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說,歷史小說一定要有現實意義,絕不僅僅是發古人之幽思。如果問歷史小說編輯的文化追求是什么,一定是積累文化,傳承文明,引領進步。
1999年6月,我到河南文藝出版社工作,從此開始了我的編輯生涯。1999年8月,二月河先生的《乾隆皇帝》最后兩部完成,社里組織我們到新鄭的一家賓館,封閉工作半個月以完成編校工作。我剛到出版社,按照慣例要在校對科工作一段時間,所以我就成了《乾隆皇帝》的責任校對。2000年,《乾隆皇帝》6卷本要重新修訂,我們又被安排到焦作的一家賓館,封閉工作了一個多月。我當時已經是編輯了,被抽調做責任校對。2001年,《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書稿完成,我開始做這套書的責任編輯,這套書一直到2008年才全部出齊。除此,我還策劃和編輯了其他的歷史小說,比如《越王勾踐》(上、下),《大宋遺事》(上、中、下),《1644,帝星升沉》(上、下),《東方艷后》(上、下)等。可以說,這些年來,我主要是在做歷史小說的編輯出版工作。
堅持住,找回昔日的榮光
河南文藝社是地方文藝出版社,底子薄,綜合實力不強,要與國內的大社強社競爭,只有走專業化的出版道路。先占領一塊出版高地,打造出品牌產品,然后再謀求延伸發展,這是我們的一個戰略。對我們來說,這塊高地就是歷史小說。
我們出版歷史小說的傳統,可以追溯到1986年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第一部《奪宮》。之后,《康熙大帝》、《乾隆皇帝》造就了我們出版上的輝煌。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其實主要是我們自身的原因,《雍正皇帝》丟掉了,去了長江文藝社。再后來。《二月河文集》也到了長江文藝社,從此二月河先生的作品成了長江文藝社的一個品牌。我們經歷了一次很大的頓挫,辛辛苦苦培養的作者和作品就這樣失去了,失去的不僅是市場,還有品牌形象。怎么辦?痛定思痛,覺得還是要繼續做歷史小說,開發新的品牌,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站起來。我剛到出版社的時候,大家都在尋找新的作品。說實話,要找到好的歷史小說很難,我看到的大多是失敗的教訓,但是我們一直在堅持。我想,就是這個堅持的精神最終讓我們重新找回了昔日的榮光。《大秦帝國》是1997年開始洽談合作的,當時的社長是楊貴才先生,他和編輯藍繼先先生做了先期的工作,約孫皓暉先生把《大秦帝國》劇本改寫成歷史小說。2001年。孫皓暉先生創作完成了《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上、下),我和藍繼先先生做責任編輯。其后《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上、下)完成。藍先生退休了,我開始獨立做責任編輯。一直到2009年5月《大秦帝國》典藏版出版,這個大型出版工作才告一段落。我們堅持了十幾年,經歷了兩任社長,四任總編輯,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員前前后后有幾十人。我們薪火相傳,共同打造了這個品牌產品,獲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我們堅持住了,我們成功了。
這里說的成功,不僅僅是《大秦帝國》一套書的成功,一個出版社也不可能僅僅靠一套書來占領出版高地。我到出版社工作的十幾年間,策劃或責編了一系列的歷史小說。這些書先后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河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全國暢銷書獎、全國長篇小說排行榜等獎項,有的書還被臺灣地區的出版機構購買了繁體字版權。社里其他編輯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績,比如《大瓷商》也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我們是一個團隊,一起出發,一起攀登。從2006~到現在,我們和開卷公司合作,做全國史傳類圖書零售市場的觀測報告。從觀測數據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也很自信在這塊出版高地上的地位和成績。只有把市場做好了,市場占有率在全國同類出版物中占據第一或第二的位置,才能有真正的社會效益和企業形象,才能說專業化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才是我說的成功的含義。向前輩學習,必不可少的功課
我從小就喜歡讀歷史小說,上研究生時攻讀的是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算是讀了些史書。到了出版社,領導希望我能在歷史小說的出版上做出點成績,我也很自覺主動。一開始,我認為這也算專業對口,應該比較容易。但一旦真正進入,立刻就覺得不容易,現在是越來越感覺沉重。首先,要找到優秀的作品很難,需要披沙揀金,歷盡千辛。其次,是編輯加工很難。如果文史功底、文學修養不夠,就根本無法與作者對話,更難以駕馭作品。還有,宣傳營銷上面臨的艱難。歷史小說動輒上百萬字,比如《大秦帝國》有500多萬字,在目前的淺閱讀時代,怎樣把書銷售出去,是個大考驗。
當我獨立做歷史小說編輯的時候,特別是做《大秦帝國》項目人的時候,重重壓力沉沉在肩。我最渴望的是學習,積極地學習前輩的經驗,盡可能地找到歷史小說出版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反復閱讀和琢磨。《李自成》的責任編輯江曉天先生的《江曉天近作選》,《雍正皇帝》、《張居正》的責任編輯周百義先生的《出版的文化守望》是我常看的書。
我從江曉天先生那里學習到一個編輯判斷評價書稿的原則和標準。編輯看稿和讀者不同,和評論家也不同,各有各的角度和標準。編輯要更多地了解和估計作者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潛力,要考慮如何在出書以前出主意、想辦法,幫助作者把作品改得更好。江先生對《李自成》的藝術成就和思想價值有很精辟的論述,對我很有啟發。阿英先生曾對《李自成》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茅盾先生也曾就《李自成》的成就和不足提出意見,與姚雪垠先生有不少通信往來。這都是我很用心看的地方,尤其是姚雪垠先生接受他們的建議,對作品反復修改的地方,我更是留心。做歷史小說編輯,最重視出版前對作品的總體把握,和有關專家的指導意見,這對提高作品的質量很有幫助。但是編輯在修改加工的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不僅不能錦上添花,反而會降低作品的質量,這也是出版上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所以,歷史小說編輯首先要下功夫,練好內功,學習前輩的經驗,聽取專家的建議。我很敬重江曉天先生那一代編輯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下笨功夫,認真做書,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
看周百義先生的書,最注重他對作品的營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要求,今天的編輯不僅要能做好編輯工作,也要能做好營銷工作,圖書的“雙效”是最高的要求。看周先生做《雍正皇帝》、《張居正》的營銷,也是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經驗。這些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可操作、可復制的路徑。圖書如何與影視劇互動,圖書如何做廣告,圖書如何評獎,這些措施也很值得借鑒。特別是《雍正皇帝》兩次與茅盾文學獎擦肩而過,周先生有遺憾有自責有反省,還有汲取教訓后,在《張居正》的評選中“做了些許工作”,結果全票入選的喜悅。能把自己編輯出版的圖書做到既暢銷又獲獎,是很難達到的境界。周先生做到了,他是我們的榜樣。
歷史小說的評論家中,我很敬佩浙江大學的吳秀明教授。他的論文和專著我都愛讀,《中國當代長篇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我讀了很多遍。還有雷達先生。他評價《少年天子》的論文《歷史的人與人的歷史》是歷史小說評論中的典范之作,我常常擊節稱贊。此外,《凌力歷史小說評論集》、《名家評說白門柳》、《(張居正)評論集》、《聚焦“皇帝作家”二月河》、《高陽評傳》、《轉型時期的歷史小說藝術流變研究》等是我案頭的常備圖書。遇到不好解決的問題,翻翻這些書,總能得到啟發和幫助。
要善于做營銷。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編輯是實務性的工作,靠的是踏踏實實地干出成績。雖然說誰也不能保證一出手就能成功,大家都是跌跌撞撞從失敗中走出來的,但是一定要善于總結教訓,一定要有信心有能力去贏得成功。
2001年社里計劃出版一套寫漢朝的歷史小說,結果作品質量不行,只出了一本就停止了,這套書算是失敗。2006年我編輯出版了《越王勾踐》。央視曾預告《越王勾踐》是2007年的開年大戲,我估計圖書會因此熱銷,就加印了圖書,備足了貨。沒想到,《越王勾踐》與《臥薪嘗膽》題材撞車,央視突然選擇播出《臥薪嘗膽》,更沒想到《臥薪嘗膽》遭遇了“雙敗”。我們以前只知道電視劇的播出會拉動圖書的銷售,沒有想到如果電視劇效果不好反而會影響圖書的銷售。結果我們加印的《越王勾踐》大多成了庫存書。這是一個教訓。
2008年4月,我們集中全社力量在第18屆全國書博會上推出了《大秦帝國》全套圖書。由于預付給作者200萬元的稿費,圖書的印制成本也很高,社里有質疑的聲音,說:《大秦帝國》賠錢是注定的。這是一種壓力,我也非常不愿意因此而賠錢。一則是賠不起;再則這么好的書我們做賠了,是很丟人的事情。因此,營銷《大秦帝國》是對我們經營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我們經受住了考驗,取得了成績,總結了不少經驗。具體如下:
1 策劃新聞事件,引發媒體聚焦,牽動讀者視線。與新浪網聯合策劃孫皓暉與二月河的巔峰對決一“朝陽與落霞:二月河、孫皓暉‘秦清’對話”。這個活動在書博會上先聲奪人,贏得頭彩。尤其意義深遠的是,孫皓暉與二月河的對話,作為一個重量級的文化事件迅速向文化界與新聞界傳播,形成一種深度解讀大秦帝國的熱潮,賺足了眼球。
2 書博會上。引爆“深水炸彈”。在書博會河南展廳的最醒目位置,用大屏幕連續播映《大秦帝國》電視劇的精彩片花,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吸引了眾多視線。舉行了《大秦帝國》新書發布會。組織作者現場簽售,200套《大秦帝國》銷售一空。請作者和經銷商見面,使經銷商能充分理解該書的價值和分量。
3 契合市場規律,不遺余力拉動銷售。一是實行低定價策略。二是制作全彩的導讀手冊。配送光盤,免費贈送。三是對主渠道和二渠道分別采取不同的營銷方式。
4 利用網絡資源,立體營銷,實現從博客到書友會的系列包裝。
5 多層面組織活動。持續提升《大秦帝國》的熱度。2008年9月到12月初,我陪孫皓暉先生和宣傳人員及發行部業務員,在廣州、深圳、珠海、西安、鄭州等地做了一系列的營銷活動。孫皓暉先生登上中山大學中文堂的課堂;在珠海“文化大講堂”講學;接受《南方都市報》、《珠海特區報》、《深圳晚報》的記者專訪。我們還與《領導科學》雜志社聯合舉辦了“大秦帝國的興衰與政治智慧”研討會。
6 在北京召開作品研討會,推出紀念秦統一中國文明的《大秦帝國》典藏版。
連篇累牘的宣傳報道,形式多樣的活動策劃。靈活彈性的銷售策略,以及作品本身以內容取勝的口口相傳,使得《大秦帝國》的聲望與日俱增,自2008年全套圖書出版至今,連續兩年多來熱銷勢頭有增無減。迄今已重印9次,累計銷售8萬套,銷售碼洋達3000多萬元,2008年12月國內四家衛視同時播映《大秦帝國》電視劇,《大秦帝國》圖書迎來了又一次熱銷高潮。
《大秦帝國》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榮獲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第二名,裝幀設計被第七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覽評為“優秀書籍設計”獎,還被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評為“2008年度全行業優秀暢銷品種”。在一個盛行快餐文化和淺閱讀的時代,這樣一部500多萬字的大部頭竟能長時間熱賣,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認可與推崇,不能不說是出版界的奇跡!
應該說,在推廣《大秦帝國》的過程中,我們也是摸索前進。“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有幾點感想與經驗是:1 要想做大,必須勇于嘗試,有一往無前、勇于負責的精神。2 領導掛帥親自抓。3 要有一個素質過硬、行動高效的團隊,才能打贏勝仗。4 充分利用網絡,利用媒體,把宣傳與營銷做到縱深。
做歷史小說是我們自覺的
文化追求
毛澤東主席曾多次很認真地號召干部讀《紅樓夢》,并明確指出,要當歷史來讀。他還說過。誰不看《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誰就不算中國人。為什么要這樣強調讀史詩性的小說?目的是讓人們通過讀這些小說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對本民族的歷史產生興趣,對本民族的歷史懷有榮譽感和親近感,在這個基礎上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史詩性的作品,是民族聚合意識的一種表現。現在的青年一代,對西方的歷史有興趣,因為西方的文化產品做得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相反,有些中國人并不了解本民族的歷史,也談不上有很深厚的感情。身為文化工作者,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我個人而言,一直把目光放在歷史小說的出版上,我認為優秀的歷史小說會有積極的作用。
優秀的歷史小說作家。比如姚雪垠、凌力、徐敬業、劉斯奮、唐浩明、孫皓暉等,他們都諳熟本民族的歷史,對本民族懷著深沉熾熱的愛。他們都能自覺地用文學的形式再現本民族的生活。能站到時代的前列,具有嶄新的歷史觀,對現實生活有更透徹的認識。他們的作品總能引領時代潮流,影響深遠。就說《大秦帝國》吧,孫皓暉先生舍棄教授身份,隱居在海口,十六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情——創作《大秦帝國》。為了創作這個大作品,他做出了大犧牲。他自己說,《大秦帝國》的精神內核,就是中國文明正源的生成史,就是中國文明強勢生存的基本方面。我們的文明源遠流長,但是我們卻沒有形成文明史理念,說不清自己文明的基本點。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從近代史以來,我們一直沒有自己的文明話語權。有讀者、記者多次問我,《大秦帝國》究竟想要做什么?我說,《大秦帝國》的終極目標,就是想要為國家與民族爭取文明話語權。
因為是《大秦帝國》責任編輯的緣故,我結交了很多熱愛《大秦帝國》的讀者,和他們一起做《大秦帝國》網站,組織作品研討,傳播中國原生文明理念。這些年,這類讀者越來越多,我們的交往越來越緊密,個人之間的友誼也很深厚。我感覺到,《大秦帝國》在廣大讀者心中已經生根、發芽。長成大樹,漸漸地形成了森林。現在又有不同行業的人來加入,政府的領導、大公司的董事長、法律界人士、高校的教授等,當然更多的還是普普通通的讀者。
我還感覺到《大秦帝國》已經超越了歷史小說這個范圍,向更廣闊的天地昂首闊步地前行。現在,同名電視劇第一部《黑色裂變》已經播出,后面還有五部正在籌備拍攝,估計有3億元的投資。北京廣播電臺改編了《黑色裂變》,已經連播了3個月。盛大中文起點網購買了網上的版權,在做收費閱讀,點擊率早就超過了千萬。同名漫畫圖書在籌劃之中。網絡游戲即將開始投入。舞臺劇、話劇也在洽談中,還計劃拍攝電影《秦始皇》(上、中、下)。大秦帝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了,孫皓暉先生是董事長。
一部歷史小說能夠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被各種媒介以各種方式演義、改編、傳播;能夠把年輕—代的目光拉回到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文明的黃金時代;能夠引發“依法治國”的討論;能夠以昂揚正氣來征服^們——這是我渴望的,也是沒有想到能完全實現的。我想還是《大秦帝國》的文明理念契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說,歷史小說一定要有現實意義,絕不僅僅是發古人之幽思。如果問歷史小說編輯的文化追求是什么,一定是積累文化,傳承文明,引領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