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Ko三人組
玩笑引發的朝鮮產牛仔褲
一個玩笑,最終演變成了1100條實實在在的朝鮮產牛仔褲。因為3個年輕人的舉動,在朝鮮這個世界上“最為封閉的國家”,起碼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正面的影響。
牛仔褲一直是美國精神的象征:自由、隨性外加一點點的放蕩不羈,因此很難把它和朝鮮聯系在一起。不過,3個瑞典年輕人的異想天開,卻真的讓“朝鮮產牛仔褲”從一個玩笑,變成了現實。這種名叫“NoKo”的牛仔褲,已經不僅僅是褲子,更成為對意識形態的反諷和以荒謬解讀嚴肅的文化象征,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
2007年夏天之前,23歲的Jakob Ohlsson、24歲的Tor Rauden Kallstigen和25歲的Jacob Astrom只是3個普通的瑞典年輕人。他們剛從大學畢業,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家廣告公司上班,業余最大的愛好是在酒吧里聊天度日。啤酒泡沫淹沒的青春,顯得那么無聊。3個人想找點樂子——還有什么比朝鮮,更能激發這群年輕人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官方網站上發現了一個新網頁:商業。從這些信息看來,朝鮮不像人們想象的一樣死板,他們聲稱自己能出口化妝品、卡車、礦泉水……甚至牛仔褲。
興之所至,3人冒充一家外貿公司的經理,按照網頁上的電郵地址向朝鮮發出了一封電郵,聲稱自己有興趣與朝鮮合作。這本是一個玩笑,沒人期待朝鮮方面會真的回信。沒想到,朝鮮人當天就禮貌地回復了這封電子郵件,并且希望他們與朝鮮駐瑞典大使館取得聯系,以開展進一步的合作。
年輕人玩上了癮,真的扮演起“外貿商人”的角色。他們致電大使館,得到大使館誠懇的邀請后,特意請Ohlsson當牙醫的父親冒充外貿公司經理,因為“他穿的衣服看起來比較正式”,3位年輕人則冒充經理的助手。一行人浩浩蕩蕩奔赴大使館——還隨身攜帶了兩條牛仔褲(其中一條是穿過的!)充當樣品,以使整件事情更為可信。
隨后的一段時間內,雙方進行了無數次面談,地點包括會議室、昏暗的酒吧、詭異的地窖,甚至還有中國的小巷。2008年初,朝鮮政府向他們發出正式邀請,希望他們前往平壤簽約。他們列出了朝鮮之行的清單:參觀朝鮮計算機中心、和普通朝鮮青年見面,再看一場“阿里郎”。朝鮮方面的安排則是:參觀存放金日成遺體的錦銹山紀念宮、萬壽臺金日成塑像和存放各國領導人(包括卡斯特羅、斯大林等人)贈送給朝鮮的禮品的國際友誼展覽館。
2008年夏天,3名年輕人真的踏上了前往朝鮮的旅途。第一夜,賓主雙方在卡拉OK廳里進行了聯歡。朝方人士一直在唱軍歌,他們則一直在唱披頭士的老歌,最后,大家一起合唱“平壤之夜”,結束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夜晚。為了紀念這一晚,3人將“NoKo”牛仔褲的型號定名為“Kara”和“Oke”。
接下來的10天里,他們參觀了平壤動物園和一些服裝廠。按照3人的說法,即使是動物園里的鱷魚,看起來都很孤獨。在離開朝鮮的最后一天,他們終于和朝鮮達成了合作協議,朝方的附加要求是:不生產藍色牛仔褲,只生產黑色的。因為藍色在朝鮮人看來,是美國的象征。
此后的一年里,波折不斷。朝鮮的制衣女工必須經過專人培訓,才能縫紉牛仔褲;朝鮮沒有牛仔褲所需的金屬褲扣,得專門進口,可貨物卻在巴基斯坦遺失了……2009年11月,朝鮮產的牛仔褲終于送抵瑞典。這伙年輕人松了一口氣,說服了一家瑞典百貨公司銷售這些牛仔褲,以為大功就此告成。
誰知媒體卻在此時議論紛紛,將這件事賦予了過多的政治色彩,認為此時與朝鮮進行經貿合作,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危險。謹慎的百貨公司只將NoKo牛仔褲上架半天,就全數下架了。3個年輕人聞訊,聳了聳肩,說,“我們只是為了好玩”。
或許,就像他們所說的,“朝鮮人和你我一樣,都是普通人。他們不會因為讀到和看到的都是核試驗和團體操表演,就忘記這一點。我們從沒想過會在朝鮮有真正的朋友,而現在我們有了。”
一個玩笑,最終演變成了1100條實實在在的朝鮮產牛仔褲。因為3個年輕人的舉動,在朝鮮這個世界上“最為封閉的國家”,起碼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正面的影響。如果你也想買一條NoKo牛仔褲,可以去他們的網店逛逛,地址是:http://nokoje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