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克忠察覺到了一些變化,過去屢試不爽的投資手法,比如雙F型投資、行業型投資也在慢慢變得不像以前那么靈光。
最近,優勢資本總裁吳克忠有點隱隱的不安。自從2002年將Pre-IPOPE投資法從華爾街帶入國內,有一陣,吳克忠用這一招打遍天下,這讓優勢資本在當時“什么都看,什么都投的”眾多國內PE中享受著“手法紅利”。
而現在,吳克忠察覺到了一些變化,這不僅僅是指Pre-IPO法已經被國內PE全面復制,而且其它一些過去屢試不爽的投資手法,比如雙F型投資、行業型投資也在慢慢變得不像以前那么靈光。
伴隨著這些變化的是投資界不斷升溫的熱度。最近幾年來,在超額收益面前,各色人物、各路資金紛紛殺入投資界,在比拼優勢的同時,理念和手法也在不斷升級。比如虞峰,賣掉聚眾專做投資,拉上馬云等一眾財經名流成立云峰基金,扛著“把投資作為產業”的大旗,欲整合各界名流的行業經驗和資源來進行投資……競者如云,優秀項目的稀缺都讓投資與前些年相比陡然困難起來。
夾裹在投資的“紅海”中,作為老牌的投資機構之一,優勢資本正在探尋新的突圍路徑。
最先找到的路
“我們不在乎地方政府貢獻我們多少基金,我們更在乎的是政府貢獻多少項目,提供多少線索。”
2009年,優勢資本“搶”到了一個風能項目——美國天風技術有限公司。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的風能項目,區別在于新技術的啟用。一般所說的風能皆指地面的風能,但問題是強度還不夠大,而最高強度的風能是在高空3000米—4000米的對流層,如果將這一層的能量最大化地利用,很多能源問題都會得到突破。美國天風公司便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開發,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并已經在美國做了中試。
對眾多VC而言,這個項目絕對是一個誘惑。而在僧多粥少的現實下,優勢資本何以搶到此單?“是通過從美國回來的留學生那里接觸到的這個項目。”吳克忠坦言。
事實上,如何發現項目,已經成了當下優勢資本團隊碰頭時必議的內容之一,這是一個大的變化。以前因為介入投資較早,優勢資本的很多項目都是“靠運氣”,而現在投資熱潮井噴之后,這一隨機性的發現方式越來越被動。
“未來投資的競爭不是錢多錢少的競爭,而是項目是不是渠道化、系統化的競爭。”吳克忠說,前幾年他們一直在鍛煉發現價值的能力,但這幾年越來越重視一種能發現項目的能力,想通過一些系統化的渠道和研究,讓好的項目來到優勢資本。建立留學生渠道就是他們共商的策略之一。a
和政府聯姻是優勢資本最先找到的路子,依靠這一路經,一些項目被成功挖掘。“我們不在乎地方政府貢獻我們多少基金,我們更在乎的是政府貢獻多少項目,提供多少線索,一般政府對項目有自己的判斷。”
吳克忠認為最重要的是和政府的利益結合起來,“政府把項目擺出來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對于一些好的項目,政府也會投入把企業做大,來帶動上下游的企業發展,這能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而政府投資退出還可以再投資其他企業,滾動起來對政府也有很大的好處。”
最近,優勢資本和工商銀行合作成立了一個人民幣基金。據吳克忠說,這是工商銀行首次與國內投資機構聯手合作。當然這是在一個互利的前提下,銀行看重的是投資機構對自己客戶全方位的提升,優勢資本看重的是銀行的渠道。
“其實銀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渠道,因為每個企業都在那里開戶甚至貸款,銀行接觸企業是最深入的,有些企業的數據從銀行這個渠道了解是非常好的。”吳克忠說,這個人民幣基金就是工商銀行利用它的網絡來推薦項目。
最看好傳統產業
“我一直不認為在中國增長10%的企業是好企業,這頂多是60分剛及格的企業,真正好的企業應該是增長在30%以上,最好的是50%以上。”
泉州一直是優勢資本的重要“陣地”,優勢資本也是第一家去當地做投資的機構。最近,吳克忠發現了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以前團隊去泉州出差,住酒店的人大部分都是全國的供應商和銷售商,而這兩年換了一批人,5星級酒店里住的基本都是投行、證券公司和律師會計事務所等一些中介。
在吳克忠的投資“手冊”里,中國民營企業被分為三類,即東莞模式、溫州模式和泉州模式。溫州模式的企業主要以低成本、低價格來迅速占領市場,這類企業在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以后,很難進一步擴大市場;東莞模式為代表的中國OEM出口加工企業,由于沒有定價權而表現脆弱,而泉州模式的企業已經開創了自己的品牌并建立了網絡。
“泉州是一個產生很多品牌的地方,我前兩年預言,泉州未來3—5年肯定會產生20—30家上市公司,但現在已經有21家上市公司了,比我想象還要快。”吳克忠說。
優勢資本最看好傳統產業,吳克忠并不想掩飾這一點。“中國投資的機會不像國外,國外的機會在INTERNET高科技,為什么?因為傳統領域已經沒有這種機會了,每個行業都被2—3個巨頭左右了70%—80%甚至90%的份額,競爭已經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所以其他的資金投進去基本上不會產生超額的回報。”
一個和國外鮮明的對比是,在國內大部分行業中,最大一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只有1%左右,甚至不超過1%。看起來有很多公司在同臺競技,但從某個角度上看,實際上是非充分競爭。提起投資傳統行業,吳克忠最驕傲的案例是匹克和雷士照明。這兩家企業在2009年第四屆“清科—中國最具投資價值企業50強”評選中,名列第一、二名。優勢資本是這兩家企業的首輪投資機構。
其實,當初優勢資本進入雷士是它重組時最困難的時期,其他股東要退出,然而要回購股票,剩下的股東心有余而力不足。
“當時我們的一個判斷是,一個企業的好壞,第一看它所在的市場容量是不是很大,第二是企業在行業的地位怎么樣,第三是看企業的增長推動力在什么地方,有沒有更多的渠道,如果純粹是做制造的企業我們不會投。”
吳克忠說,雷士不單單是純粹的制造業,它有自己的渠道和品牌,“我們看中的就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和定價權,因為它擺脫了完全靠成本來定價的套路。”
“我一直不認為在中國增長10%的企業是好企業,這頂多是跟中國GDP同步的企業,是60分剛及格的企業,真正好的企業應該是增長在30%以上,最好是50%以上。”不過吳克忠也承認,越是優秀的企業投資時標價越高,但優勢資本有自己的衡量標準,“PE不應該看二級市場投資,應該比二級市場領先,10—20倍的投資實際上意味著這個企業要持續盈利十幾年,中國企業這個階段就很難說了,我們認為6—8倍的市盈率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