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我們形成正確有效的思維方式的重要理論和具體工作的指導原則,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一觀點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青年學生的社會適應的教育和引導,也要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角思考,在實踐視域中分析矛盾探尋對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青年學生;社會適應
中圖分類號:G6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3-0139-03
社會適應過程是個體或群體逐步接受現存社會的生活方式、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過程。它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由于他們社會經歷簡單、社會閱歷淺薄,對社會適應認知不足,另一方面社會對這一群體又寄予厚望,對其社會適應有著較高的要求。這一矛盾導致青年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被動而又盲從,由此滋生諸多問題。正確對待和解決這一矛盾,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避虛就實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從思想認識到行為表現上重視社會適應問題,通過不斷調整,達成與社會環境協調、和諧的狀態。
一、正確認識實踐,奠定社會適應的良好基礎
馬克思主義對人性的闡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人性置于“社會關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二是把人性歸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或實踐,“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兩個方面契合在實踐上。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類首要的基本的活動,其內涵是指人所從事的改變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變著人自身的活動。從馬克思主義視角思考青年學生的社會適應問題,對實踐要有正確而深刻的認識。
社會關系在交往實踐中形成和展開。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種共在,即人是社會性存在物。在人的世界中,人與人的關系制約著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制約著人的一切活動。現實中人的實踐活動確立起一系列豐富多樣的關系。又在這一系列關系中展開,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相伴隨。“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每個人都必然置身于社會關系中,由于人的個性不同,人與人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這是不爭的事實。改變自己也是改變環境,目的都在于達到適應環境、適應社會,對當下青年學生而言主要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際關系不是上天賦予的,也不是由他人所創設的,而是自己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交往實踐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實際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會有這種體會:“做事容易做人難”,難就難在與人相處上。如果一個人處于和諧的人際關系中,不僅有利于與他人合作共事,也會減少人為的干撓因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對1000(3名大學畢業生進行分析,發現“智慧”、“專門技術”、“經驗”只占適應社會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決定于良好的人際關系。可見,積極有效地與人交流相處,合理訴求渠道暢達,往往容易為他人認同、被社會所接納,不僅生活工作心情舒暢,而且能為自己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形成良好社會關系與社會適應的良性循環。順利適應社會,就得積極投身實踐并在實踐中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角度講,交往實踐的發展水平成為人的發展的重要尺度,它推動著個體由人的依賴、物的依賴發展為自主交往形式,不斷生成全面發展的人,最終到自由的彼岸。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青年學生要正確認識實踐,明確人際關系在社會適應中的地位。合理建立人際交往關系,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尋求理論支撐。
根植于人際關系中的實踐是多維的。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有支持力量。不同人際問的交往穿梭流動。“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種力量是動態變化的。現代社會,青年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處于不斷變化的社會之中,今后學習場域、工作單位、生活地域變化大,一個人固守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一種職業的機率已大大減少。在動態發展的社會適應中,會有各色各樣的人,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有多種多樣的難題,根植于人際關系中的實踐的多維性盡顯其中。面對矛盾與困惑、解決難題與沖突的過程中與社會保持協調狀態,是“融入”與“創新”的過程。因而青年學生不能在實踐中以遠離現實超脫生活的姿態對社會適應片面定格,或是有了社會適應經驗的點滴積累儲備就自滿自足,如果這樣就難以立足,難以發展,更難以獲得人生的成功。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環境在改變,如果個人在實踐中缺少應變,不能與時俱進,就會落后于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延長社會適應期。如今的青年學生人際關系拘泥于“校園模式”,將人際交往過分理想化、平等化和非功利化,雖然有益于社會新型人際關系的構建,但這種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人際關系處理思想,終將會限制對社會的認知速度和認知深度,無疑不利于社會適應。根植于人際關系的實踐的多維性,需要青年學生主動應變,破解社會適應中的難題,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既不單純地被動接受他人,更不壓抑自己去迎合別人。而是培養海納百川的胸襟,包容各種不同的人,逐步學會在實踐中進行人際交往。這是社會適應的基本前提。
二、合理調控實踐。尋求社會適應的基本路徑
人在改變外部世界的同時,外部世界也在改變人本身,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在實踐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把自己的價值選擇、目標設定、藍圖繪制等對象化到客體上。使客體依從人的意志而改變,這是主體客體化的過程。而在與對象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體的局限性甚至是狹隘性逐步被克服,思維和能力逐漸得到提高,思想和行為烙上環境印記,這是客體主體化的過程。人的實踐活動使得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社會適應正是這一過程的集中體現。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探尋青年學生的社會適應路徑。既進行社會適應方面的理論教育,又進行行為規范方面的實踐指導,合理調控實踐,尋求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最佳路徑。
首先,引導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強化社會適應意識。當今青年學生過分看重知識積累而輕視社會實踐,缺少正確的實踐觀。這種錯誤思想如不能得到徹底糾正,勢必影響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當代青年學生在學校中成長,社會經歷幾乎一片空白,更應該強化實踐,學校、社會、家庭通力合作,為他們的實踐搭建堅實的平臺,鼓勵和推動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深入社會,了解實情,檢驗思維,驗證觀點,逐步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為獲得社會承認奠定堅實的基礎。“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尤其是在當前改革實踐中。“社會各階層間的矛盾,凸顯出來,并涉及社會的各個領域”。青年學生面對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如何緩解壓力,都要從實踐出發又始終圍繞實踐展開。教育要把區域、地方發展的思路融入內容中,引導青年學生圍繞社會和職業的要求設計實踐規劃,合理安排實踐活動。結合地區發展政策,開展調研,加深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了解。在實踐中接受社會教育,改變行為方式、校正錯誤認識、磨礪精神意志,逐步練就堅強的品格、頑強的毅力,正確面對和勇于克服學習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青年學生在校期間,對社會實踐要有高度認識和思想準備,充分利用社會考察、社區服務、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社會經驗。強化社會適應意識。
其次,指導青年學生參與行為訓練,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社會不等待個人成長,只有自己快速心智成長才能跟上社會的步伐。現在的青年學生從小在贊美和寵愛中長大,無論感情、心理都表現得很脆弱,同時他們依賴心強,意志力差,盡管頭腦中有一定的競爭意識,但對競爭引發的問題認識不夠。在困難和逆境中缺乏必要的磨煉。一旦遇上不順心的事,就會無所適從,甚至因此消極頹廢。引導學生參與各種行為訓練,進行社會適應教育顯得尤為必要。學校教育除了傳授給學生各門學科知識之外,還要注重學生社會適應行為的訓練和培養,磨礪意志,使學生走出校門就能夠順利地融入社會。德國慕尼黑大學為學生開設一門講授社會行為舉止及文明禮儀方面知識和行為的課程,受到廣大學生歡迎,這一點應該為我們所借鑒。有的學校開展的“5·25”(我愛我)活動,倡導青年學生由愛己推及愛人,用最快樂的方式對待他人。既是為社會適應做好準備。也是為社會適應營造良好氛圍。這樣的活動能夠給人以感召、啟迪。青年學生應以實踐為依托進行行為訓練。諸如人際交往訓練、求職技巧訓練、心理調適訓練等,練就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不屬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主要包括工作適應能力,人際關系適應能力,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等等,尤其是應變能力和應對挫折能力。規避社會適應中的風險。
三、深刻理解實踐。明確社會適應的根本要求
社會適應的過程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是主體選擇過程。這種選擇不等于“順應”、被動地服從環境,不是逆來順受、隨波逐流,也不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而是要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人的生存活動既有能動的一面又有受動的特性。生存過程總是對現實的超然,總是向著可能性的不懈追求,面向未來生成。但人的生成又受著周圍環境和客觀規律的制約,受著主體自身能力的限制,處于社會要求與個體需求的對立統一中。深刻理解這種背景下的實踐,明確社會適應或是積極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或是能動順應環境以適應社會,需要接受多方約束、自覺自我規范,強化他律,注重自律,逐步實現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這是實現社會適應的根本要求。
其一是強化他律。“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這無論對外部自然的規律,或對支配人本身的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規律來說,都是一樣的”。社會實踐是必然和自由統一的根基,對外部世界的規律只有在實踐根基上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和運用。現代社會給予了人們充分的自由和權利,但是充分地享有權利和自由,與廣泛地履行責任和義務密不可分。能夠承擔責任履行義務的人,才是真正意義的社會人。人的社會適應必須要有外在制約力量的約束,借助于一定的外部機制來監督、制約和督促,使其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這既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法制社會的要求。
強化他律就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遵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單位的規章制度等等。青年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了解并學習內化這些內容,外化為行為表現,這也是尊重規律的題中應有之義。青年學生是集現代文明于一身的群體,應該做遵紀守法的楷模,思想和行為必須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與社會發展要求保持協調,與法律法規規定保持吻合。他律的方式是強制性的,必須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限制在許可的范圍內,一旦違反,必然受到懲罰和制裁,結果就是最為嚴重的社會不適應。如果在思想上不能引起高度重視,行為上不能做到引以為戒,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進入自毀的死胡同。只有嚴格地接受他律,才能使自己的行為受到法律、紀律的約束,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得到社會的贊許和保護,更好地適應社會。
其二是注重自律。社會適應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動態的漸進過程,最終起作用的方式是自律,包含了人們應有的自我監督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實踐中養成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習慣,是社會適應的關鍵所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協調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需要自我約束自覺地將自己的行為加以規范。首先控制你自己,然后你才能“控制”其它。一旦失去自律自制,別人就會輕易將他擊敗。“具有較高心理適應性的人應該對環境變化持有積極靈活的態度,能夠主動調整自身的身心。在現實生活環境中保持一種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狀態。”社會是紛繁復雜的,有著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真善美、假丑惡混雜在一起,青年學生畢業踏入社會,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難以想象的各種變化,以積極的態度、健康的心態泰然處之,不會忙亂而無所適從。有的人在剛踏入社會時,發出各種各樣的感慨:工作為何這么難做?人與人之間為何如此難相處?事情變化為什么這么快?從強化自律的要求來講,要認真思考。自我反省。自我總結,主動找出自己的原因,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逐步建立個人與環境的和諧平衡。一個人經常反思、及時總結。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才能坦然面對環境,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自愛,方能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否則。迷失自我,認識不清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分辨不清自己的角色,或是自我評價過高,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或是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盲目自卑,最終都會使思想和行為游離于自我控制之外,背離社會要求。當然,強化自律不是對任何人、任何事被動地、無原則地接受。冰碳不同器,不能為了適應而放棄原則、喪失自我,否則就是最大的不適應。
人是從勞動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社會實踐的存在物。在實踐中總有人們尚未認識和加以利用的東西,將牽引著人們走向實踐的深處。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引領青年學生融合到社會實踐中,影響環境改變自我,使思想、心理、行為符合社會規范,與社會的需要達到和諧與統一,凸顯人性、張揚個性,并使實踐的未來意識盡顯其中,在社會適應的路途中通達無阻。
(責任編輯 陳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