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是世界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也是令人景仰的國學大師,他的為人和品格有口皆碑。2004年4月24日,張岱年因患心肌梗塞引發心律衰竭,救治無效后逝世,享年95歲。
張岱年和許多國學大師一樣,對于養生之說并不留心,生活方面主要是順其自然。然而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像張岱年這樣既沒有體育鍛煉,也沒有養生偏方的人,一生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從不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反而得以高壽。除了好胃口好睡眠之外,張岱年也沒有別的什么特異之處,那么他的長壽經到底從哪里取得,這就需要對他的平淡日子做一番養生研究了。
張岱年歷盡畢生心血,致力于研究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事業,樹立了他在學術上的豐碑,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他學術常青、生命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張岱年心中沒有負累沒有愧疚,加上他并不計較個人得失,心寬至此,對身體健康自然是百益而無一害。這種仁慈寬厚的胸懷正好應了仁者長壽的古訓。
張岱年多次提到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以發展延續的主要精神就是《周易大傳》所說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同時張岱年也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必將是我們民族現代振興的基礎。對此,張岱年解釋說: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容的思想,對不同意見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對思想、學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進、奮發向上。因此《易傳》一方面講厚德載物,一方面講自強不息,就是表示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同時又要有寬容的態度。這兩種思想在中國文化里面起了主導作用,是一種健康的正確的思想。
張岱年將中華傳統精神美德化為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修養,完善自我人格的動力和要求。他熱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古訓,它不僅成為他研究學問的主旨,更是他自己日常行為的準則。如果說,“自強不息”更多地表現在他對學術造詣無止境追求的話,“厚德載物”就更多地表現在他的品德和為人上。所有了解張岱年的人都知道他待人處世的寬厚和實在,他的真誠,不僅僅來自他的修養,也來自他生性的厚道。
可見張岱年的確將這種精神融入他的為人、工作、生活和生命追求之中,成為大師智慧和品德的楷模。張岱年在各種困難環境中,發憤圖強,堅持學術救國,歷盡畢生心血研究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事業,樹立了他在學術上的豐碑,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他學術常青、生命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張岱年還十分偏愛張載在《西銘》中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發自內心對于自然、人類和社會的終極關懷更是將厚德載物發揮到更高一層境界。老子曾說:“德可以延年。”張岱年的長壽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與馮友蘭在一起張岱年很早就進入哲學之門,他似乎是為讀書而生的,自幼年起沒有沾染任何惡習,對世俗娛樂一無所好,只是一心一意看書思考寫文章,而且將此作為他畢生的事業奮斗,永不疲倦的學術研究就是張岱年的生命脈搏。
1957年,性情耿直、直道而行的張岱年不過說了幾句真話,就被帶上“右派”的帽子,但是張岱年并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爭取在困境中尋找做點與學術相關的事。此時,張岱年不但要忍受遠離自己心愛的學術研究的痛苦,而且還得忍受地獄般的煎熬……20年的辛酸苦辣沒有親身經歷的人難以體會!張岱年惟有默默地忍耐,再忍耐。關鍵時刻,先賢大師們給了張岱年生活的勇氣,他常常默誦孟子的話語,孟子高標的大丈夫之浩然正氣,給了他在絕境中活下來的勇氣。
生性頑強的張岱年,在遭受苦難時不但會以自強不息的信念不斷自勉,而且胸襟開闊,虛懷若谷的他,也不會將自己的委屈挫折耿耿于懷,斤斤計較不休;宇宙的浩瀚無形,哲學家的睿智和超脫,使身處逆境的張岱年反倒心境開闊,超身境外。
“四人幫”粉碎后,舉國歡慶,張岱年也終于在1979年得到精神上的解放。此時的他雖已經是古稀之年,但是20年來蘊藏在張岱年內心的力量似火山般爆發。短短7年里,張岱年共撰寫了200余萬字的論文,進入他人生第二次學術研究的高峰期。對于一個耄耋老者而言,沒有非凡的毅力和恒心是寫不出來的。
張岱年不但做了一輩子學問,也教育了一輩子人。他對于學生的關心照顧有目共睹,他對學生的負責更是為人稱道。張岱年教學非常賣力,有時真的可以用拼命來形容!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甚至是拼命精神,正是他學術生命常青的緣故,也是他生命的精神支柱。同時一輩子都在從事著復雜的腦力勞動,由于松緊相宜,張岱年的健腦運動也可謂堅持了一輩子,直到他去世時,頭腦思維還很清晰。這些都是他長壽的催化劑。
1992年,張岱年與時俱進,曾提出建設新時代道德規范的“九德”:公忠、仁愛、信誠、廉恥、禮讓、孝慈、勤儉、勇敢、剛直。“九德”的基本內涵和原則是助人為樂、忘己濟人、舍己救人。張岱年一生都仁懷堅持著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他的為人是有口皆碑,跟張岱年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是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更是言少德多、淳樸寬厚、以禮待人的謙謙君子。
正是仁德成全了張岱年的長壽。清代方苞在注解《論語》的“仁者壽”時曾說:“凡氣之溫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容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皆仁之端也,姑曰仁者壽。”這段話剛好可以作為張岱年長壽的一種注解:張岱年極少生氣,溫文爾雅;他平易近人,無論平輩晚輩全都一視同仁;他寬宏大量,對傷害他的人既往不咎;張岱年更是出了名的寡言少語,但常常一語中的。
生活中的張岱年是個恬淡平和、視名利和物欲于無的哲人。他的朋友和學生來看他時,也時常帶些高檔衣物,但他要么束之高閣要么送人,他常年穿的是卡布料制的中山裝,還有北京人稱“大傻鞋”的棉布鞋。張岱年的住房在21世紀才真正得到改善,在此之前,他的住房極其狹窄,書堆得滿地都是,走路必須繞行,客人一多只得站在門廊里。家里的家具也是幾十年的老朋友了。20世紀80年代,也曾有領導為張岱年調整住房,但他卻從沒動心過。在物質上張岱年吃的可謂是草,但他奉獻的精神食糧卻是牛奶。張岱年的一生可謂是富貴于我如浮云。
張岱年淡泊明志,從不追求富貴利達。他早年的力作《中國哲學大綱》命運多舛,幾經波折歷經46年后即1982年,才得以署上“張岱年”的真名,但是他從未有過半句怨言,他從不計較虛名。在生活中,張岱年完全是直道而行,秉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責任來為人處世。1957年,張岱年因仗義執言被打成“右派”,不讓教學,做史料工作,同時卻被要求寫教材,還要試講以接受審查,他孜孜不倦地準備教案、寫出講稿,認真地為別人試講。張岱年說,我不要名,就是想把這個事情做好了,這是我的責任。
至于那些針對張岱年形形色色的批判,張岱年真的是懶得理會它們!他依舊是我行我素,管他春夏與秋冬,張岱年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直道而行的個性。正如他的學生所言:張岱年的確有由“自知”而來的一份自信與傲骨。雖然他昔日的同事與學生寫了那么多文章批判他,但是,他不僅一篇也不讀,連看一眼都不屑。張岱年根本不去計較這些所謂批判,在那個黑白顛倒的年代,他以超然的智慧保持自己內心的評判標準,所以他才不會被挫折擊倒,相反張岱年以直率開闊的胸襟對待這場前所未有的浩劫,他始終保持著知識分子的道德底線。
“文革”結束后,張岱年恢復了名譽和待遇。他的一位弟子談到經歷歷次政治運動的沖洗,感覺自己就像河床上的鵝卵石,“取象于錢,內方外圓。”張岱年聽后久久不語,爾后手書“直道而行”贈與學生,可見他的剛正不阿。
張岱年一生光明磊落,沒有曲意逢迎,也沒有落井下石,只有厚德待人。當別人問及應當怎樣為人處世時,張岱年答曰:做人,應有獨立的人格,同時還要有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心,這種責任心不僅僅是愛國,還要時刻想著對社會盡一定的義務。為人處世,不要老想自我,功名利祿如過眼煙云,可有可無。
張岱年覺得自己做不來政治上的事,所以青年時代就立下了學術救國的志向,他一生自愿放棄了物質享樂的追求,只想讓流淌不息的思想凝固下來化成巨卷,傳示后人,振興民族和國家。為了“重建文化,再鑄國魂”,張岱年盡心竭力,樂以忘憂,這種對國家民族的深情關愛是張岱年一生的奮斗動力。
張岱年對學生,不僅在學習上循循善誘、嚴格要求,生活上更是問寒問暖、慷慨相助。他常留學生在家吃飯不說,如果學生給他送了東西,他必給錢還說謝謝,或者親自登門回拜、回贈禮品。他還多次不聲不響地照顧家里有困難的學生;以近茶壽的他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冒著危險給學生送書;他搬家時再貴重的東西都舍得丟掉,但學生送的一盆普通的海棠花卻帶到了新家……難怪張岱年的學生感嘆: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張岱年仁慈寬厚的胸懷正好應了仁者長壽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