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盛發展停滯的幾年也是行業大裂變的重要時期,在“追趕”的關鍵詞上,長盛恐怕還需賦予新的元素,而這對它是一個難題嗎?
經過一波三折的震蕩,長盛基金會重走上長久繁盛的道路嗎?
作為“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成立于1999年的長盛基金其實有著堅厚的根底。在2004年時,長盛基金還以104億元的資產規模穩居當時44家基金公司前列。當時博時基金資產規模僅153億元,華夏基金公司僅195億元。然而到了2009年一季度,長盛基金雖然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267.99億元,卻只能排在“老十家”的最末位。不過,到了2010年初,長盛總資產規模卻膨脹至960億元,與一線基金迅速縮小了差距。
“外界對長盛的質疑是對的,長盛在2005年之前還是很強的,后來因為股權變更影響了公司的發展。”長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禮華毫不忌諱地向《英才》記者道明了長盛“此前十年為何長不大”的緣由。
長盛基金最初的股東由中信證券(600030.SH)、長江證券(000783.SZ)、北方信托和國元證券(000728.SZ)組成,4家各持股25%。2004年10月,中信證券、長江證券、北方信托轉讓所持股份,受讓方為安徽省創新投資公司、安徽省投資集團和國元證券。
外界評論股東的變更并沒有給公司帶來跨越式的發展。相反,由于中信證券、長江證券等大型券商的退出,長盛基金缺少實力股東的支持,渠道營銷不盡如人意,逐漸喪失了先行者優勢,發展速度明顯放緩。
“2005年以后大概有一年半,正是牛市的時間,長盛沒有發新產品,而同期的嘉實基金的資產規模到了800億,很多基金超過了500億,但長盛基金還在200億左右。”2006年上任總經理職位的陳禮華認為,錯失了那一輪牛市,也讓長盛與一線基金公司拉開了距離。
不過,在2009年,長盛基金終于找回了丟失已久的自信。5月長盛同慶以146億元的首發規模成立,不僅讓現盛資產管理規模和排名大步躍升,來公募和社保、盛似乎正力圖升的通道。
長盛發展停滯的幾年也是行業大裂變的重要時期,在“追趕”的關鍵詞上,長盛恐怕還需賦予新的元素,而這對它是一個難題嗎?
低調“復出”
基金公司買入同只股票時,明星基金先買,坐享其余基金的買入價格抬升的效應。好馬愈好,其他馬也會被買客推高。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向《英才》記者表示,長盛基金與一線基金公司最明顯的差距就是資產管理規模,另外新產品數量不多,業績缺乏亮點。
這一評論要是放在三四年前,陳禮華一定會全盤接受,而在當下,陳禮華并不會服氣。
“我們現在加上社保和公募,總資產規模有960億,我們和一線公司的差距已經是越來越接近。差距是我們的貨幣基金比較少,有的基金公司貨幣基金有100、200億的規模,要這么一算,長盛這幾年發展的速度其實不慢。”
讓陳禮華有資本講這句話的背景是,2009年基金行業規模縮水了3000多億,而長盛基金則增長了300億。之前2008年的市場大調整中,長盛反而在社保和專戶管理、資產管理上進展不俗。
基金業存在田忌賽馬的潛規則,這已經不是秘密。目前一些基金公司為了打造旗艦產品,往往會暫停明星基金的申購,以保持適度規模在基金業績賽跑中獲勝,好比田忌用好馬跟對手的中等馬比賽。同樣,基金公司買入同只股票時,明星基金先買,坐享其余基金的買入價格抬升的效應。好馬愈好,其他馬也會被買客推高。
“我們現在規模已經到900多億,但并不急著給自己貼一個千億基金的標簽,很多事情勉強是沒用的,應該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陳禮華對基金公司之間的規模之爭并不很在意。
作為新興市場,國內基金業競爭在經歷了最初的產品競爭、渠道競爭及投資業績比拼三個階段以后,目前公司品牌形象正在成為基金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像博時基金攜手全球最大的品牌綜合咨詢機構Interbrand設計了新的品牌系統,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江賽春預測,隨著基金進一步發展,未來擁有良好業績和品牌的基金公司將會在下一輪決戰中勝出。
激勵之困
“最近,山西煤老板都來公募基金挖人了。”陳禮華覺得有點悲哀,而這越發讓他意識到了公募基金存在的問題。
“公募基金成為私募基金的練兵場”,不久前南方基金總經理高良玉的一句話真切地講出公募基金所面臨的尷尬現狀。
近年來,公募基金大量的優秀人才流向私募,而且這一趨勢絲毫沒有減緩的兆頭,2009年又有李旭利、張益馳、鄭拓等12位明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在長盛,人才流失同樣掣肘著公司的發展。從2006年到現在,先后有閔昱、詹凌蔚等骨干離職。
在陳禮華看來,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的興盛,人才流動也是必然的現象。目前除了傳統的人才流向陽光私募外,一些新的資產管理機構也加入“挖角大軍”。粗略估計,如果2010年新基金公司獲批順利,數量將達70家,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有望升至100家。此外,保險、QFII和產業資本也將資源向資本市場轉移,這些都吸引了大批公募人才的加入。
“最近,山西煤老板都來公募基金挖人了。”陳禮華覺得有點悲哀,而這越發讓他意識到了公募基金存在的問題,“整個行業人才流失率這樣高,某種程度上說,制度方面可能出了一些問題,如果真是這樣,行業發展的前景和動力都值得懷疑了。”
今年“兩會”,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謝衛提交了關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機制的提案。他在提案中稱,允許具備條件的基金從業人員參與新基金公司的發起和設立,同時對已經成立的老基金公司,可通過股權激勵鼓勵員工持股。
事實上,關于公募基金股權激勵的提議始自2006年,但在2008年被財政部下文叫停。
“(股權激勵這件事)難度很大,阻力很大,批評也很多,但現在公募基金公司制度優勢沒有了,資金優勢不能利用,資訊上因為獲得的同樣是公開的信息也不占優勢,剩下唯一的就是人才優勢,如果這件事不做,行業發展肯定會受影響。”目前長盛的股東很支持這件事,陳禮華希望長盛能在此方面有一個突破,但“就看國家政策環境允不允許,今后怎么實施還不好說。”
內涵增長
“一個好的基金公司應該是首尾一貫,從研究、投資到管理,熟悉了產品才能知道風險點在哪里。”
做業務出身的陳禮華,曾參與早期證券投資基金研究和基金法規制定,歷任華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部研發處經理,南方基金總經理助理兼投資總監、投資交易總監,長盛基金副總經理等職。
有業內人士評論,在經歷了發展初期的陣痛之后,長盛之所以會選擇以產品創新作為突破口和陳禮華本人的經驗和經歷是分不開的,這很可能是長盛下一步產品創新動力的源泉,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創新也可能受制于個人能力的閾限。
“一個好的基金公司應該是首尾一貫,從研究、投資到管理,熟悉了產品才能知道風險點在哪里”,陳禮華承認業務出身帶給他的優勢,但他不認為存在過多的干預,“我不會超越組織系統,行政體系和公司制度去直接干預業務,一個公司領導的能力應該體現在公司的制度建設上,而不是一竿子插到底。過分依靠個人因素的企業是很危險的。”
“過去基金業一直在走外延式、規模擴張的路子,而今年以后,內涵式增長將成為決定基金公司成敗的關鍵。”陳禮華說長盛基金一直在為此做著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