應過來,一下子沖上去就把它打垮。而要盡量接近敵人,就要不驚動敵人。腳步要高抬輕放,高抬不會絆到東西,輕放不會發出聲響。距敵人很近了,喘粗氣都能讓敵人哨兵聽到,這時要躡手躡腳,像電影中的慢鏡頭似的。但是距敵人還挺遠,這種高抬輕放就不是躡手躡腳的慢鏡頭了,而是既不能發出響動,又要動作快捷。這也是練出來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
最緊張的,當然是抱著大公雞的人了。
天黑沉沉的,張家欄子黑沉沉的,突兀的碉堡、炮樓,在夜幕下的地平線上隱約現出幾個黑影。夜黑有利,夜靜就不利。這天晚上特別靜,一點風也沒有,天地間的一切好像都凍僵了、睡著了。千多人的隊伍,動作再輕捷,也難免有點聲響,更不用說還有那么多大公雞了,百多米外雙方就接上火了。
爆破組炸碉堡,頭兩次沒有成功,第3次成功了,1連就沖上去了。
趙興元帶突擊組,是第3個爬上圍墻的。二梯隊沒上來。敵人拼命打槍、投彈,澆上煤油的秫秸一捆捆朝下扔,把梯子燒壞了。第二架梯子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架起來的,二梯隊大都憋在溝外,有的掉進溝里,傷亡挺大。
敵人交叉火力很猛,把突破口的圍墻打得泥石飛迸。跟在趙興元后邊的一個老兵,在圍墻上剛一露頭,就被一槍打了下去。
突破后,趙興元命令李秋同和劉子云兩個人向左邊攻擊,他帶主力向右打炮樓。他那支三八大蓋,加上3支步槍封鎖那個側射的射孔,兩個人抱著秫秸,貼著墻根,直奔炮樓的后門,動作很快,澆上煤油點著了。幾個敵人從大火中破門而出,有的身上已經著火,都在門口被打倒了,影影綽綽好像只跑了一個。
進至一處高墻大院附近,估計有一個排的敵人在里面據守,火力很猛。
趙興元下令:“準備放雞、放箭!”
怕聽不清,又喊了一遍。
一聲令下,幾支步槍一齊開火,手榴彈也飛了過去,幾個弓箭手和抱著大公雞的士兵趁勢沖上前去。箭頭上綁著棉球,澆上煤油,點著后一支支射進高墻后面的院子里、房頂上。大公雞身上綁著的棉球,像一串糖葫蘆,又像條辮子似的拖在尾巴后邊,當然也是澆上了煤油的,點著了向空中一拋,就叫著越墻飛上房頂。那時農村再有錢的人家,也絕少瓦房,都是草房。大公雞感到生命受威脅,拼命撲扇著翅膀,拖著條火龍連飛帶叫,從這房躥上那房,落哪兒哪兒著,一會兒就火焰騰騰了。敵人亂了,向大門外奔逃。
東晉大將江逌在與羌兵作戰時,買了500只公雞,把硫磺等物綁在公雞尾巴上,夜襲羌軍兵營時,讓士兵點燃硫磺,公雞受驚,帶火直沖敵營,火燒連營,大獲全勝。
除了火雞陣,中國歷史上還有火牛陣、猴子陣、山羊陣,除山羊陣外,都是利用動物進行火攻。這都是解放后讀書看報上軍校才知道的,當年知道個啥呀?那時就是想方設法打勝仗、消滅敵人,都是環境、條件給逼出來的土辦法,也只有土八路才能想出來。
戰前,偵察員就把張家欄子的情況搞清楚了。其實,這種攻據點、打圍子的戰斗,基本都差不多。上級讓每個連買10多只大公雞,再做10多張弓,由負責突破和打縱深的班排掌握。弓好做,箭就是那種筆直的柳樹條子,截成兩尺多長,能射二三十米遠。演練時,大公雞挺麻煩,向空中一拋,叫著亂飛,弄得大家滿村子攆抓老公雞。馬戲團有各種馴獸的,還沒見有馴雞的,可真上陣時,大公雞還都向敵人飛去了。燒得越疼,越撲拉翅膀飛,翅膀燒壞了兩條腿還拼命跑,想來挺殘忍的,卻也真起作用立了功。
一支隊伍里,一些扛槍的漢子抱著大公雞,像什么?可看那一個連十幾種雜牌槍,再想想“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就明白大公雞為什么也成了克敵制勝的武器。
那時的圍墻大都是土坯壘的,抱挺機槍對準它,千把發子彈就能掏開個洞,人就鉆過去了。重機槍更快,“咕咕咕”一會兒就掏開了。后來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常這么干,在山東抗戰時哪行呀?一是機槍少,一個連就一挺,還得是主力部隊。二是子彈金貴,打敵人還得放近了才開火,哪舍得用來打洞呀?沒別的招兒,只好把大公雞扔過墻去用火攻。
燒炮樓那秫秸,也是隨身攜帶的。裝煤油的酒瓶子不能揣兜里,爬墻、匍匐前進容易磕碎,就用繩子綁在后腰上。弓箭好辦,挎著。還是大公雞最費事。弄個套,套在它脖子上,到時候再解下來。不然,行軍、夜摸、遇敵時它若叫一聲,那不壞菜了?腿和翅膀也要綁上,不能抱緊了,那樣不掐死也弄蔫巴了,到時候就飛不多遠了;抱松了,讓它掙脫跑了,就算沒暴露目標,黑燈瞎火怎么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