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豹象”雖然是業內人士的一個比喻,但是數據也已經清晰地勾勒出新的競爭態勢。
2010年春,用友王文京和金蝶徐少春兩位掌門人不約而同的高調出鏡,或誓言在三年內加速成為世界級管理軟件、或立志四年內搭建亞太最大全程電子商務平臺。
中國管理軟件競爭格局,在金融危機之后,大勢已變。
S A P在中國市場遭遇“畫皮門”、高管頻繁換將、市場份額下降等一系列挫折,就如同體型笨重的象不能適應本土競爭一樣,遭遇狼豹的撕咬攻擊。
相反,金蝶如“豹變”一般,提出“彎道超越、差異化發展”,試圖憑借中間件和電子商務獨有優勢,來一舉翻牌;用友則更如“虎踞”般兇猛,提出“戰略控局、壓強發展”,憑借資本、多元化優勢,試圖以“八艦齊發”持續稱霸。
“虎豹象”雖然是業內人士的一個比喻,但是數據也已經清晰地勾勒出新的競爭態勢。
據計世資訊發布的《2009年中國管理軟件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國產管理軟件不僅在市場份額上以77.5%,遠超國外廠商的22.5%,而且,在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也取得全部或部分領先優勢,特別是在SAP和甲骨文常年占據優勢的高端市場,隨著近幾年用友NC、金蝶EAS等產品贏得更多大型企業的認可,2008年國內品牌在高端市場的收入已達9.83億元,占高端市場份額的49.2%,已經形成與國外品牌分庭抗衡的競爭局面。
一個強烈的信號已傳遞出來:深耕細作20余年的本土管理軟件意圖贏在后危機時代。
對比全球管理軟件發展歷程,對于當下機會的判斷是否準確?在未來三年乃至十年,能否有一家中國管理軟件顛覆舊有商業模式,開創亞太乃至全球的新潮流?成為以用友、金蝶為代表的中國管理軟件業需要解答的問題。
并購 重走巨頭路
過去兩年,用友一舉收購了十余家公司,合計斥資6.5億。
金融危機,對于本土管理軟件巨頭而言,是一個抄底收購的好時機。過去兩年,用友一舉收購了十余家公司,合計斥資6.5億。
“未來三年還要做更多的并購,這是機會,不這么做就是挑戰”,面對《英才》記者,外表溫吞的王文京,內心實際非常兇猛。“如果說我內心有糾結,也就在于中國企業信息化的市場需求大于我們所能承載的運營體系”,王文京直言。
事實上,為了贏得長期合作,管理軟件廠商必須提供越來越全面的解決方案來“套牢”客戶,對于一個自身并無優勢的領域,并購是最快的辦法。
用友高級副總裁鄭雨林在用友的十年間,主要精力都用于收購。“收購兼并就三件事,第一看方向,第二看項目,第三做整合”,他同時指出兩大思路,“技術嫁接渠道”。
2008年,用友斥3.8億元收購方正春元,成為中國財政軟件第一,使營收規模接近4個億;2010年,斥3000萬元收購尚南科技,則主要是看中其商業智能(B I)軟件技術。近兩年,用友更是加快了向各產業縱深布局的速度,先后完成4500萬元收購特博深C R M業務、900萬元收購宏圖天安稅務軟件業務、1450萬元收購上海天諾房地產軟件業務、698萬元的價格收購重慶邁特科技和4300萬元收購北京時空超越等多宗收購案。未來,鄭雨林稱,除了瞄準制造業,還將在房地產和汽車等領域展開更多收購。
事實上,意識到管理軟件進入并購新階段的還有徐少春。2009年以來,金蝶也并購了深圳商祺、嘉碼、南京同盟、廣州齊勝四家企業。其中,斥資2000萬元收購的深圳市嘉碼信息系統有限公司,也正是瞄準國內房地產行業專業軟件市場。
對照國際軟件巨頭的成長,如IBM、甲骨文,無一不是并購高手。于是,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勢必在金融危機之后發揮的更加明顯。
“管理軟件市場會向更優勢廠商集中”,王文京如此預測。
當下,中國管理軟件市場份額的狀況為:中國企業用友為14.1%,金蝶為7.3%;外國跨國公司SAP為6.7%,甲骨文為4.2%。
中國工程院院士、軟件業資深專家倪光南告訴《英才》記者:雖然,目前競爭還沒有形成少數寡頭壟斷,但是,隨著用友和金蝶等中國企業的成長壯大,他們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可以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了,那么,大企業采用跨國公司軟件的理由就會越來越少了。而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企業應用會更關注軟件的性價比,這就為用友和金蝶進入大企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支持,包括政府采購法,支持自主創新等等;此外,強調信息安全,也可以促使大企業采用自主可控的國產軟件。這也就意味著,跨國公司在中國管理軟件市場的份額還會繼續下降。
與此同時,除用友、金蝶以外的國產管理軟件廠商這些年逐步走向邊緣化,也勢必加強未來本土壟斷的趨勢。
但是,對于本土管理軟件巨頭而言,收購也如雙刃劍,一方面使得報表合并的營收增長很快,一方面參股多數公司可能造成多品牌管理風險,特別是,整合多業務線是一個系統工程,難度很高。
在2010年初,用友發布的集團“新三年戰略規劃”中,包括用友政務、用友醫療、用友煙草、用友審計、用友華表、用友暢捷通小型軟件公司、偉庫網。
轉變 外資在衰弱
在金融危機下,國外廠商的價格不跌反升,讓中國客戶更加反感。
回顧歷史,本土管理軟件廠商和國際巨頭的較量經歷了三個階段。2002年以前,無論高中低端市場,均以國際廠商為主導;2002—2008年,本土廠商在某些行業開始具備相對競爭優勢,比如在房地產業、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但是,在高端市場,尤其是上市企業和央企市場,本土管理軟件和SAP、甲骨文相比,劣勢非常明顯;在2008和2009年,中國管理軟件才開始呈現全面超越的態勢。
“過去大企業一聽國際品牌,就將上馬國外管理軟件等同于學習了先進的管理模式,金融危機一來,這種理念受到考驗,特別是在銀行業”,鄭雨林對《英才》記者稱。事實上,龐大而復雜的國際管理軟件,在管理經營發展模式上的固化與不靈活,對多數發展快、變化快的中國企業而言,響應速度較為緩慢,甚至,可能束縛到一些中國企業管理模式和流程改造上的創新。
相反,在金融危機下,國外廠商的價格不跌反升,讓中國客戶更加反感。于是,不少高端客戶開始轉投適應中國國情、懂得中國式管理模式、成本相對低廉的本土管理軟件。
不過,看似在危機中撿個大便宜的本土管理軟件廠商,實際上,在產品研發上,也打了一個時間差。對于管理軟件而言,研發都是基于一個平臺,基于平臺的各種模塊可以換新,但通常核心平臺要沿用10—20年,目前SAP的核心平臺是30多年前所設計,于是,國產管理軟件針對高端的產品從誕生起就具備了后發優勢。
但是,縱觀全球管理軟件歷史,每一個世界級管理軟件巨鱷誕生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龐大的市場容量,而且,這些客戶還要能代表世界先進管理思想和模式。歐洲發達的制造業,造就了S A P在全球制造業的成功;北美發達的金融和電信業,造就了甲骨文在全球流通服務業的優勢。
而在中國,已經出現了華為、比亞迪等管理模式創新的案例,尤其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大背景下,為中國管理軟件企業突破提供廣闊的市場。
也正是在此種大勢之下,金蝶徐少春提出了“提煉中國管理智慧、打造世界級管理智庫”的宏大戰略。用友王文
京也直言“做世界級管理軟件”的夢想:“經濟危機結束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軟件及服務市場將放量增長,軟件產業將進入商業模式創新以及新技術商業應用的新時期。這意味著,中國成長世界級管理軟件廠商的機會加大。”
那么,在后危機時代,本土管理軟件誰能真正博得頭籌呢?
互聯網 必爭之地
在目前創業板高市盈率背景下,如果金蝶的友商網在創業板上市,市值將在140億左右,這個金額甚至接近目前用友的a股市值。
近年來,“互聯網化”成為一個熱門詞。對于中國管理軟件企業來說,“全程電子商務”是王文京和徐少春共同看好的“軟件互聯網化”大方向。
用友的策略是將移動電子商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融合,成立偉庫網;金蝶的策略則是將SaaS、軟件KIS和SNS打通為一體,即為如今的友商網。
王文京的期望是,未來“全程電子商務”能和傳統管理軟件平分秋色,而徐少春則許下4年將友商網打造成亞洲第一大電子商務平臺的豪言。
“在全球范圍內,過去十幾年企業軟件公司在爭奪互聯網個人服務方面暫時落后了,包括微軟這樣的巨無霸,但他們的技術實力、品牌聲譽和企業客戶信賴度是無可比擬的。從中國市場來看,下一個10年,基于企業真實經營管理活動的互聯網服務很可能將進入大發展的高峰期”。徐少春對《英才》記者稱。
作為本土管理軟件廠商,金蝶和用友都經歷了從財務管理軟件起家、向E R P、供應鏈管理等多業務、多行業不斷擴張的過程。
雖然同于2001年上市,但是,一個在港股、一個在A股,導致金蝶從誕生以來即比用友在資本金上小了9倍左右。如今,用友以多年雄踞中國管理軟件排名第一的姿態,正待上攻SAP,下踹金蝶,以運籌全線擴張;金蝶在多年辛苦追趕用友后,雖然在中小企業市場,已形成了絕對優勢,但是,10億元的年銷售收入,比起用友的23億元,還相差甚遠。
種種跡象表面,在后危機時代,金蝶除了在中間件市場展開差異化競爭,更是試圖抓住“全程電子商務”的機遇。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金蝶以田忌賽馬的策略,將金蝶友商打造成“上等馬”,來和用友偉庫競爭,恐怕是實現“彎道超車”和翻盤的唯一機會。
2009年12月,易觀國際的報告顯示,金蝶友商網已占據中國管理型SaaS市場28.2%的份額,高居第一。友商網總經理馮頡對《英才》記者表示:“友商網的目標之一是上市。2010年初友商網剛剛做了新四年的規劃,在未來三年有發展上市的計劃。”
知情人士透露,2009年金蝶KIS的利潤已接近1個億,這就意味著通過整合,友商網已經是高盈利公司,一只腳已輕松踩在創業板的門檻上。有投資界人士分析:如果整合后的友商網幾年內上市,按利潤屆時增長一倍即2億計算,以其品牌和市場占有率、軟件業一貫穩健的收入增長率及互聯網增值服務的巨大想象空間,在目前創業板高市盈率背景下(截至3月底創業板平均發行市盈率為72.94倍),市值將在140億左右,這個金額甚至接近目前用友的A股市值。
但是,傳統軟件向互聯網轉型的難度,不容小覷。互聯網資深人士、前雅虎中國總經理謝文告訴《英才》記者,不少傳統軟件大佬曾向其咨詢如何轉型,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事實上,王文京也坦言,用友的全程電子商務戰略也是在孵化、探索期。據統計,在管理軟件轉向互聯網的過程中,用友、金蝶、八百客、金算盤和阿里巴巴等探路者,經過三年嘗試,已經累計投資超過10億元,而阿里軟件更是不幸成為探路“先烈”,于2010年4月30日起,關閉所有阿里軟件互聯平臺并終止提供相關服務。
顯然,誰能在這塊兵家必爭之地開疆辟土,誰才能真正贏在后危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