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讀歷史的時候,經常只有訴說,只是表述,只說歷史是怎么回事,有的則只是研究、考證、分析,很少從人、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去發掘。歷史學家會覺得從人性角度去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科學,會帶上主觀推測。其實,歷史上的一件事情,有時會有絕然不同的評論,就是因為資料不充足,很多環節都只能靠想象和推測,所以不同的史學家對同一歷史事件可能會有完全相反的兩個評論。
就拿諸葛亮處理李嚴的案子來說,其實劉備當時托孤,同時托了兩個人,一個諸葛亮,一個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這個結構和當時孫策托孤一模一樣。孫策年紀輕輕就死了,臨死前他要托孤,把大權交給弟弟孫權。孫權當時只有十八歲還未成年,所以要托孤。孫策把東吳大權托給了張昭和周瑜,一文一武,文臣張昭為正,武將周瑜為副。
劉備托孤與孫策一樣,諸葛亮與李嚴,也是一文一武。可李嚴,八年后被諸葛亮貶為平民。有人說,李嚴是合法爭取權益,我與你同為托孤大臣,但地位、權力卻不一樣,諸葛亮是開府的丞相,李嚴也要府,得不到批準。諸葛亮丞相兼益州牧,李嚴說我不要州牧,兼個刺史怎么樣?也得不到批準,兩個人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后李嚴被處理掉了。怎么被處理掉的呢?這件事很奇怪。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自己統兵到前線去了,讓李嚴在成都籌餉,供應糧草。八月份正值雨季,雨下得很大,道路泥濘,糧草運不到前方去,李嚴就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說糧草我實在運不到,丞相你要不要考慮撤兵?諸葛亮果真就撤了兵。消息傳到成都,李嚴卻與大家說,丞相為什么要撤兵啊?我這里糧草很多啊!劉禪知道了,問李嚴。李嚴答:“我也覺得奇怪,我猜丞相是‘偽退’,誘敵深入。”等諸葛亮回到成都,把李嚴寫給他的親筆信全部拿出來給大家看,李嚴沒有話說了。李嚴認罪之后,諸葛亮就上表后主,把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
這件事有三點不清楚。第一,作案的動機不明。李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三國志》里說他是為了推卸運不上糧草的責任,嫁禍給諸葛亮。這話說不通啊!劉禪問他時,他說丞相是誘敵深入,他沒有說丞相不敢打之類的話,不能說推卸責任啊!第二,作案的手法拙劣。李嚴要禍害諸葛亮,不能留下把柄啊!他只能傳話,怎么能親筆寫信呢?第三,現在只有一面之詞,史料中找不到任何李嚴自己的辯護詞。
所以,這件事歷史學家只能推測,推測出截然不同的兩個結果。一種說李嚴這個人就是個野心家、陰謀家,老是要官要權,諸葛亮一讓再讓,不能再讓了,秉公執法,處理了他。另一種說法是李嚴要開府、要當刺史是“維權行動”,因為他是同受遺詔托孤的顧命大臣,諸葛亮大權獨攬,不容別人染指。
對這件事,現在我們沒有辦法辨別,我們能做的就只能是把這段歷史在史書上是怎么記載的、學術界是怎么看待的,原原本本告訴大家,結論由大家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