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任“中南海大講堂”的老師并不容易,老師們通常約4個月前接獲通知,然后開始備課。
2006年盛夏的一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意外地”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一位來自中共中央辦公廳的人給了他一個臨時通知——去中南海授課。
4個月后的11月30日,剛剛過完自己47歲生日的趙樹凱與來自武漢的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徐勇一道,坐在中南海懷仁堂一樓會議室一個橢圓形的辦公桌旁,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面對面,開始了題為“我國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研究”的講解。
從2002年至今整整8年時間,進行了62次授課,間隔少則20多天,多則1個多月,125位中國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陸續為了同一個目的來到中南海——為中央政治局集體講課。8年的堅持,使得這個最初為了增強治國理政能力而進行的集體學習成就了一個雷打不動的學習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每次都由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其他政治局成員圍坐在橢圓形的桌子旁,先是專家學者面對面地就某一重大問題進行講解,接著是交流討論,最后是胡錦濤總書記作總結講話。集體學習,每次都是按照這樣的議程有序地進行。
“每講到翻頁處,總能聽到齊刷刷的翻頁聲。以我多年教學的經驗,能感知中央政治局各位領導同志聽課的專心。”據參加講座的專家介紹,每次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各位領導同志都認真聆聽講課,不時記下筆記,就一些問題同專家學者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陳雪薇女士至今還記得2004年12月1日的那次課,參加學習的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候補委員、國務委員、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高法高檢領導人,以及大部分在京的正部長級官員。講解持續了90分鐘,課后并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討論。
陳雷薇和中央黨校的另一位教授劉海濤的演講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探索;第二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啟示;第三部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我們沒有泛泛地談,來中南海講課不是講空的東西。我感覺我們談的,中央領導同志也非常了解,可以說,上下是相通的。”“我們沒有回避敏感問題。對一些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大家都可以提出建議。這次講課,我們印證了一個判斷,全國人民,包括知識分子和黨中央領導人關心的問題基本相同。”陳雪薇認為,最焦點的問題是腐敗問題,兩位教授向中央領導人當面陳述腐敗之后果。
中國領導人最關心經濟問題
仔細研讀政治局62次學習的課程表,很容易發現,幾乎中國在行進中遇到的所有重大的熱點、難點問題在這里都有涉及。
國家領導人的課程內容涵蓋法治、經濟、黨建、歷史、能源、文化、民生等各個領域。“經濟表現”一向是中南海領導們最在意的事,也是共產黨執政民意基礎的來源,關于經濟主題的課程就占一半,內容包括:如何提高宏觀調控力度、金融管理、財稅改革等。根據初步統計,經濟相關課題占到31次,占總學習主題的50%。“法治”成為62次課程表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根據統計,有7次集體學習圍繞法治展開。
西方的中國觀察家,經常將中央政治局課程內容拿來分析,從講課的時機和主題確定,到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課后的例行講話,當成評估大陸未來動態的玄機。
據悉,目前授課主題的確定主要有兩個途徑:一類是高層領導根據自己的關注親自點題,另一類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相關課題組人員根據當前熱點問題進行篩選并報批。
作為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一個體現,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是一種“帶有咨詢性的學習”,其對政策的影響作用不可小覷。
趙樹凱認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是高層領導掌握研究界研究成果的很重要的一個渠道,每一次專題不同,但是基本可以代表各個領域的現狀。“實質上這也是一個聽取情況匯報的形式,對于決策的制定、思考現實問題等也是一種幫助。當然,這種形式和地方政府等匯報工作情況顯然不同,它主要是幫助決策的。”趙樹凱說。
2005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的題目是“國際能源資源形勢和我國能源資源戰略”。3天后,胡錦濤訪問俄羅斯,展開“石油外交”,中石油、中石化、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與俄方簽訂了關于石油、電力貿易等多項協議。
中央政治局正是通過不斷學習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而這股學習風潮也被一些機關單位所敏銳察覺并強烈關注。由紅旗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高層講壇——十六大以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重大課題》一書已經斷貨。買這些內部學習資料的主要是部隊、企業(絕大部分是國企)和部委機關單位。內部學習資料的熱銷只是一個縮影,中央政治局的學習內容,就像一個風向標,一旦有最新的學習動態,不僅會有很高的關注度,而且會出現以他們的學習方向為導向的學習熱潮。
領導的老師不好當
這是一群特殊的“老師”,盡管多位專家謙虛地表示,不要說成是去中南海上課,其實只是講解。但無可置疑,授課名單上的125位專家全部是精心挑選出的各個領域的翹楚。
據稱,“中南海大講堂”是由中央辦公廳主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選定題目。每次題目確定后,就會挑選老師。國家領導人的老師人選,當然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首要條件是學術成就,其他的,像是政治素養等因素也會考慮。
據不完全統計,主講人中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學或長時間做訪問學者的海外教育背景。 縱觀幾年來這些主講人所代表的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有21次,占16.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10次居第二;中國人民大學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均為8次,緊隨其后。
值得關注的是軍事科學院和中央黨校,分別以7次和6次的次數,超過了原來排名第4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成為新崛起的受關注的“智囊”機構。而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因為農業、科技課題的相對密集,也成為新話題領域的智囊誕生地。
擔任“中南海大講堂”的老師并不容易,根據曾進中南海講課的老師表示,通常約4個月前接獲通知,然后開始備課。正式到中南海授課前,基本要經過3輪試講,課題組成員、相關部會領導和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人都會到場聽講。從講課內容到語言表達,包括語音、語調、語氣、語速等,都有專人提供指導意見,老師須練習到各方面都滿意為止。
這些為中央政治局講課的主講人,也愈來愈受到外界關注,甚至也因為這個課堂,他們的人生從此平步青云。例如,早在1994年進入中南海講課、時年39歲的華東政法學院教授曹建明,如今已是最高檢察院檢察長;2004年時任同濟大學校長的萬鋼,也高升為科技部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