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用過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和純粹經濟學這四個相關的概念,通過對這四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馬克思本人對于資產階級經濟學與庸俗經濟學之間關系的看法,進而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當年所說的庸俗經濟學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純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
中國分類號:F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3-0020-05
一、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庸俗經濟學、古典經濟學與資產階級經濟學
馬克思所說的庸俗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都屬于資產階級經濟學,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過,通過對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馬克思對于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態(tài)度。
1.庸俗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的區(qū)別
馬克思明確指出:“我所說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從威,配第以來的一切這樣的經濟學,這種經濟學與庸俗經濟學相反,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lián)系。而庸俗經濟學卻只是在表面的聯(lián)系內兜圈子……。”這就是說,是否“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lián)系”是古典經濟學與庸俗經濟學最根本的區(qū)別。為什么古典經濟學能夠研究或涉及“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lián)系”,而“庸俗經濟學卻只是在表面的聯(lián)系內兜圈子”呢?馬克思的回答是:“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fā)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于潛伏狀態(tài)或只是在個別的現(xiàn)象上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于階級斗爭不發(fā)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后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于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瀾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fā)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guī)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對于馬克思的回答,有必要強調以下幾點:第一。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個根本性特征是將資本主義制度“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后的形式”,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都具備這一特征。對于這一點,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熊彼特的理解是完全正確的:“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指的是相信資本主義秩序將無限期地存在下去的經濟學家。”因此,是否將資本主義制度看成是永恒的,并非區(qū)分庸俗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或庸俗與科學的標志。第二,將資本主義制度看成是永恒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在“階級斗爭處于潛伏狀態(tài)”時,“還能夠是科學”的,其庸俗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這種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即已經對資本主義制度構成威脅。第三,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階級斗爭實際上是特指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不包括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的斗爭。如果用毛澤東的矛盾分析法的語言來說。馬克思的本意就是,當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相對于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而言還不是主要矛盾時,資產階級經濟學“還能夠是科學”的,而當這一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之后,則不可能了。第四,馬克思并沒有將是否具有辯護性作為庸俗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區(qū)別,早在20多年前國內就有學者對此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論證,在此不必贅述。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古典經濟學當年在反對封建專制以及自然經濟、小生產觀念時也曾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辯護,但馬克思并不認為這種辯護是庸俗的,因為,在他看來,資產階級經濟學正是在反對封建專制以及自然經濟、小生產觀念的斗爭中。體現(xiàn)出其科學性和進步性。
2.從庸俗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的區(qū)別看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兩重性
在馬克思看來,庸俗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之間的區(qū)別是明確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認為二者之間是絕對的非此即彼的關系。即某一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其某一具體的經濟學理論,要么是完全古典的或科學的,要么完全是庸俗的。他在《剩余價值理論》即《資本論》第4卷中分析“古典政治經濟學與庸俗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區(qū)別”時指出:“只是在政治經濟學達到一定的發(fā)展程度(即在亞·斯密以后)和形成穩(wěn)固的形式時。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因素。即作為現(xiàn)象觀念的單純的現(xiàn)象復寫,即它的庸俗因素,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從中分離出來。例如薩伊就把亞·斯密著作中這里或那里滲透的庸俗觀念分離出來,并作為特殊的結晶和亞·斯密并存。”可見,庸俗的因素或觀念早在作為“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古典經濟學中就存在,所謂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庸俗化只不過是將這種庸俗因素或觀念作為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分離出來,成為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
現(xiàn)在的問題是。1830年之后的資產階級經濟學是否仍然還具有兩重性,或者說,1830年之后的資產階級經濟學是否在一切方面都是庸俗的。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馬克思對麥克庫洛赫的評價中得到啟發(fā),他說麥克庫洛赫“不僅是李嘉圖的庸俗化者,而且是詹姆斯·穆勒的庸俗化者”,“他在一切方面都是庸俗經濟學家”。首先,如果詹姆斯·穆勒的理論已經完全庸俗化了,即已經沒有一點科學的或合理的成分了,麥克庫洛赫就不可能再將其理論庸俗化,這說明馬克思所說的庸俗化并不是絕對的。其次,說麥克庫洛赫“在一切方面都是庸俗經濟學家”,這本身就意味著馬克思認為1830年之后并非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一切方面都是庸俗的,否則。這句話就是一句超級廢話。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評》一文中也認為。“德國御用經濟學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屬于‘庸俗經濟學’的”,也就是說。庸俗本身也是有程度的,即不一定是絕對的。所以,1830年之后的資產階級經濟學仍然有可能具有兩重性——科學性和庸俗性,只不過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其庸俗性占主導地位而已。
另外,1830年之后,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其古典時期曾經包含的科學成分是否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呢?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應當是肯定的。因為,盡管反對封建專制以及自然經濟、小生產觀念的斗爭在英、法兩國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但只要封建專制以及自然經濟、小生產觀念還在一定范圍內和程度上存在,資產階級經濟學曾經所具有的科學性就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例如。馬克思認為。真正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在1848年之前的德國“缺乏生存的基礎”,“它作為成品從英國和法國輸入”后,被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授“用包圍著他們的小資產階級世界的精神去解釋,就是說。被曲解了”。又如,恩格斯在1847年與小資產階級激進分子卡爾·海因岑進行論戰(zhàn)時也曾明確指出:“與海因此相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措施與自由競爭比較起來是反動的,他們這種看法完全正確。自由競爭是私有制最后的、最高的、最發(fā)達的存在形式。因此,一切從私有制的基礎出發(fā)而同時又反對自由競爭的措施都是反動的。”這就是說,相對于那些封建專制、自然經濟或小資產階級觀念而言,宣揚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或自由競爭優(yōu)越性的資產階級經濟學,仍然具有科學性和進步性。
二、馬克思《資本論》中的純粹經濟學理念
盡管純粹經濟學這一概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只用過一次,但它卻是一個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所說的庸俗經濟學的內涵與外延的概念。
1.“純粹經濟學”概念的含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談到“英國經濟學家對利潤率下降的擔憂”時指出:“使李嘉圖感到不安的是:利潤率,資本主義生產的刺激,積累的條件和動力,會受到生產本身發(fā)展的威脅。而且在這里,數(shù)量關系就是一切。實際上,成為基礎的還有某種更為深刻的東西,他只是模糊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這里,以純粹經濟學的方式,就是說,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fā),在資本主義理解力的界限以內,從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立場出發(fā)。表現(xiàn)出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它的相對性,即表現(xiàn)出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一種歷史的、和物質生產條件的某個有限的發(fā)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馬克思在這里并沒有對“純粹經濟學”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但從上下文的關系看,所謂“純粹經濟學”在這里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其前提是“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fā)”、“在資本主義理解力的界限以內”或“從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立場出發(fā)”;第二,李嘉圖雖然是從這個前提出發(fā),但仍然“模糊地意識到”資本主義生產的相對性。簡而言之。“純粹經濟學”是一種從資產階級的立場出發(fā)的經濟學,但它仍然有可能認識到資本主義生產的相對性。
說到這里,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難道不是純粹經濟學嗎?對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馬克思本人并不認為他的經濟學是純粹經濟學。正如曼德爾所說:“馬克思與19世紀和20世紀大多數(shù)重要經濟學家的區(qū)別就在于,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學家”’,因為,他“大多數(shù)經濟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經濟科學’不可能作為一門與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完全無關的特殊科學而獨立存在”,而且,“事實上,歷史唯物主義試圖盡可能地把有關人類的各門科學統(tǒng)一為一門‘社會科學”’。因此,如果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fā)的西方經濟學中,完全排斥或不考慮歷史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等的新古典經濟學就是最標準的純粹經濟學。
2.與純粹經濟學相關的論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與“純粹經濟學”這一概念相關的論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的“專門屬于經濟學方面的意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第5篇第27章“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的結尾處表示,在“以下幾章”,他“還要提出一些專門屬于經濟學方面的意見”。如果僅從字面上看。所謂“專門屬于經濟學方面的意見”完全可以理解為純粹經濟學方面的意見,不過我們還是來看看他的這些意見的具體內容。《資本論》第3卷第5篇第28至36章的標題分別是:“流通手段和資本圖克和富拉頓的見解”、“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貨幣資本和現(xiàn)實資本”(包括“Ⅰ”、“Ⅱ”、“Ⅲ”三章)、“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通貨原理和1844年英國的銀行立法”和“貴金屬和匯兌率”和“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tài)”。從現(xiàn)代經濟學的角度看。這9章的內容實際上都是有關金融學(包括國際金融以及現(xiàn)代金融的史前史)問題,馬克思在論述這些問題時大量引用了包括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內的西方經濟學家以及一些銀行家的觀點,并與之展開討論,但在討論中他并不是從是否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或是否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fā)的角度批判這些觀點,而是從純粹金融學的角度對這些觀點進行評價或批判。所以。馬克思在這里所討論的“專門屬于經濟學方面”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是純粹金融學方面的問題。
二是“不屬于我們考察的范圍”而“屬于專門研究競爭的范圍”的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第2篇第10章中指出了兩個使利潤率平均化的過程進行得更快的必要條件:第一,資本在生產部門或生產地點之間的轉移“更容易”:第二,勞動力“能夠更迅速”地在生產部門或生產地點之間的轉移。其中。第一個條件的前提是:(1)“社會內部已有完全的商業(yè)自由,消除了自然壟斷以外的一切壟斷”;(2)“信用制度的發(fā)展已經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會資本集中起來”;(3)不同的生產部門都受資本家支配。第二個條件的前提是:(1)“廢除了一切妨礙工人從一個生產部門轉移到另一個生產部門,或者從一個生產地點轉移到另一個生產地點的法律”:工人對于自己勞動的內容是無所謂的;一切生產部門的勞動都已最大限度地化為簡單勞動;(2)“工人拋棄了一切職業(yè)的偏見”;(3)“工人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支配”。他在這里所說的第一個條件及其前提,實際上就是現(xiàn)代西方微觀經濟學中完全競爭市場的實現(xiàn)條件——資本自由流動,第二個條件及其前提則是現(xiàn)代西方微觀經濟學中本應考慮但卻被忽視的完全競爭市場的實現(xiàn)條件一勞動力自由流動。不過,馬克思在指出了這些條件及其前提之后明確表示,“關于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說明,屬于專門研究競爭的范圍”。
三是“不是本書的任務”而“屬于專門研究雇傭勞動的學說的范圍”的工資形式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18章“計件工資”的開頭指出,對工資所采取的“各種各樣的形式”的研究“屬于專門研究雇傭勞動的學說的范圍,因而不是本書的任務”;而在這里僅有必要“簡單地說明一下兩種占統(tǒng)治地位的基本形式”(指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這就是說,對工資的形式或雇傭勞動的形式的研究并不在《資本論》的研究范圍之內,而屬于那些專門研究雇傭勞動形式的理論的研究范圍。
四是“對于專門研究工資的著作來說”很重要的“非本質的東西”。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第8章“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不同構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差別”的第一段表示,“即使工資和工作日。從而剩余價值率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甚至在同一生產部門的不同投資之間的平均化。會因各種地區(qū)性障礙而受到阻撓,可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步,隨著一切經濟關系服從于這種生產方式,這種平均化會日益形成”。因此,“不管關于這些阻力的研究對于專門研究工資的著作來說多么重要,但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進行一般研究的時候,可以把這些阻力看作偶然的和非本質的東西而擱在一邊”。也就是說,這些阻力對于專門研究工資的理論來說是重要的,但對于馬克思的研究來說則是可以不必考慮的非本質的東西。所謂“專門研究”雇傭勞動和工資的學說或著作所關注的問題,也都是“專門屬于經濟學方面”的問題。
五是“本來不屬于我們研究的范圍”的國際直接投資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第3篇第14章分析各種對“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中的“對外貿易”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般利潤率會不會由于投在對外貿易、特別是殖民地貿易上的資本具有較高的利潤率而提高”,并對其進行了分析。但他同時表示,這一問題“由于它的特殊性,本來不屬于我們研究的范圍”。如果用現(xiàn)代國際經濟學的概念來表示,馬克思在這里表達的意思是,在他所研究的范圍之內,本來只考慮國際貿易本身對本國利潤率的影響,而不考慮國際直接投資對本國資本(包括投在國內和國外的資本)利潤率的影響,但為了增強其對利潤率趨向下降這一規(guī)律的說服力,對后者也進行了一些分析。
六是“不屬于我們考察的范圍”的信用制度及其工具問題。在《資本論》第3卷第25章“信用和虛擬資本”的開頭,馬克思明確表示,“不打算詳細分析信用制度和它為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工具(信用貨幣等等)”,而“只著重指出為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數(shù)幾點”,因此,“我們只研究商業(yè)信用和銀行信用”,而“這種信用的發(fā)展和公共信用的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則“不屬于我們考察的范圍”。
七是“不在我們的考察范圍之內”的“投機以及一切與商業(yè)資本的分割有關的問題”。《資本論》第3卷第4篇所分析的是商業(yè)資本和商業(yè)利潤,馬克思在第18章中一個腳注中指出:“這里和本書其他各處所說的,只是普通商業(yè),而不是投機。投機以及一切與商業(yè)資本的分割有關的問題,都不在我們的考察范圍之內。”簡而言之,商業(yè)投機不在馬克思的研究范圍之內。
3.馬克思對待純粹經濟學的態(tài)度
以上分析說明,純粹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雖然不屬于馬克思研究或考察的范圍,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否認研究這些問題的必要性,而且,他在自己的研究中事實上也涉及到這些問題,即對這些問題也進行過研究,只不過其研究目的并不在于這些問題本身,而在于它們與自己研究范圍內的問題密切相關。另一方面,馬克思否認自己是一位純粹經濟學家。也不意味著他完全排斥純粹經濟學的方法。例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剩余價值是從什么地方來的”這一問題,必須“用純粹經濟學的方法來解決”,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馬克思著作的劃時代的功績”。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純粹經濟學的方法,就是指“排除任何欺騙”和“任何暴力的任何干涉”,“假定相等的價值不斷地和相等的價值交換”,即假定包括勞動力商品在內的所有商品的買賣都嚴格遵循等價交換原則。
均衡分析是新古典經濟學即純粹經濟學方法論的一個重要特征,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者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雖然不是一種均衡理論,但他“并不否定均衡理論”,而且在分析資本主義體系的“短期功能”時“常常會利用均衡的分析方法”,如,在微觀方面,“馬克思把利潤率相等占優(yōu)勢的狀態(tài)描述為一種‘均衡”’,也就是說,他對于利潤平均化過程的分析就是一種均衡分析;在宏觀方面,馬克思不僅成功地“解釋了國民收入核算”,而且“還努力描繪了我們今天所稱作兩部類模型的平衡增長的軌跡”,他的兩大部類社會再生產圖示是“第一個,而且是惟一一個曾兩度描述一種均衡增長的道路的模型”。可以這么說,所謂純粹經濟學,就是運用純粹的經濟學方法(即不考慮歷史、制度、社會心理等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的影響)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或市場經濟如何運行這一純粹的經濟學問題(即不考慮資本主義經濟或市場經濟從何而來和將走向何方)的經濟學。
三、純粹經濟學與庸俗經濟學的關系
既然馬克思所說的純粹經濟學是“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fā)”,那么,它也屬于資產階級經濟學,這是沒有疑問的,問題在于它與馬克思所說的庸俗經濟學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從馬克思對待純粹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的不同態(tài)度看,他本人顯然沒有在二者之間劃等號。
馬克思認為,除了對于資產階級生產關系“只是在表面的聯(lián)系內兜圈子”外,“在其他方面,庸俗經濟學則只限于把資產階級生產當事人關于他們自己的最美好世界的陳腐而自負的看法加以系統(tǒng)化,賦以學究氣味,并且宣布為永恒的真理”。這里的問題是。到底是從“資產階級生產當事人”的角度看問題庸俗,還是將這種看法系統(tǒng)化、理論化之后“宣布為永恒的真理”庸俗。馬克思曾經這樣描述斯密,他“天真地一方面用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完全按照這種當事人所看到和所設想的樣子,按照事物決定這種當事人的實踐活動的情況。按照事物實際上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來描繪事物。另一方面,在有些地方也揭示了現(xiàn)象的更為深刻的聯(lián)系”,“這種天真使他的著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馬克思在這里并沒有將“用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天真”看成是庸俗的,否則就等于說是庸俗使斯密的“著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用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為什么能夠使經濟學著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呢?馬克思在分析“三位一體的公式”時指出,資本主義“實際的生產當事人對資本一利息。土地一地租,勞動一工資這些異化的不合理的形式,感到很自在,這也同樣是自然的事情,因為他們就是在這些假象的形式中活動的,他們每天都要和這些形式打交道”。這就是說。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當事人關注與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問題。而不管這些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即“表面的聯(lián)系”從本質上看是否合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在現(xiàn)實的商品交換中,買賣雙方所關注的是商品市場價格的高低。而不是商品本身的價值到底是由什么決定的。事實上,馬克思所說的庸俗并不是指對這些“表面的聯(lián)系”本身的關注或描述,而是指將這些“表面的聯(lián)系”解釋為內在聯(lián)系,并宣布其“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
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所關注的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或市場經濟如何運行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就是純粹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庸俗經濟學的庸俗性則表現(xiàn)為將關于這些問題的理論“宣布為永恒的真理”。所以,馬克思并沒有將純粹經濟學歸于庸俗經濟學之中。當然。對于某一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其某一具體的經濟學理論來說,“庸俗性”和“純粹性”也可能是并存的,即二者之間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四、西方經濟學與庸俗經濟學關系的再認識
1.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所研究的內容并非都與庸俗經濟學有關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高鴻業(yè)先生就指出,“在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中,許多被認為有用的東西往往根本與庸俗經濟學無關”;沈志求先生也認為,“應當把1830年以來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對價值、資本、利潤、利息、地租等一般理論原理的闡述,同它對具體和實際經濟問題的研究區(qū)分開”,他們所說的“與庸俗經濟學無關”的“具體和實際經濟問題”實際上就是馬克思當年所說的純粹經濟學研究的問題。
2.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中與庸俗經濟學有關的部分并非僅具有庸俗性
高鴻業(yè)先生當年所說的與庸俗經濟學的關系“微不足道”或“無關”的是指西方大學課程設置中的運籌學、統(tǒng)計學、會計學等課程和西方學者所編著的能源經濟學、教育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方面的著作,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中的“宏觀和微觀經濟理論”則被認為“完全屬于庸俗經濟學的范圍”。他在這里所說的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實際上是一種包括應用經濟學和部門經濟學在內的廣義的西方經濟學,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西方經濟學則主要是指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國際經濟學在內的西方理論經濟學,這種狹義的西方經濟學是否都屬于庸俗經濟學呢?尹伯成先生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西方經濟學“微觀理論中的供求理論、企業(yè)和市場決定產量和價格的理論以及市場失靈理論等,宏觀理論中的國民收入核算理論、IS-LM和AS-mAD分析理論、就業(yè)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增長和波動理論等,國際經濟學中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等”,“反映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反映了現(xiàn)代化大生產的內在要求,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的看法是:來自西方的應用經濟學和部門經濟學確實與庸俗經濟學無關或關系甚微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它們基本上沒有涉及是否掩蓋“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lián)系”的問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理論、宏觀理論以及國際經濟理論雖然都具有掩蓋“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lián)系”的傾向,但我們因此而斷定其所有內容都是庸俗的或非科學的,因為它事實上確實包含著大量反映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和現(xiàn)代化大生產內在要求的內容。
3.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更加關注的是純粹經濟學問題
馬克思當年所說的庸俗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只限于把資產階級生產當事人關于他們自己的最美好世界的陳腐而自負的看法加以系統(tǒng)化,賦以學究氣味,并且宣布為永恒的真理”。現(xiàn)在的問題是。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者是否仍然還滿足于一百多年前其前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或市場經濟“陳腐而自負的看法”。所謂“邊際革命”之后,新古典經濟學者對價值是由什么創(chuàng)造的這樣一類有可能涉及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lián)系的問題已經不感興趣了。他們關注的就是生產者如何獲得最大利潤、消費者如何獲得最大效用等資本主義經濟或市場經濟當事人所關心的問題,并運用邊際方法、均衡方法以及數(shù)理方法將古典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如何運行的理論系統(tǒng)化,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此時的西方經濟學確實仍然限于將關于資本主義經濟或市場經濟如何運行“陳腐而自負的看法”系統(tǒng)化。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市場經濟當事人所關心的問題。也就是純粹經濟學所研究問題。也就是說,相對于古典經濟學而言,新古典經濟學更加關注純粹經濟學問題。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后產生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顯然已經不再滿足于那些關于市場經濟完美無缺的神話了,他們不僅不再關注涉及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lián)系的超長期問題,而且對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關于市場自動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均衡的長期問題也不感興趣了。正如凱恩斯所說“長期內我們都會死去”,他們所關心的是給人們現(xiàn)實經濟生活帶來具體影響的短期問題。20世紀70年代“滯漲”出現(xiàn)后興起的新經濟自由主義。如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等,也不是簡單地重復那些關于市場經濟完美無缺的“陳腐而自負的看法”,而是根據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的新情況對新古典經濟學進行修正和補充,或賦予其宏觀理論。
可見,不管是國家干預主義還是經濟自由主義,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這所關注的微觀、宏觀和國際經濟領域中的現(xiàn)實問題,實際上就是馬克思當年所說的純粹經濟學問題。當然,我們并不是說,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純粹經濟學了,或已經完全不具有庸俗性了。因為,形形色色的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不僅都沒有涉及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lián)系,而且,不管認為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是由于市場機制本身存在缺陷即所謂市場失靈所導致的,還是認為是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尚未充分發(fā)揮所導致的,他們都一致認為通過宏觀或微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或減少政府干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仍然是或可以達到完美無缺。這就是說,現(xiàn)代兩方經濟學具有純粹性和庸俗性這兩重屬性,只是在現(xiàn)實經濟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新形勢下,其更加關注的往往是純粹經濟學問題,如在當前金融危機條件下,兩方各國、各流派經濟學者所關注的顯然都是純粹經濟學問題。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