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中的消費轉型》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轉型中的消費者行為與消費結構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關假說并以廣西百色為案例進行了驗證,對深入理解消費行為演進、深化消費理論以及擴大消費有積極的作用。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需要特別注重不斷擴大消費,持續推動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潘慧研究員的新著《結構調整中的消費轉型》在當前亟需有效擴大消費的背景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該專著著眼于在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中有效發揮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基礎上,從消費者行為研究出發,以廣西百色為案例,深入探討了經濟轉型與發展過程中消費結構的變遷以及勞動力流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提出了有效擴大消費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對有效擴大消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最終消費率保持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隨著經濟發展與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最終消費率持續走低。是什么原因決定了最終消費率的變化,在經濟快速發展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為何最終消費率持續降低?主流的西方消費理論能否合理解釋我國居民消費結構與居民消費行為的演變?居民消費行為是否具有某種演進的特征?中國居民消費行為的演進是否存在一些主流消費理論尚未提示的力量?而《結構調整中的消費轉型》則回答了以上問題。該專著在回顧西方理論與已有消費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從經濟發展與轉型的角度探討了居民消費行為的轉變,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廣西百色地區的實證考察,深入探討了影響中國居民消費行為演進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動背后的制度變遷與經濟轉型作用。
該專著強調指出,從演進的角度來理解消費行為是消費理論發展的一個有希望的方向。一個演進的消費行為模式可能體現出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居民的消費行為受到過去消費歷史的影響,二是居民的消費行為還受到其他居民的影響。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處于轉型和發展中的國家,知識和理性的局限以及在知識和信息的傳播中所產生的行為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消費者行為演進具有難以忽視的影響,從演進的角度來研究消費在中國具有特別深遠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該專著以勞動力流動為切入點提出了假說,即在控制了收人、對收人變化的預期和一些家庭特征之后,勞動力流動是影響消費(消費預期)的顯著因素。在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期,由于不同地區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市場分割與消費者差異,直接體現為不同的居民可能面臨著完全不同的消費決策結構,而地區間的勞動力流動則可能強化消費者間的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消費者偏好、消費選擇集合和面臨的約束的條件及其變化均對消費者行為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而且中國勞動力的流動對居民的消費偏好、消費選擇集合和面臨的約束條件都會有重要影響,進而也將影響居民消費行為與居民消費結構。
作者提出的假說對于解決居民消費行為與消費結構演進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釋方案,但是假說需要得到驗證。為驗證假說,作者選擇了廣西百色地區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和轉軌非常迅速同時又有大量跨區勞動力流動的地區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在七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區縣中做了近2000多個樣本的問卷調查。作者通過對問卷調查的計量分析發現,勞動力流動對居民的未來支出計劃和儲蓄目的均具有重要影響。相關實證結果使本研究的假說得到了驗證,為進一步理解消費行為的演進與中國消費者行為變遷提供了證據。
在當前我國消費需求不足,需要更加充分發揮消費需求推進經濟發展作用的過程中,《結構調整中的消費轉型》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轉型中的消費者行為與消費結構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關假說并以廣西百色為案例進行了驗證,對深入理解消費行為演進、深化消費理論以及擴大消費具有積極的作用。
作者作為經濟學與心理學雙料博士后,運用多種學科進行研究也是本專著的重要特色。在理論上除了應用經濟學理論外,也把心理學、社會學與消費者行為學等理論融入進行研究,對深入推進研究發揮了有效作用。
當然,書中也有一些有待完善之處,如沒有對演進經濟學的相關內容進行介紹,廣西百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沒能包括最新數據,以及有些結論雖然在不同位置均有強調的必要但有重復之嫌等。但是,這些不足并不影響該專著的總體效果。
(注:來稿時間是2009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