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個名詞震驚了世界——“甲流”。2009年4月,自在墨西哥出現第1例“甲流”患者以后,短短幾個月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就迅速蔓延至200多個國家。同年6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級別提升至6級,這意味著WHO認為疫情已經發展為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由于疫情肆虐,“甲流”疫苗作為對抗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在第一時間內被提上了國家相關部門的議事日程。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國內疫苗生產的龍頭企業。在這國家危難之際,身為大型央企,上生所響應政府號召,抓緊研發“甲流”疫苗。從拿到“甲流”疫苗新藥證書起到目前為止,上生所已為國家提供了幾百萬支甲型H1N1流感疫苗。同時,在衛生部的指導下,上生所還及時開展了兒童接種劑量的臨床研究,確定了3歲以下兒童接種的疫苗劑量,使得“甲流”疫苗能為各個年齡層的人群提供保護。
1 “甲流”來襲
甲型H1N1流感病毒含有禽流感、豬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斷,同時擁有亞洲豬流感和非洲豬流感病毒特征。相對于禽流感病毒來說,人群感染“甲流”后的死亡率并不高。但是禽流感病毒無法在人群中傳播,一般來說只有與禽類密切接觸者或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的機會才比較大,大部分人通過普通的預防措施就能有效防止感染禽流感。而“甲流”病毒能夠輕易地由人傳染給人,且此次“甲流”病毒呈現的一個特點是對青壯年的攻擊性較強(墨西哥確診的死者中大多數年齡都在25歲至45歲間)。由于流感傳播途徑很廣,能夠通過空氣傳播,而目前國際交往頻繁,人口流動量很大,故一旦流感暴發就很難防止其蔓延,這也是此次疫情傳播速度快的原因之一。
2 抗擊“甲流”
盡管磷酸奧司他韋(如“達菲”等)和扎那米韋(如“樂感清”等)對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有確切的療效,也是目前WHO推薦的主要抗流感治療藥物,在緊急應對流感疫情中有積極作用,但有兩點情況需要我們警惕:其一,這兩種藥物均需在感染后早期(48h內)使用方可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其二,盡管WHO全球流感監測網絡目前監測的絕大部分病毒樣本都對磷酸奧司他韋和扎那米韋敏感,但是近日丹麥、日本和香港的衛生部門已經向WHO報告發現了對磷酸奧司他韋耐藥的病毒株,可能發生的耐藥性H1N1病毒的大范圍傳播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另外,藥物治療的高額費用以及全球儲備量上的缺口也限制了這些藥物在今后應對可能出現的大流行中的廣泛應用。只有通過在人群中大規模地接種疫苗才是對抗流感的最好手段。接種疫苗能夠刺激體內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提升免疫應答水平,從而抵抗外來病毒的入侵,從根本上抑制“甲流”對人類構成的威脅。
在“甲流”疫情暴發后不久,WHO相繼確認并公布了來自4個實驗室的5株疫苗候選株,各國疫苗生產企業都競相向相關機構索取疫苗候選株并隨即啟動了疫苗的研發工作。有過禽流感疫情經驗,國家衛生部對預防流感疫情擴散的策略非常明確,一是加大社會預防措施,二是快速生產出疫苗,進行大規模接種來控制疫情蔓延。國家科技部緊急啟動“甲型H1N1流感聯防聯控應急科研項目”。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作為牽頭單位,與其它14家國內流感疫苗研發、生產單位共同承擔了“流感疫苗生產企業產能擴大關鍵技術研發”課題。課題以產學研聯盟的形式整合國內流感疫苗科研力量,針對流感疫苗產能擴大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瓶頸技術進行聯合攻關。通過國家統一協調,集中頂尖專家全程指導企業的疫苗研發、臨床試驗和標準建立。國家藥監局又在第一時間里組織專家進行審評,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就完成了整個研發、評價、檢定、評審和批準的過程。隨后,我國開始了“甲流”疫苗的大規模人群接種。
據衛生部衛生應急辦公室主任梁萬年透露,“截至2009年11月30日24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累計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簽發313批次共5592.5萬人份。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簽收疫苗4462萬人份,累計完成接種2618萬人。全世界共完成疫苗接種1億人左右,中國占1/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甲型H1N1流感疫苗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管理系統報告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2867例,報告發生率約為11.44/10萬。其中以發熱、局部紅腫等一般反應為主,約占80%;偶合癥約占7%;心因性反應約占3%;與疫苗接種直接有關的異常反應約占10%,其中嚴重異常反應報告發生率約為1.31/10萬,未超過國內、外甲型H1N1流感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大量的臨床試驗和接種結果證明,中國制造的“甲流”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中國能夠通過自己研制、生產的疫苗保護人民免受疫情侵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持社會安定和諧。
3 產能瓶頸
在這次抗擊“甲流”疫情的過程中,老百姓和國家相關部門都認識到了疫苗的重要。無論是臨床試驗中受試者的積極參與(在3d時間內有萬余人參加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還是國家部門統一指揮、各方專家集結指導,都體現出人們對疫苗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目前已經完成批簽發的疫苗總數達5000多萬人份,而且到年底可能批簽發的疫苗數能達1億人份。但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我國現有流感疫苗的生產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滿足所有國民的接種需求,接種比例只有10%不到。更讓人擔心的是,我國有限的生產能力在短期內無法擴張。“甲流”疫苗的生產工藝與季節性流感疫苗的生產工藝基本相似,可以將用于季節性流感疫苗的生產線改成“甲流”疫苗生產線,唯一不同的是季節性流感疫苗是三價疫苗,“甲流”疫苗是單價疫苗。在得知國家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甲流”疫苗接種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就開始了日以繼夜的疫苗生產。在保證疫苗質量的前提下,滿負荷生產,但也無法滿足臨時擴增的對疫苗的需求。如果臨時擴建生產車間,企業的疫苗生產車間從建成到通過國家GMP認證、再到正式投產需要花費約2年時間,無法滿足現在的需要。另外,由于流感疫苗生產具有特殊性,疫苗生產需要特殊雞胚作為重要原料,擴增雞群也需要1年的時間,這成為制約疫苗產能擴大的又一原因。所以,要擴增流感疫苗的產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面對流感疫苗利潤可觀、中國又是一個擁有13億人的市場,為什么全國疫苗產能如此之低呢?原因是,國內將疫苗分為第一類疫苗和第二類疫苗。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執行國家免疫規劃時增加的疫苗,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應急接種或群體性預防接種所使用的疫苗。目前,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和麻風腮疫苗等均為一類疫苗。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且自愿受種的其它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屬于二類疫苗。老百姓并不重視流感疫苗。很多人都覺得流感是小毛病,最多就是發燒,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愿意接種疫苗,造成我國每年自費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很小。目前國內每年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接種人口比例大約為3%,而發達國家的此比例基本上在30%~50%之間,老人和兒童接種流感疫苗基本都被醫保覆蓋。這不但造成我國整個人群對抗流感的能力低。而且使得中國的流感疫苗總體產能很小。由于天氣、流感疫情的嚴重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市場對流感疫苗的每年實際需求變化很大,整個市場的走勢很難預測,致使企業也不敢擴大產能。
4 新型疫苗
疫苗的突然擴增使得雞胚供應緊張的矛盾凸顯,這不但可能造成企業無胚可用,且還使得雞胚成本上漲,企業利潤下降。“甲流”疫苗的產能瓶頸也轉成了雞胚產能瓶頸,企業和國家都認識到了不能再只依賴雞胚作為生產疫苗的原料了。在禽流感病毒暴發期間,人們就發現了如禽類感染禽流感后會面臨雞胚供應量缺損的問題。從那時開始,世界各國紛紛致力研究新型流感疫苗。
目前,新型流感疫苗開發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通過細胞擴增流感病毒,篩選一種能夠培養病毒的細胞株或使流感病毒能在細胞中適應性生長。當需要大規模培養時,只要將病毒接種至細胞后通過大型生物反應器即能大量擴增病毒,然后滅活制成流感疫苗,疫苗生產完全不受雞胚供應的限制。2009年6月12日,瑞士諾華公司已憑借其成熟的細胞規模化培養技術培育出首批針對野生毒株的H1N1疫苗。二是通過在疫苗中添加佐劑,大幅提高疫苗效果,減少每人份疫苗劑量,從而間接增加疫苗的產能。諾華公司也已研發出一種新型佐劑MF59,并申請了專利。當然,新型疫苗開發還不止這兩種思路。例如,現在也在研制類病毒顆粒疫苗或改變免疫程序來開拓疫苗研究的新方法,未來還有可能使用最經濟、有效的核酸疫苗來為人類提供免疫保護。
在這場與“甲流”的搏斗中,我們看到了生物行業從業人員的勤勞、勤奮及政府的高效運作和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一個國家嚴防死守“甲流”,不僅是對自己的人民負責,也是對全世界的人民負責。雖然我們的疫苗生產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在我們生物行業從業人員的不斷努力下,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疫苗生產工作將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