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和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支柱都不是實體經濟,而是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房地產之所以成為中國經濟的命脈,其中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實體經濟已經無利可圖。在房地產崛起的背后,是市場的力量,是資本的邏輯。在這個邏輯的支配下,筆者認為:2010年我國政府的宏觀政策將面臨兩難選擇,只要不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將竭力維持房地產的繁榮;2010年年中以后,宏觀政策面臨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增加:雖然中國經濟存在第二次探底的可能,但2010年下半年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在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下,2010年出現農產品全面暴漲的可能性不大;在產能嚴重過剩和儲蓄率高企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國出現全面通貨膨脹或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不大。
關鍵詞:中國經濟;房地產;虛擬經濟;實體經濟;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3-0005-05
2010年,中國經濟向何處去?這是上至官員下到百姓都很關心的“國家大事”。身處全球金融危機的包圍之中,我國經濟“正在率先走出低谷”的謹慎樂觀已經成為主流媒體的基調,而民間學者對形勢總是憂心忡忡,有人預言,
“惡性通脹”即將爆發;有人預言,房地產崩盤在即;還有人預言,下一個炒作對象將是“蔬菜”和“豬肉”。在充滿期待的2010年,中國經濟會出現許多亮點。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支柱將不是實體經濟。而是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
一、中國經濟的“綱”在哪里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常人總是看外表,看塊頭。看氣色;但醫生除了身高體重等外在狀況,更為關注的是器官、血液、內分泌等內在指標。觀察經濟形勢情同此理,也有“熱鬧”和“門道”之分。觀察經濟形勢有兩個基本層面:一個是經濟總量。另一個是經濟結構。外行一般只看總量。內行卻要看結構。目前,中國經濟總量(GDP)位居世界第三,相當可觀;但經濟結構如何,卻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尤其是“過剩的產能”和“扭曲的分配”問題。就使我國經濟實力綜合的排位靠后了。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08-2009》表明,中國在全球134個參評經濟體中排名雖然上升了4位,但仍然位居第30名,與“世界第三”的經濟大國排位,形成鮮明差距。快速增長的總量與營養不足的結構交織在一起,二者處于發展過程的矛盾之中。當然。這對矛盾的主角是“結構”。不是“總量”,“總量”只是配角。
要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的走勢,當然要分析經濟總量與經濟結構的關系,但其中的“結構”,才是我們目前必須抓住的關鍵所在。怎么看結構呢?不能面面俱到,也無法明察秋毫,我們只能看結構中的主導產業——這叫綱舉目張。那么,中國經濟結構中的“綱”是什么呢?很多人總想在實體經濟中去尋找這個“綱”。很遺憾,這只是一廂情愿。自從2000年以來。這個“綱”就不再是實體經濟,而是虛擬經濟了。具體來講。目前和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支柱都不是實體經濟(外需不足,更使得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雪上加霜),而是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我們認為,這是觀察中國經濟走勢的一個基本著眼點。
為什么房地產成了中國經濟的“綱”?為什么房地產成了虛擬經濟的主打產品?且看下面的分析。說到虛擬經濟,經歷著股市實踐的國人都不會陌生。但是,把房地產歸人虛擬經濟的范疇,大多數人恐怕會一頭霧水:股票交易沒有任何實體的成分,當然屬于虛擬經濟;但是,房地產價格就算跌到地板上了,也還有一堆鋼筋水泥在那兒戳著吧,怎么就“虛擬”了呢?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房地產屬于虛擬經濟。而不屬于實體經濟?按專業理論解釋,所謂虛擬經濟,是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的“經濟”,主要集中在金融證券行業和房地產業。所謂“虛擬”。是指這種經濟以價值符號為交易對象,而不是僅僅以實物為交易對象。如果把上面的抽象概念轉化成老百姓的語言,所謂虛擬經濟,就是指“能夠炒作的經濟”——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股票。當年的郁金香、君子蘭、哈巴狗,曾經都充當過炒作對象,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這些花草走獸,曾經都加入過虛擬經濟的范疇。常識告訴我們,房地產不同于股票證券,即便泡沫爆了。畢竟還有一堆鋼筋水泥蒸發不了,怎么也算是實體經濟吧?這種常識的認識誤區在于:(1)把實體經濟完全等同于實物,事實上,第三產業中某些提供服務的行業也是實體經濟;(2)把虛擬經濟完全等同于股票和證券,從而把實體性的商品絕對排除在虛擬經濟之外了。實際上,歷史上有不少“實體性”的商品,曾經都成為過虛擬經濟炒作的對象。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交易的目的不是“使用價值”,也不僅僅是“價值”,而是“泡沫價值”,那么,任何商品都可能成為虛擬經濟的對象——哪怕你是鋼筋水泥堆砌出來的,也可以“虛擬”出一個大泡沫出來。最近大蒜成了炒作對象,就是一個眼前的例子。最近還有人甚至預測,下一輪游資可能集中“炒菜”、“炒肉”——連“蔬菜”和“肉類”這么“實在”的東西,都有可能放進虛擬經濟這口大鍋里爆炒,還有什么東西不能被“虛擬”呢?房地產之所以屬于虛擬經濟,就在于許多房產交易者并不是在買賣它的“使用價值”,而是在買賣它的“泡沫價值”。如果僅僅是為了“使用價值”,房價會如此之高嗎?房價如此之高,不是因為它的使用價值真的值這么個價,而是因為它的泡沫值這個價。這樣的房地產不是虛擬經濟,又能是什么經濟呢?
二、誰綁架了中國經濟
盡管輿論都在聲討房地產,但房地產的主宰地位一經確立,就從來沒有被輿論所撼動。道理很簡單:在經濟利益的博弈中,從來都不是用嘴巴說話,而是靠實力說話。房地產的實力在哪里?就在于它是中國經濟的命脈所在。按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的說法就是:“房地產行業非常重要,它拉動50多個行業,上游拉動鋼鐵、建材,下游拉動家用電器。甚至可以一直拉到窗簾、紡織品,所以它的拉動力很強。”所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近日也坦言:“目前房地產業占到GDP的6.6%和1/4投資,直接相關產業達60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直接命脈。一旦房地產市場出現大的波動,現階段依靠房地產發展生產的幾十個行業,如鋼筋水泥生產商等,還有那些投資房地產業的大中型企業都將受到無法估量的損失,甚至可能因為大量資金的喪失,讓失血嚴重的中國實體經濟崩潰。”
問題在于,為什么不是別的產業,而是房地產業掐住了中國經濟的“命脈”?換句話說,為什么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能夠成為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支柱呢?難道這僅僅是我國的產業政策造成的嗎?當然不是。一個商品之所以成為虛擬經濟集中炒作的對象。并進而掐住經濟的“命脈”,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自身使用價值的特點有關,也與供求狀況有關,但是,其中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實體經濟已經無利可圖了!看看當下的中國經濟:“找不到項目”、“生意做穿了”、“微利時代”,已經成了投資者的口頭禪。一個被主流經濟學刻意抹殺的現實是:在實體經濟產能嚴重過剩的情形下,近幾十年來,實體經濟的平均利潤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比如,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日本的利潤率大約下降了四分之三;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的利潤與凈投資占GDP的比率表明。由于產能過剩導致實體經濟的平均利潤率下降。資本不得不依靠虛擬經濟來提高利潤率——即所謂“用錢生錢”。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客觀必然性,馬克思有過相當經典的闡述(收入的兩極分化與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此處不贅述。要命的是,資本并不是“知足常樂”的莊子,市場經濟再生產的特征不是簡單再生產,而是擴大再生產。沒有利潤,資本的生命就會終結。怎么辦?此處不賺錢,自有賺錢處;實體經濟無利可圖,就到虛擬經濟去開疆拓土——不僅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已經如此(美、歐、日),中國也必然如此。因此,資本要生存,要發展,要有利可圖,除了依賴房地產、股票證券等虛擬經濟。毅然走上“金融化”的不歸路外,幾無可以選擇的余地。可見,在實體經濟的產能嚴重過剩的大背景下,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之所以成為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支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也就是說,這種經濟結構的問題是內生的,并不是產業政策、經濟政策所能夠改變的。
三、資本邏輯的必然結果
我們注意到,很多專家學者都把房地產的崛起歸咎于政府,這看似有理,其實未必公允。不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現代經濟學,都已經清楚地證明,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既不是“計劃”,也不是“政府”,而是“市場”,是“資本”。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這個階段中,支配經濟的基本邏輯仍然是資本。所以。在房地產崛起的背后,是市場的力量。是資本的邏輯,所謂政府的政策,即便是把它提升到“看得見的手”的高度,也不過是資本邏輯的必然結果罷了。
房地產的崛起是必然的,房地產的畸形膨脹也是必然的。在資本統治的世界,什么都可以容忍。惟獨利潤率的下降不能容忍。于是,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必須轉化為虛擬經濟的泡沫過剩;實體經濟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問題,只能依靠做大虛擬經濟的泡沫來彌補。雖然虛擬經濟并不創造利潤,只是在干“注水利潤”、“稀釋利潤”、“分配利潤”的事情,但泡沫畢竟給資本帶來了“做大了”的利潤——這也正是為什么資本會不顧一切打造“次級貸款”、“迪拜繁榮”的根源所在。虛擬經濟的泡沫破裂之后,主流經濟學家們事后都在指責政府“缺乏監管”、“人性貪婪”、“攤子鋪得太大”。這種認識之所以膚淺,就在于它僅僅局限于“應用經濟學”的眼界,而沒有站在“政治經濟學”的高度。什么是政治經濟學的高度?這個高度就是馬克思主義。對“人性貪婪”之類的說辭,馬克思從來不以為然。關于這個問題,陳先達先生有過精辟的分析,他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從對利潤追求而得到長足進步的技術和科學的發展中。直接感受到的是人性‘惡’,即人的貪婪的力量。實際這種貪婪不能歸為人性而是資本的本性,它是一種客觀力量,而非主體的力量。”克思觀察問題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貪婪看作是一種客觀力量,而非主體與生俱來的力量。雖然資本的占有者是人,但不是人賦予資本力量,而是資本賦予資本占有者以力量。這就是資本邏輯的力量。
回到中國經濟當下的現實。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2010年政府的宏觀政策將處于兩難選擇的境地:一方面,次貸危機、迪拜危機的教訓明擺在那里,房地產吹脹的經濟泡沫最終是一定會爆裂的,泡沫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設想;加之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預期,必須在泡沫爆炸之前釋放壓力,所以,緊縮銀根自然成為宏觀政策的必要選擇。另一方面,如果提前釋放泡沫壓力,風險極大,因為緊縮銀根將導致房地產的后續資金無法跟進,很容易觸發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的泡沫爆裂。由于目前中國經濟的命脈基本上集中在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上了,因此,為了給這個經濟命脈輸血打氣,放松銀根也是宏觀政策的必要選擇。
這是一個兩難選擇。問題的癥結不在于泡沫該不該擠破,而在于中國對泡沫破裂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如果美國經濟能夠向好,中國的外需有回暖的希望。那么即使泡沫破裂了,虛擬經濟萎縮了,中國也有希望重新依靠實體經濟的繁榮走出目前的困境。但是。在外需日趨萎縮的背景下。虛擬經濟泡沫的破裂不僅不會將資金逼向實體經濟,反而會進一步惡化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問題。這顯然是中央政府無法接受的結果。兩害相權取其輕,政府的宏觀政策必然繼續沿用200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只要不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將竭力維持房地產的繁榮。
根據以上邏輯,我們作出如下預測:
第一,2010年,盡管有美國次貸危機和迪拜危機的前車之鑒,但迫于目前中國產能嚴重過剩的巨大壓力,政府將繼續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收入分配調整力度,鼓勵“透支消費”,進一步抑制儲蓄率,因此,經濟“金融化”、“虛擬化”的程度將進一步加深。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在起作用。不會因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就能夠改變的。
第二,2010年上半年,在寬松的政策下,我國房地產將繼續維持繁榮景象,房價將繼續攀升,股價將在震蕩中上行。在收入分配格局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大背景下,當局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資產價格上漲壓力。2010年年中以后,宏觀政策面臨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增加。
第三,2010年下半年,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出現(比如通貨膨脹預期的壓力),可能迫使政府不得不作出收緊銀根的反應。一旦利率上調,由此導致房價下跌,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將面臨泡沫破裂的巨大風險,中國經濟存在第二次探底的可能。
第四。中國經濟第二次探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房地產價格的下跌不斷自我強化,惡性發展,最終導致房地產崩盤,虛擬經濟泡沫破裂,銀行出現還貸風險,金融危機爆發:另一種是房地產在價格下跌的過程中重新調整、洗盤,在擠出相當部分“虛假需求”之后,由于“剛性需求”的進入和支撐——據估計。大約不會低于整個需求的50%(主要是城市化進程的拉動),資產價格止跌企穩,虛擬經濟的泡沫將繼續維持,金融危機的風險將繼續累積。
第五,從發展階段來看,雖然中國經濟正在“金融化”的道路上迅跑,但目前的位置畢竟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城市化尚有相當空間填補需求缺口。所以,我們認為,近幾年內中國尚有吸納金融風險的一定空間,2010年下半年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發生的,是宏觀政策收緊銀根后,房地產在價格下跌的過程中。重新調整、洗盤。
第六,人們普遍預期農產品價格將出現全面暴漲。實事求是地講,農產品價格全面暴漲的情形,在2009年并未出現,我們認為,2010年這種預期兌現的可能性也并不大。農產品價格暴漲通常有兩種情形:一是供給嚴重小于需求。整體看,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供求基本平衡,在糧食消費基本自給的背景下。即使國際糧價突變,除個別品種外(如大豆),影響不會太大。二是囤積居奇。這種價格暴漲需要某些特殊條件的介入(如戰爭、瘟疫、內亂等),目前這些條件尚不具備。至于2009年底出現的蔬菜價格上漲,屬于季節性變化:而食用油價格上漲與國外市場波動有關,總體上不會改變國內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不過,個別農產品是否會被拋入虛擬經濟,成為爆炒的對象,有待進一步觀察。
第七,2010年,中國產能過剩的格局仍將繼續維持。不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在產能嚴重過剩和儲蓄率高企的大背景下。中國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將大于通貨膨脹的壓力,總體上判斷,出現結構性通漲的可能性較大,但出現全面通貨膨脹或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并不大。以5—10年的時段來判斷,2010年仍將是經濟總量與經濟結構之間矛盾進一步發展的時期。
四、關于中國經濟的五點拷問
首先,為什么“全面通脹”的預測會落空?記得2009年上半年。很多學者都作出預測:2009年下半年將出現全面或惡性通貨膨脹。然而數據表明,直到目前為止,除了“結構性通貨膨脹”,中國并沒有出現全面通貨膨脹(有人說數據有水分,是否如此,需要提供進一步的依據)。我們認為,2009年“全面通貨膨脹”的預測之所以落空,就在于預測者對我國實體經濟“產能嚴重過剩”這個基本面認識不足。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沒有出現全面通貨膨脹,也并不表明中國經濟就一定是健康的。很多人片面地把物價高低作為衡量經濟好壞的標準。以為物價高,經濟就壞;物價低,經濟就好。其實,在物價低迷的通貨緊縮時期,往往伴隨著資產價格暴漲,以及實體經濟走向停滯。
其次,生產過剩危機是“將來時”,還是“正在進行時”?有人認為:中國目前雖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但并未出現危機: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將是生產過剩的危機,或者是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并存的危機。對上述觀點,我們有兩點不同看法:一是中國目前雖然沒有出現金融危機,但正在經歷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危機,生產過剩危機并不是“將來時”,而是“正在進行時”。二是中國未來面臨的危機,其表現形式很可能不是“生產過剩危機”,而是“金融危機”。雖然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滯脹”)發生的可能性的確存在,但在“金融化”逐漸取代“工業化”的背景下,由于應付危機的手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金融透支),所以危機的形式也相應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實體經濟的過剩危機,走向泡沫內爆的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最近發生的迪拜危機,就是很好的實例。
第三,能不能以一般商品的價格來預測房地產價格?許多人預期,房價不跌“天理難容”。這種預期的基本依據。就在于房價實在是高得離譜。如果從“收入與房價比”、“房價與房租比”、“房屋空置率”這三個重要指標來看,房價如此之高。實在是不可理喻。但是,為什么如此離譜的房價不僅降不下來,而且還一個勁地上漲呢?我們以為,原因就在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在價格決定上存在以下區別:實體經濟的產品價格跟著“使用價值”走,虛擬經濟的產品價格跟著“泡沫價值”走。在“使用價值”的意義上,一般商品的價格總是有限的;但在炒作的意義上,“泡沫價值”卻可以極度膨脹(雖然泡沫終將破裂)。所以,以一般商品的價格來預言房地產價格,其結果很可能失真。
第四,支柱產業是人為可以“把”出來的嗎?很多專家指責政府,說不應該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這個指責雖然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我們認為,這個指責也只是在“指責結果”,而不是在“指責原因”。問題在于。政府不把房地產作為支柱,又能把什么產業作為支柱呢?80年代以前的支柱產業是老三件(手表、自行車、收音機),80—90年代的支柱產業是新三件(電視、冰箱、洗衣機),2000年以后的支柱產業是汽車和住房。今天新的經濟增長點靠什么呢?有人說是以新能源為核心的綠色經濟,其實那只是一個希望,要把這個希望變成現實,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中還有什么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呢?“實體”增長不了,就只能增長“泡沫”。可見,什么行業成為支柱,并不是人為可以“把”出來的。
第五,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如何“協調發展”?從全球金融危機中,人們得出的一個教訓是:“實體經濟要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二者要“保持適度的比例”。其實,這個教訓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為什么還要不斷重復,常談常新呢?現實中,我們看夠了虛擬經濟的“無組織、無紀律”,看夠了虛擬經濟的“自我表現,自我膨脹”。問題的要害在于:都知道二者要“協調發展”,可為什么就“總是”協調不了,總是不能按比例發展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現有發展方式的框架內。不是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如果我們現有的發展方式不轉變。那么即使人們認識到了“比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要“協調發展”,也只能是說說而已。因此,切實轉變發展方式不僅事關我國目前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更是我國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