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三方提出要“共同努力,繼往開來,不斷深化面向未來、全面合作的伙伴關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重提了“東亞共同體”的設想,并得到了中韓兩國的積極響應。目前,東亞區域一體化逐漸顯示出強勁勢頭。各國之間經貿合作快速發展,經濟合作領域涉及資本、勞動力和產業技術等各個方面;政治上形成了經常性的磋商機制,政治互信不斷增強,此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又將“東亞共同體”設想列入重要議程;文化上,東亞各國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日本和韓國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要實現“東亞共同體”,關鍵要加強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區域合作。
歐盟是區域合作的典范。與歐盟的發展相比,東亞區域合作一直步履蹣跚。究其原因,從經濟上看,西歐各國均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整合能力較強。同時,歐盟是從煤鋼共同體這樣的行業聯盟起步,其間經歷了不斷的談判、妥協、磨合,而東亞國家經濟結構主要是以外向型出口為主,歐美又是他們共同的市場。因此,東亞國家在產業結構上的配合還有待磨合。在政治上,歐盟各國政治制度相似,因此協調起來相對容易,而東亞各國除日本之外,均是戰后獨立的國家,主權意識較強,一個超國家的聯合體顯然不是大多數東亞國家的選項。在領導機制上,歐盟以“法德為軸心”,而東亞一體化卻因中日兩國矛盾而缺乏組織者,難以形成核心作用。
總體來看,歐盟的一體化進程是先易后難,先經濟后政治,未來東亞區域合作的發展也可遵循此模式。
經濟上加強合作
1951年,西歐六國簽訂了《關于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1955年,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外長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建立共同市場。1957年,六國外長簽署《羅馬條約》。1965年,六國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建立歐洲共同體。
目前,中日韓三國的GDP達7萬多億美元,占世界的16%。其中,2008年中日貿易額超過2600億美元,中韓貿易額接近1900億美元,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也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日韓貿易額也接近1000億美元。中國是日韓第一大貿易對象國,日韓分別是中國第三和第六貿易對象國。隨著中日韓三國在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深,三國在經濟上的協作必將更為緊密。同時,=三國消費市場廣闊,共擁有15億消費者。從2010年起,中日韓三國分別與東盟締結的自由貿易區協定將陸續生效,3個“10+1”取得重要突破后,圍繞著東盟的中日韓三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必然更為密切。這在客觀上就要求建立一個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該貿易區的逐漸形成將為未來的“東亞共同體”打下基礎。
盡管區域內主要國家中國、日本、韓國的產業結構相似,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各國仍在很多領域具有天然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中國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日本和韓國雖缺乏自然資源和勞動力,但是擁有高新技術。三國之間在資本、產業技術上還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這就為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以及將來“東亞共同體”的建立打下扎實的經濟基礎。
政治上增強互信
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證明,只要法德一條心,歐洲一體化的巨輪就會滾滾前行。而直到現在。東亞尚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互信機制,二戰后遺留下的陰影依然存在。
首先是中日關系。中日兩個東亞巨人在政治上遠遠沒有達到互信的程度。中日之間的分歧既包括歷史遺留問題,也包括現實中的利益矛盾。從歷史的角度看,日本一直不能正視其在二戰中的侵略史,沒有深刻反思其在二戰中的侵略行為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日本的少數右翼分子甚至污蔑中國編造南京大屠殺的證據,為歷史翻案之心昭然若揭。在現實中,中日兩國間也存在如釣魚島和東海劃界等問題的摩擦和沖突。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日本各界對中國的防范之心也隨之增長,因為中國的崛起將導致東亞地區的各種利益以及地區主導權進行重新分配,這引起了日本的恐慌。
其次是日韓關系。日韓關系的核心問題是領土爭端與歷史問題。日韓的領土爭端是圍繞著“獨島”(日本稱竹島)的主權歸屬問題而展開的。日本單方面挑起的“竹島日”甚至引發了兩國的外交戰,韓國還聯合朝鮮對日本施加壓力,使原本脆弱的日韓關系雪上加霜。在歷史問題上,日本企圖翻案并美化歷史的做法大大傷害了韓國人民的感情。目前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雖然兩國領導人都刻意淡化矛盾,并急于攜手應對經濟難題,但從長遠來看,日韓關系仍然撲朔迷離。
再次是朝鮮核問題。朝鮮核問題造成了東亞地區乃至世界局勢的動蕩。盡管聯合國安理會于2009年7月通過對朝制裁決議,希望朝鮮不要在核問題上漸行漸遠,但是朝鮮儼然已將六方會談當作談判籌碼,未來朝核問題將如何發展還需考驗各國政府的智慧。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中日韓就朝鮮核問題達成共識。日本和韓國肯定了中國在推動半島無核化進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愿同中國一道共同推動六方會談早日重啟,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
中國、日本和韓國是東亞最重要的三個國家。是推動東亞區域合作的主要動力,因此,加強三國之間的合作對促進東亞區域合作,乃至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8年12月1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時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韓國總統李明博共同出席在日本福岡首次單獨舉行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簽署了《三國伙伴關系聯合聲明》,發表了《國際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聯合聲明》、《三國災害管理聯合聲明》和《中日韓合作行動計劃》,標志著三國合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此同時,中日韓國致力于推進東盟與中日韓、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和亞太經合組織等更大范圍的區域合作,在政府和非政府框架內積極開展各領域全方位合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事實證明,中日韓三國建立經常性的磋商機制,既有利于建立透明與互信的三國關系,又為東亞區域合作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礎。
形成“亞洲意識”
中國國務院前副總理吳儀在日本演講會上曾提到“亞洲意識”這個概念。亞洲文明燦爛輝煌,在這塊瀕臨幾大洋的土地上,各個民族的文化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亞洲各國同呼吸、共命運,只有共同發展才能夠得到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亞洲意識的精髓。亞洲意識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仍在蔓延,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明顯升溫。如何應對危機,繼續倡導貿易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是擺在東亞各國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只有同舟共濟,攜手抗擊金融危機,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才能維護東亞各國的利益。
團結東亞各國人民
歐盟的發展,也源于現代歐洲人的團結。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馬德里4列火車發生約10起連環爆炸,造成202人死亡,1500余人受傷。法國、德國均降半旗以示哀悼。全歐洲都在高呼“我們都是西班牙人!”。
2008年發生在中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同樣顯示出東亞各國的團結一心。地震發生后,日本在第一時間給予中國外交上的聲援,隨后迅速派出救援隊趕赴災區,展開救援行動。日本政府還宣布在原有援助的基礎上,對中國四川地震災區追加5億日元物資援助。日本的企業也在第一時間紛紛解囊相助,向中國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患難見真情,正是這些無情的災難把東亞各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了一起。
加快人員流動
1985年,法國、德國等5個歐共體成員國簽署了《申根協定》。根據協定,簽約國之間人員可以自由流動,它們彼此的邊界限制被取消。申根區的形成加速了這一地區內部人員、資金和勞務的流通,加快了彼此間文化的融合。
反觀東亞各國,目前尚未有一個關于人員流動的官方合作框架協議出臺。各國仍然“大門緊鎖”。因此,東亞可以借鑒歐盟經驗,結合東亞的實際,首先從中日韓三國開始,選擇特定人群簽署人員自由流動協議,允許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交納了保證金的旅游人員和大學生自由往返于三國,然后隨著經濟和政治的不斷發展與融合,這種做法可以擴展到普通公民。東亞各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是建立在各國之間的高度信任和高度融合基礎之上,同時人員的自由流動又加強了各國間的相互依存度。
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局勢,特別離不開一個穩定的東亞。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我們要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這就對我國的對外發展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實現與世界的共贏。沒有中國與東亞各國的共贏,也就沒有世界的共贏。同時,一個穩定的、高度融合的東亞,也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作為一個在東亞甚至世界上正在崛起的大國。應當、也必然成為東亞區域合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