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中國企業史上一座提振人心的里程碑。
這是世界汽車產業格局中一股潛力巨大的新興變量。
這是志在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正名的一場長久考驗。
從驚訝與諷刺,到質疑與略信,再到半信與堅信,這是近一年多來,公眾對吉利收購沃爾沃一事的態度轉變,從側面反映了這一并購過程的漫長與煎熬。
如今,一切塵埃落定。
2010年3月28目,瑞典第一大港口城市哥德堡,在吉利收購沃爾沃的簽署儀式上,李書福提筆完成了有生以來最重要的一次簽字。最終,吉利以18億美元的代價從福特手中買來沃爾沃100%的股權以及相關資產。
吉利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營汽車公司,沃爾沃是以安全著稱于世的豪華轎車品牌,李書福把這場并購比喻為:來自農村的窮小子娶了世界級女明星。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這段曠世姻緣?
世界級女明星沃爾沃外表光鮮,實則命運多舛。在福特的思維中,只有福特品牌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2006年新任CEO穆拉利實行“一個福特”戰略,連捷豹、路虎都逃不過被甩賣的命運,更不要提2008年運營虧損14.6億美元,占福特全部虧損56.2%的沃爾沃了
而對于崛起中的中國車企,沃爾沃這樣的國際明星所具有的技術和名聲,正是求之不得的。此前,上汽和南汽上演“羅孚雙城記”;上汽收購韓國雙龍;騰中收購悍馬;北汽收購薩博,皆是這種渴望的真實寫照。
在李書福看來,沃爾沃的市場集中于歐美,中國市場僅占7%。沃爾沃虧損的原因就是,忽略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又無法在歐美市場占據主導,從而導致規模偏小。
沃爾沃急需的正是,一個潛力巨大、當量龐大、認知度高的市場。女明星沃爾沃的如此境遇,使得窮小子吉利有了求婚的資本,畢竟專利坐擁剛剛成為世界最大汽車消費市場的中國市場。
較之此前的中國車企海外收購,無論是收購資產的優質,還是收購團隊的豪華,吉利收購沃爾沃無疑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對于吉利和李書福來說,攻陷哥德堡、迎娶沃爾沃只是一個開始。
2009年沃爾沃全球產量31萬輛。對于沃爾沃的復興,李書福明確的提到:沃爾沃全球銷量達到37萬輛才能夠扭虧為盈。按照李書福即將在北京建立年產30萬輛的新廠來看,短期內吉利把沃爾沃的扭虧全都賭在了中國市場。
對于李書福這樣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我們可以充分相信他能夠解決沃爾沃國內市場的開拓、運營成本的控制和網絡渠道的建設等基本問題。除了18億美元的收購資金,吉利還為沃爾沃的后續運營籌措了9億美元。
但是,金錢可以買來規模與技術,卻買不到由文化與歷史沉積而采的品牌內涵。
要知道,沃爾沃這一品牌的根源,是“嚴謹創新、追求卓越”的北歐文化。瑞典人花了83年的時間,使沃爾沃以安全和性能優異的形象享譽全球。顯然,對于僅有13年歷史的吉利而言,保護沃爾沃的高端形象是收購后的關鍵下一步。
因此。吉利一再強調彼此的“獨立經營權”,表示沃爾沃未來還將由目前的團隊去經營,吉利并不會派駐高層。李書福的說法是:“我們必須強調一點,盡管吉利收購了沃爾沃,但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二者是兄弟的關系,而不是父子的關系。”
雙品牌、雙總部的戰略規劃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沃爾沃的高端形象。但是,這并不能阻止,奔著高端卓越而考慮購買沃爾沃的消費者,聯想到中低端的吉利。
那么,窮小子吉利如何才能真正與女明星沃爾沃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答案有兩種:一是女明星由“富”變“窮”,二是窮小子由“窮”變“富”。顯然,眾望所歸的答案只有一個一后者。而要達到這一目的,與其把這次收購當成買來一個媳婦或兄弟,還不如當成買來一位老師。學習的艱難過程,不僅是吉利品牌的自我升級突破,也是“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崛起之道。
編輯 方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