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樺、羅大里、蓋達爾、徐光耀,既是不畏強暴、維護正義的錚錚鐵漢,又是孩子們溫柔體貼的知心朋友和領路人。兒童文學,因為他們的存在,擁有了別樣的俠骨柔腸。正是來自這些偉大心靈的回響,引領著我們走向遼闊。
英雄主義彰顯的崇高價值,被古羅馬文論家朗吉弩斯喻為“偉大心靈的回響”。那些凜凜大義、不屈斗志的回響穿越時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對自由、尊嚴、高貴的人生價值心存向往。
《小英雄雨來》管樺著
上小學時,就知道《小英雄雨來》。雨來多么像動畫片里的哪吒,可以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劈波斬浪,化險為夷,神奇地逃脫。尤其讀到中間那段一大家不禁心潮澎湃。“中國人”、“愛”、“祖國”,這些神圣的字眼因為這個同齡的小英雄變得真實可感,化為一股激情蕩漾在幼小的心里。
老師還用雨來教育我們好好學習,愛惜課本文具。那段時間,班里破舊的課本全都包上紅色的書皮,再也沒有人在課本上亂涂亂畫。
這就是英雄的力量。孩子們是需要英雄的,特別是少年英雄更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革”初期,沖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衛兵”要揪斗管樺。這群臉上還帶著稚氣的中學生拿著皮帶朝管樺步步逼近時,其中有人無意中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的孩子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
雨來就這樣保護了管樺,其實,管樺自己又何嘗不是雨來? 管樺從小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爬樹瞭望,搜集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他參軍以后,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眼前。于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建國之初,這篇小說被改名為《小英雄雨來》,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洋蔥頭歷險記》
[意大利]姜尼·羅大里著
老洋蔥不小心踩到了檸檬王的雞眼,結果就被抓進監獄。判了無期徒刑。家庭的不幸變故讓洋蔥頭知道了世間的不平。這個聰明機靈、有主張、有正義感的男孩周游世界時,又看到番茄騎士無情地奪走了南瓜老大爺辛辛苦苦一輩子才蓋好的小房子,決定起來反抗。他團結葡萄師傅、南瓜老大爺、小櫻桃等受壓迫的朋友,一起反抗檸檬王、櫻桃女伯爵、番茄騎士的暴力統治,經歷了一次次艱難卓絕而又百折不撓的斗爭后,終于趕走了作威作福的剝削者,在城堡上空升起了自由旗,把城堡變成了少年宮。
羅大里以瓜果、蔬菜為主人公,講述了勞動人民反抗統治者壓迫的故事,塑造了洋蔥頭這位卡通化了的少年小英雄。
羅大里把現實世界納入了他的童話,曲折巧妙地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種種不合理和黑暗的現象,也傳達給孩子們這樣的理念: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勞動人民只有團結起來進行頑強的斗爭才能進入理想的社會。
有著“天生的兒童文學作家”美譽的羅大里很會講故事,他故事里的噱頭總是讓人意想不到。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未泯的童心,沉浸在快活天真的童趣之中。
他的作品,不管是謳歌還是批判都絲毫沒有枯燥和生硬,這和他自己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羅大里出生于意大利小鎮奧梅尼亞一個面包師家庭,因為家境貧寒,母親不得不做女傭貼補家用。羅大里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擔任過小學老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參加了反法西斯斗爭,1944年加入意大利共產黨。戰后他長期擔任記者和米蘭《團結報》副刊“兒童角”的編輯,還辦過兒童雜志。他非常了解兒童,為兒童寫了大量童謠和童話故事,其中《洋蔥頭歷險記》、《吹牛男爵歷險記》等童話已經被譯成各種語言,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陪伴全世界的兒童成長。
羅大里作品中所富有的娛樂性和鮮明的教育性為他在兒童文學界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1970年羅大里眾望所歸地獲得了世界兒童文學領域內的最高榮譽一國際安徒生獎。
《鐵木爾和他的隊伍》
[前蘇聯]蓋達爾 著
中篇小說《鐵木爾和他的隊伍》是前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蓋達爾最后一篇中篇小說,也是他最成熟、影響最大的作品。
作品寫的是13歲的小姑娘珍娜獨自一個人要去莫斯科郊外的別墅和姐姐奧莉佳碰面,因為爸爸發來電報讓她們一塊兒上小別墅度暑假。可是迷路的珍娜卻冒冒失失地闖進了另一幢別墅……當她醒過來的時候發現桌子上壓著一張奇怪的字條兒,上面署名:鐵木爾。鐵木爾是誰?原來他就是一名有些頑皮而又不乏樸素英雄主義思想的少先隊員。雖然和珍娜從未見過面,鐵木爾已經幫了她不少忙。在鐵木爾的影響下,珍娜加入了鐵木爾、戈里亞、奧蓋可他們的隊伍,一起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還抓起了特務。
蓋達爾以極為生動有趣的筆觸,講述了一群可愛的孩子們由好心引出的許多好笑的誤會和有趣的故事,深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少年兒童喜愛。 著名的蘇聯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曾深情地回憶自己與蓋達爾相處的那段美好時光,他說:“蓋達爾最主要最驚人的特點,是根本無法把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分開。蓋達爾的生活似乎是他的作品的延續,有時也許是他的作品的開端。”
的確如此,蓋達爾本身就是個小英雄,他14歲參加紅軍,17歲擔任團的指揮員。負傷退伍后,他以筆代槍,從事文學創作。衛國戰爭爆發后,蓋達爾又重返前線,擔任《共青團真理報》戰地記者,在敵后參加游擊戰。1941年,他在第聶伯河邊執行任務時,不幸壯烈犧牲,時年僅僅37歲。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前蘇聯紀實體小說《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中,蓋達爾也曾出現在卓婭的生活中。 在療養院休養的卓婭,意外地遇到了自己的偶像,大作家蓋達爾。這個身材高大,肩膀很寬,看上去和藹可親的男子當時正在認認真真地堆雪人,卓婭鼓足勇氣走到他面前說:“我認識您,您是作家蓋達爾。您所有的書我都讀過。”蓋達爾是這樣回答小粉絲的:“我也認識您,也讀過您所有的書:基謝遼夫的《代數學》、索柯羅夫的《物理學》和雷伯金的《三角學》!”
多么難能可貴的孩子氣。
《小兵張嘎》徐光耀 著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白發蒼蒼的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為了替奶奶報仇,救出老鐘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把手槍,偷偷把槍藏進老鴰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傷未痊愈,就偷偷離開養傷的老鄉家在歸隊的途中被捕。面對敵人的拷問,他英勇反抗,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做好內應,最后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鐘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后。嘎子取出了藏在老鴰窩里的手槍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制小手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
小說中的小兵張嘎一身“嘎氣”,倔頭犟腦。他的愛憎來自生命的底色,就像白洋淀的碧波,清澈見底。那些懵懵懂懂犯的錯,一如未經磨礪的鵝卵石,透露出拙樸的稚氣和可愛。他喜歡聽大人講故事,喜歡炫耀自己的經歷,和別人摔跤輸了會耍賴,不高興就去把人家煙囪給堵了;他誤把羅金保當漢奸,拿著把木頭槍就敢去挾持,鬧出了大笑話;他一心想擁有一把自己的槍,明知不可能,就耍起了小心眼:他與胖墩打架,寧愿被羅隊長關禁閉,也不肯認錯……正是這些不完美,讓小讀者在哈哈大笑中,深深地喜歡上這個鄉村頑童。
嘎子的機智勇敢也是那么天真無邪。他和胖墩、樂樂等組成兒童團,與鬼子斗智斗勇。嘎子偷偷地溜進鬼子司令部,看見鬼子要騎摩托車走,就找來兩個釘子,偷偷扎破摩托車的輪胎,放了氣,又把兩個釘子放在車座上。那幾個鬼子沒注意,一屁股坐在了釘子上,疼得“哇哇”大叫,車子沒開多遠就翻了。 這是不是作者徐光耀,或者他的某位小戰友的真實經歷?13歲就參加了八路軍的徐光耀,當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像嘎子一樣在戰火中成長起來。
1945年起,他擔任隨軍記者和軍報編輯。1947年在解放區的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插班學習了八個月,真正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1957年,徐光耀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他被打成右派,被開除黨籍、軍籍,剝奪軍銜,降職降薪,來到河北保定農場勞動改造。在這一最苦悶和迷茫時期,他創作了《小兵張嘎》。作品面世后屢獲殊榮,先后拍成同名電影、電視劇和動畫片,小說被譯成英、印、蒙薩、德、泰、阿拉伯、朝、塞爾維亞等文字,征服了世界各地的小讀者。
管樺、羅大里、蓋達爾、徐光耀,既是不畏強暴、維護正義的錚錚鐵漢,又是孩子們溫柔體貼的知心朋友和領路人。兒童文學,因為他們的存在,擁有了別樣的俠骨柔腸。正是來自這些偉大心靈的回響,引領著我們走向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