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科技對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但是這種科技的優勢并不能自然地轉化為產業競爭的優勢。二戰后,美國、日本迅速成長為經濟強國,而英國在整個20世紀一直處于下滑的趨勢。究其原因,英國大學在科研方面一直以基礎研究為主,而忽視應用研究,致使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很低。英國耗費大量資源所產生的科研成果和發明創造,幾乎絕大多數被日本和德國引進,并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近代英國創新能力缺乏的原因
(一)注重基礎研究。忽視知識產權的產出。2000年7月。英國貿工部發布《卓越與機遇——21世紀科學與創新政策》白皮書,指出:“英國只有世界1%的人口,卻有世界科研投入的4.5%,創造出世界科學論文的8%”。英國的科學產出效率遠高于其他國家,但是缺乏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新機制。英國雖然意識到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但仍堅持認為,科學研究比能夠帶來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更重要。
(二)英國研發支出與產業化距離較遠。美國和日本均將大部分的研發經費投入到與市場接近的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階段,而英國卻將大多數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再加上英國產學研合作程度不高,研究成果與生產實踐脫節,結果導致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產業利潤。
根據歐盟研究的結果,歐盟國家都存在著重科研輕知識產權的傾向,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產生的結果必然是專利產出低,知識產權競爭優勢弱。與美國和日本相比,歐盟的基礎科學水平非常高,歐盟的科技論文的發表量占世界論文總量的33.8%,高于美國的31.4%。20世紀80代中期以來,歐盟在科學研究方面也較美國、日本具有優勢。但是,專利的產出數量卻遠遠不如與美國和日本。
面對嚴峻的挑戰,英國高校首先改變觀念,對知識產權利益的分配作出調整。
英國高校促進創新的知識產權戰略
受美國《拜-杜法案》的影響,英國不再把公共財政資助項目所產生的知識產權認為是純粹的公共財富,而是一種復雜的公-私關系。于是,英國采取了一系列的確定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措施。
(一)確定大學內部知識產權的歸屬。根據英國的法律,大學的教職員工創造的知識產權一般都歸大學擁有,對學生產生的知識產權所有權則各大學不一致。大學通常的做法是在入學階段與學生簽訂一攬子協議,規定學生在校期間產生的知識產權歸學校所有。另外一種途徑是隨機處理,當學生產生了有價值的知識產權以后,再視情況采取解決方式。
(二)政府資助項目產生的知識產權權利的確定。如果研究項目是由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或國家研究委員會資助的,產生的知識產權屬于大學。而對于其他政府資助的項目的知識產權問題,根據2001年12月英國專利局制定的政策,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產生的知識產權應授予研究者,這樣更有利于識別知識產權的潛在價值及進一步的利用,也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做法。
英國政府引導高校技術產業化的戰略

不但高校自身作出了利益調整,英國的政府也采取了各種措施,促進高校的知識產權與企業結合,將實驗室的技術推廣到生產領域,轉化為生產力。
(一)刪減教育經費迫使高校與產業界合作。撒切爾夫人執政后,大規模削減社會福利,教育經費也在其中。英國高校經費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渠道:政府撥款、產學研合作、學生學費、民間捐贈和留學生。而其中政府的資助占據高校科研經費的相當大的比例,政府削減高等教育經費,迫使高校與產業界合作以獲取資助。
(二)成立科研管理機構促使高校與產業界合作。為鼓勵高校與產業界之間的技術轉讓活動,英國成立了各司其職的科技管理機構。1、科學技術辦公室。隸屬于公共服務和科學辦公室,負責制定科技政策,促進知識產權轉讓、科技與產業界人員流動。2、科技理事會。為政府提供科技咨詢,負責協調參與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的產業界、科研機構、政府以及用戶之間的關系。3、研究理事會。在嚴格篩選的基礎上,對高校與產業組織的一些合作項目進行資助。4、內閣科技委員會。屬于咨詢機構,每年召開會議解決有關問題,協調各部的科研活動。
(三)設立獎勵項目鼓勵高校與產業界合作。為鼓勵高校人才流動到產業界,英國政府設立了不同層次的獎勵。1、貿工部在高校內設立了“工業種子基金”,資助高校基礎研究向工業應用方向發展的項目。由貿工部牽頭的“紐帶工程”項目通常由政府部門和企業各投資50%,促進科技的商業性開發,使基礎研究項目體現企業的需要,利用科研基地以增強英國企業的競爭能力。2、英國技術集團的工業部設立了“教育與企業合作獎”和“高等院校企業競賽獎”,獎勵與企業合作卓有成效的教研室和個人。在這些獎勵形式的鼓動下,英國高校科技人才紛紛流向工廠企業。許多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擔任了企業的技術顧問或兼任理事等職務。據統計,75%以上的大學工程系教師和90%以上的市郡立工業大學的工程系教師至少在企業工作1年以上,50%以上的大學工學院教授和研究人員的薪金是從企業領取的。
英國政府還撥出專款激勵產學研合作。1986年,撒切爾夫人實施了一項4.2億英鎊的資助校企合作研究的新計劃,凡是大學科研機構選擇的研究項目,得到產業界資助的,政府將撥給同樣數量的科研經費。此外,英國政府還在稅收方面給予大學優惠政策,規定大學在舉辦短期課程、管理培訓、開展咨詢服務、技術轉讓、科研合同、成果開發、出售專利及開展社會服務方面所得收入,凡是用于教學和研究以及學校自身發展的均不需向政府納稅。
(四)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利益。首先,加大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力度。英國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組織出臺了《2007年打擊知識產權犯罪年度報告》,確保知識產權犯罪不再被視為“軟犯罪”,并采取有效行動打擊該領域的有組織犯罪。其次,參與打擊嚴重有組織犯罪署(sOCA)的工作。該署已勾畫出英國嚴重的有組織知識產權犯罪活動的狀況,收集了相關涉足人員及其運營方式的信息。再次,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打擊知識產權犯罪。英國知識產權局與貿易標準制定機構和南威爾士警察局攜手,共同阻止和打擊知識產權犯罪。
以上措施給大學和科研機構以極大的利益驅動,推動了英國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向前發展。
英國高校的知識產權產業化模式
劍橋大學是英國大學知識產權產業化模式的典范。以劍橋大學為核心的劍橋市產業群,聚集著一千多家高科技企業,產學研合作機制良好,創造每年數十億美元的貿易額。
(一)劍橋大學知識產權產業化的主要模式。劍橋大學的知識產權產業化模式主要有兩種:科研成果商品化和與產業界的合作交流。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方式有幾種,一是知識產權許可。二是創辦、衍生產業公司,圍繞一項或數項知識產權產生大量的高科技公司。三是興建科技園,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對科技成果的孵化作用。
與產業界的合作交流形式多樣,有以下幾種: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為企業提供咨詢講學,設立由企業出資的科研崗位,有償科研合同,與公司合作建立研究所或實驗室。
(二)劍橋大學知識產權產業化的特征。1、政策寬松,形式靈活。科研人員在業余時間,不利用學校的實驗設備和科研經費完成的科研成果,產權歸自己所有,劍橋大學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可以個人形式或組織形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與企業合作。2、與企業合作中堅持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劍橋大學的科研水平大多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產生的核心專利技術往往具有極大的潛力,其市場價值在應用初期難以準確評估。對此,劍橋大學堅持把知識產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微軟公司曾提出與劍橋大學數學系合作,條件是買斷5年內的知識產權,最終被數學系拒絕。3、有所為,有所不為。科研人員的優勢在于知識和創新,生產經營并非所長,所以他們只是提出創意,以初步的研究成果作為無形資產與產業界合作。在合作方式中,注重以技術入股,不參與生產經營。勞斯萊斯、福特、菲利普等跨國公司都和劍橋大學合作建立實驗室。這樣,科研人員就可以有效地規避投資風險,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擅長的科研工作,實現了智力資源和生產資源的最佳配置。
英國高校的知識產權激勵機制
英國高校的激勵方式有經濟激勵、非經濟激勵兩種。大約2/3的高校給教師以直接的經濟利益,大多是通過一個分配公式將知識產權許可證和轉讓得到的凈經濟收益,扣除成本(如專利申請費和維持費、知識產權管理費等)后分為三部分,大學、下屬學院、發明人各獲得一定的份額,其中發明人得到的獎勵相當大。下表是英國劍橋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分配情況:
非經濟上的激勵主要表現在知識產權的轉移活動提供時間的便利,特別是在成立新公司時,允許教師在一段時間內離開學校,或減輕其他工作,使他們集中精力從事專利和許可貿易,愛丁堡大學允許教師離職兩年。
經驗與啟示
英國的知識產權產業化戰略之所以成功,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找到問題的癥結。英國貿工部投入巨大精力,深入調查了英國衰落的原因,發布了《卓越與機遇》白皮書。該書立意高遠,從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出發,探究科技一知識產權一產業化的關系,為各項政策的推出提供了方向。
(二)措施具有針對性。為解決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英國的各項政策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明確公共財政資助項目所產生的知識產權,以及確定大學內部知識產權的歸屬,給予科研人員產權,也就給予了責任感和經濟利益,才會激發創新的積極性。而政府的逼迫、誘導、激勵政策,從各方面促使高校不得不走與產業界合作之路。
(三)利益分配措施得當。劍橋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專利收入分配方案,比例合理,兼顧了各方利益,調動了高校、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四)各項措施相互協調。英國政府、大學和企業從自身的能力出發,推出了各項激勵知識產權產業化的措施,并且,各項措施包括了政治、經濟、行政、司法等各種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了從科技到產業轉移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