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家代工廠幾乎在一夜之間消失了,而天鵬盛卻在中國對外出口衰退兩成多之時,逆勢增長了近三成。這家公司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又有何魔力去吸引臺灣投資者?
天鵬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鵬盛)董事長王仁茂終于可以對那些嫌他“擴張不夠快”的投資者們有個交代了。
2009年11月17日,全球第三大MP3、MP4制造商天鵬盛成功掛牌臺灣興柜(成立于2002年,被定位為上市柜前的預備市場,主要為已公開發行的未上市柜股票提供交易場所),成為陸資背景企業在臺灣上市的“第一股”,王仁茂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投資者最擔心的是我的步調不夠快,但現在我們已經制訂好了下一個五年規劃,力爭在5年內,集團擁有第二家上市公司,實現5億美元的營業額,擁有八個獨立的事業部(相當于子公司)。”
5年前,就在王仁茂提出他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不少人還笑話他是神經病。當時的天鵬盛,營業額才1800萬美元,而王仁茂計劃在5年之內,將天鵬盛的營業額提高到1億美元,同時進入全球手持式多媒體影音播放器設計制造商前三強,并在2009年完成天鵬盛的IPO。這三個目標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天鵬盛全都“超額”完成了。
彼時,天鵬盛還面臨著行業發展的外部壓力。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PMP(可攜式媒體播放器)OEM行業就開始面臨大洗牌。原本就處于價格戰之中的代工廠,遭遇了原材料和上游芯片價格的上漲,眾多“作坊式”的工廠要么宣告破產,要么轉行。就在這些代工廠陷入“無路可走”的絕境之時,金融危機又給這些工廠帶來致命一擊,上千家代工廠幾乎在一夜之間消失了,而天鵬盛卻在中國對外出口衰退兩成多之時,逆勢增長了近三成。這家公司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又有何魔力去吸引臺灣投資者?
轉折點
“引進股東,大家很自然就會擔心股權稀釋問題,但我是白手起家的,不介意和大家分享我們共同的公司。”王仁茂在朋友圈里出了名的“舍得”。
早期的天鵬盛,主要是為東南亞客戶貼牌生產CD-Player,隨著CD-Player市場的不斷衰落,天鵬盛調整了業務,從2003年起開始進軍體積更小、便攜性更強的MP3、MP4等產品領域,而此時這個行業的競爭者約有2000家。
為了擴大企業規模、搶占市場,2003-2004年間,天鵬盛大規模增資,陸續引進臺灣七家上市公司老板成為天鵬盛的戰略投資者。“這些上市公司的老總不僅在業務上能給我們更多的合作機會,而且在企業經營上給了我們很多的咨詢。臺灣電子產品發展比較早,可以說這些伙伴的幫助是天鵬盛最大的資產。同時,股東的成分、人脈和背景,也是天鵬盛的優勢。”
“引進股東,大家很自然就會擔心股權稀釋問題,但我是白手起家的,不介意和大家分享我們共同的公司。”除此以外,王仁茂還把自己在天鵬盛所持的股份不斷地分給創業伙伴和公司員工。
“舍得”與創新投入成了王仁茂戰勝金融危機、實現產業轉型的殺手锏。隨著越來越多代工企業陷入舉步維艱的生存局面,產業升級的問題日益擺到了天鵬盛的面前。“我們要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而不是單純地加工制造。”
飛利浦的出現應該算是天鵬盛發展的轉折點。飛利浦進入MP3市場比較晚,但憑著強大的消費電子技術,飛利浦在2007年就晉升為僅次于ipod的全球第二大MP3品牌,但這并不表明飛利浦在中國市場也能一路高歌猛進。在中國,很少有人將飛利浦和MP3聯系在一起,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飛利浦找到了天鵬盛。飛利浦看中了天鵬盛的研發與制造能力以及對中國市場的深入了解,而天鵬盛則看中了飛利浦的國際品牌影響力。2007年7月,天鵬盛與飛利浦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這個協議也讓天鵬盛順利實現了進入全球前三強的目標。
國金證券電子行業分析師陳兵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的消費電子企業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規模還很難,而且單純做MP3等沒有太多技術壁壘,加上還受制于價格仗、解決方案的便宜化,導致這些企業很難做出特色。如果天鵬盛靠自創品牌發展,發展的空間會比較小,但是單純從賣和做的角度來看,天鵬盛靠代工以后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借創投上市
“第一只”總在定價上有更多的空間,加上天鵬盛還是一只“中國大陸收成股”,背靠的是大陸的內需市場。
引進股東的方式雖然讓天鵬盛的發展較為迅猛,但用王仁茂的話說,這樣的方式還是相對保守,通常要“進兩步退一步”。于是從2008年初開始,天鵬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增資”。
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后,剩下來的數碼影音制造商屈指可數。如何去承接那些小企業讓出來的市場份額?這些資金到哪里去籌集?無疑,上市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最容易得到買家認可的途徑。
2007年,天鵬盛就開始與中國最大的本土創投機構深圳創新投資集團、中以基金(CIVC)及緯創資通集團接觸。2008年2月,天鵬盛在PMP代工行業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募得了1000萬美元的資金。市場人士評論認為,風投看中的應該正是PMP行業洗牌后所產生的盈利機會以及天鵬盛的成長性。
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深創投天鵬盛項目投資總監葉建宏對外界的評論表示認可,“當時看好天鵬盛,是因為它的發展潛力,未來仍有很大空間,天鵬盛的經營團隊非常有執行力,而且王仁茂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很明確;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也比較強勁,還有一個最讓我們側目的因素是天鵬盛可能是深創投成立以來做的250多個項目里,財務做得最規范、最透明的一個。”
除此以外,這些投過數百個項目的創投公司,還能在很多方面彌補所投企業發展中的短板。“我們做數碼相框需要一種‘屏’,很重要,緯創投過‘屏’產業里的公司,有組件和原料,引進它的投資,就可以把我們在‘屏’方面的弱點補上了。”
不過,王仁茂引進風投并不僅僅是因為錢,“作為大陸最大的創投公司,深創投進來以后,對天鵬盛的品牌提升有很大的作用,這也讓臺灣的投資人看到了天鵬盛的過人之處。”
在確定了上市目標之后,天鵬盛考慮了包括國內、韓國、新加坡等在內的資本市場,但是考慮再三,天鵬盛最終還是選擇了臺灣資本市場。一方面,臺灣的電子產業非常發達,其從投資人、券商到分析師,對這類電子類制造企業都非常了解;另一方面,對深創投來講,無疑為其以后的項目陸續退出提供了又一個平臺。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天鵬盛搶著成為臺灣上市“第一股”,更多的可能是價格上的考慮。一般而言,“第一只”總在定價上有更多的空間,加上天鵬盛還是一只“中國大陸收成股”,背靠的是大陸的內需市場。而王仁茂也向《英才》記者坦言:“之所以選在臺灣興柜掛牌,是因為那邊的市盈率比較高,定價上確實能有更多空間,天鵬盛在興柜上市的市盈率在15—20倍之間。”
同時,葉建宏還介紹說,“天鵬盛目前正在準備從臺灣興柜轉板,從類似大陸A股的創業板轉到中小板。”無疑,這將給天鵬盛的未來擴張提供一個更好的融資平臺。
臺灣股票市場簡介
臺灣的股票市場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公司制的臺灣證券交易所,采取典型的競價制度,不允許場外交易,上市公司的實收資本額為新臺幣6億元以上;第二層次是財團法人制的證券柜臺買賣中心,以競價制度為主做市商制度為輔,上柜公司的實收資本額為新臺幣1億元以上。柜臺買賣中心于2000年4月推出了第二類股票,這是為中小企業、新興及重要產業盡早進入資本市場而專設的板塊,即TIGER(臺灣創新成長企業類股);第三層次是興柜市場,興柜市場可視為柜臺買賣中心主管的一個特殊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