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業上市,一則可以通過融資為出版傳媒上市公司并購中小企業、聯合重組組建合資企業等行為提供金融支持,二則出版企業上市“從某種意義上為出版行業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可能性”,上市后的出版集團可以通過交換股權等方式和其他行業合作,既有助于規避政策、行業、地域等壁壘,又能以較低成本實現出版集團的迅速壯大和立體化發展。
2009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這樣一份關乎中國出版產業長期發展的戰略性文件,明確提出了要“積極支持條件成熟的出版傳媒企業,特別是跨地區的出版傳媒企業上市融資”的發展戰略,由此,上市成為出版產業當前最為熱切的一個話題。
在此之前的2006年10月,上海新華傳媒成功借殼上市,成為中國出版發行企業第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5月,四川新華文軒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發行集團。同年12月,遼寧出版傳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被批準將編輯業務和經營業務整體上市的出版企業。2008年10月,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復核準安徽出版集團以其出版、印刷等文化傳媒類資產,參與認購科大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定向發行的股票,成為我國新聞出版領域主業真正意義上整體上市第一家。此外,中國出版集團、世紀出版集團、鳳凰出版集團、江西出版集團等十多家出版發行集團都公開聲稱計劃采用各種方式上市。

在中國出版企業上市的目標接踵實現的時候,輿論對出版集團上市的議論則風生水起:有人認為出版產業是微利產業,因為缺乏利潤增長而無法在上市后給股民以回報;有人認為出版集團目前并不缺錢,上市融資成為無意義的一種行為;有人認為出版業的目標是提供優質的文化而不是一味以盈利為目的,上市經營則有可能淡化出版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有人認為出版集團要做大做強就必須上市,而相反的觀點是并不一定做大做強才能盈利,小而強照樣能盈利;有人認為出版集團上市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市場主體,改變當前出版集團政企不分的現狀;還有人認為出版集團上市的實際效果有待觀察,出版集團融來的資金是否是只能用于主業發展,而且財務必須規范透明,這對出版集團的運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凡此種種,歸結成一個根本問題。即出版集團應不應該上市。筆者對此的思考是,現階段出版集團上市是出版產業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具體有以下四點:
1 出版上市是深化出版產業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自1990年代末開始,中國出版產業就經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產業體制改革,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推動各類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透過過往的變革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出版產業變革的基本路徑,它是如此清晰,即從清產核資、明確產權、出資人到位、資產經營責任制落實開始:到促成轉制后的文化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到有條件的企業可加快產權制度改革,進行股份制改造,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再到符合條件的可以申請上市,通過上市融資謀求進一步發展。透過這樣的路徑,我們可以發現出版企業上市,不僅是出版產業體制變革的重要一環,也是出版產業體制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后,深化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
2 出版上市是推進聯合重組、提高出版產業集中度的必然要求
根據國際通用的CR8市場集中度測量方法(即產業內市場份額最大的8家企業的市場份額總和),CR8比率≤50%即為低集中度產業結構,而據2009年開卷數據,中國出版產業的CR8比率僅僅為23,29%(見表一),遠遠低于50%的臨界點,這反映出中國出版產業這樣一種小而全、小而散、規模普遍不大、競爭力普遍不強的低產業集中度狀態。這既與“加快培育出版傳媒骨干企業。在三到五年內培育出若干家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出版傳媒企業”的國家戰略不相匹配,也與提高整個產業的集約經營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產業目標不相適應,因此,推進聯合重組,促成跨地域、跨部門、跨產業乃至跨國的大型出版傳媒集團,就成為改變現狀、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可行思路。出版企業上市,一則可以通過融資為出版傳媒上市公司并購中小企業、聯合重組組建合資企業等行為提供金融支持,二則出版企業上市“從某種意義上為出版行業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可能性”,上市后的出版集團可以通過交換股權等方式和其他行業合作,既有助于規避政策、行業、地域等壁壘,又能以較低成本實現出版集團的迅速壯大和立體化發展。
3 出版上市是完善出版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加快現代出版企業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
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根據證監會的相關規定,在上市公司取得營業執照、股份公司依法成立之后,擬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公司在向證監會提出股票發行申請前,均須由具有主承銷資格的證券公司進行為期一年的輔導,輔導內容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人事、財務資產等項目的獨立完整性,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并實現規范運行,依照股份公司會計制度建立健全公司財務會計制度,建立健全公司決策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以實現有效運作,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等。顯然,強化這些制度的建設,有助于完善出版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
在這一領域,上海新華傳媒上市之后在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取得的成效值得參照學習。據媒體披露,上海新華傳媒上市之后,即按照《公司法》、《證券法》、《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等法律法規的要求,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通過開展治理專項活動,全面提升了公司治理水準。首先,上海新華傳媒股東大會以累計投票的方式選舉出董事會和監事會,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達到三分之一,獨立董事在董事會各專門委員會中逐步發揮重要作用,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的召集人均由獨立董事擔任。監事會則負責對公司財務和董事、總裁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履行職責的情況以及公司經營狀況進行監督。上海新華傳媒還先后制定或修改了《公司章程》、《董事會議事規則》、《高級管理人員薪酬考核制度》等內部控制制度,從制度的層面調整、規范了公司經營管理的各類行為,從而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同時,上市后不久即啟動了公司治理專項活動,以此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規范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層的運作程序,加強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員的履職意識,增進日常經營運作的規范程度和透明度,從而得以推進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完善。
4 出版上市是低成本融資,加快出版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上市融資是企業上市的基本目的之一,通過上市,企業能獲得良好的資本運作平臺,借助資本市場獲得更多的低成本資金,能夠迅速擴大企業規模,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如美國的5(i0強企業,95%都是上市公司。國內的電器連鎖零售企業蘇寧電器2003年成功上市后,三年時間內企業總資產即從7.5億元迅速增加到88.5億元,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電器銷售巨頭。
同樣,借助上市,上海新華傳媒重大資產置換完成后,公司的資產質量大大提高,核心競爭能力顯著增強,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企業發展駛入快車道。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的增長進一步促進了股價和市值的增長。2007年新華傳媒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同意公司將部分剩余募集資金2,67億元作為追加到全資子公司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的投資,用于實施建設現代圖書流轉中心,開設五角場書城和購買浦東樂凱大廈房產開設東方書城等項目,此舉進一步增強了新華傳媒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的公司主營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