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年金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近年來,企業年金在我國得到較大發展,年金規模不斷擴大、參與企業越來越多,但同時也面臨著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不足、投資回報率不高、管理不夠規范、惠稅政策未得到普遍體現、企業年金發展區域差異過大等制約因素。為此,我們應在理性認識和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做好企業年金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加快定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良好的投資與管理機制,加強企業年金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采取重點推進式企業年金發展戰略。
〔關鍵詞〕企業年金,制約因素,對策選擇
〔中圖分類號〕F840.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1-0082-03
一、問題的提出
企業年金是企業和職工在依法參加了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經濟狀況自愿建立的一種企業福利制度。它既不屬于基本養老保險,也不屬于商業養老保險,而是來自企業的、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建立和發展企業年金,不僅可以減輕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承受力,改善退休人員的生活,而且也有利于完善企業薪酬福利制度,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在當前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下,企業年金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也越來越引起企業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起步較晚,1991年首次提出“國家提倡、鼓勵企業實行補充養老保險”,2000年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正式更名為“企業年金”,2004年5月1日,《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正式施行。近幾年,我國企業年金規模增長較快,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底,企業年金規模為910億元,同比增加200億元;2007年底,企業年金規模為1400億元,同比增加500億元;2008年,企業年金累計結存1911億元。在企業年金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制約因素,影響了企業年金的健康發展,因此,急需在分析這些制約因素的基礎上,著力研究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戰略。
二、企業年金面臨的制約因素分析
目前,我國企業年金面臨的制約因素主要有: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不足、投資回報率不高、管理不夠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尚未得到普遍體現、企業年金發展區域差異過大等。
(一)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政府、企業管理人員和企業職工三方面:1.政府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不足。現階段,由于政府對企業年金性質的認識依舊不清,定位依舊不明,政策界限比較模糊,因此,做了一些企業自主經營范圍內的事,沒有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監督調控作用。2.企業管理人員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也存在偏差。他們一是擔心建立企業年金會加大企業支出、影響利潤,二是看不到企業年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有人認為,企業為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已付出很多,建立企業年金將進一步增加企業負擔,企業沒有責任支付這筆費用;還有人認為,與其讓員工未來才能享受到企業年金的福利,還不如直接給員工發放住房公積金或者獎金等即期福利,后者的激勵效果更明顯。3.企業職工的年金觀念普遍淡薄,缺乏對制度性養老的基本認識。長期以來,我國企業職工大多信奉“養兒防老”、“儲蓄養老”,缺乏制度性養老觀念,而且對企業年金還存在著種種錯誤認識。比如,有的誤以為繳納年金是企業額外收取的費用,有的把年金和年薪混為一談,有的甚至一無所知。因此,許多企業職工對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不高。
(二)企業年金的投資回報率不高。目前我國建立的信托型企業年金仍處于探索階段,在產品、人員、機構等方面都難以滿足年金市場投資的需要。首先,我國不發達的資本市場難以提供多樣化的投資工具和投資渠道,對個性化和多樣化年金產品的設計和提供形成了嚴重制約;其次,我國基金管理專業機構缺乏大量熟悉信托型企業年金制度,在投資、服務、風險管理、產品設計等方面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再次,企業年金托管綜合費用較高,進一步降低了投資收益率,出現投資收益低于同期銀行儲蓄和國債利率的非正常現象,致使一些企業年金過度依賴繳費而不是投資績效,最終影響到企業年金的支付能力。此外,企業年金投資渠道狹窄,阻礙了高投資回報的獲得,進一步削弱了企業年金的吸引力。
(三)企業年金的管理不夠規范。目前,我國企業年金的管理運營主要采用三種模式:一是企業自辦模式,即在企業的大財務賬下開立企業年金賬戶。在這種模式下,當企業遇到資金困難時,難以控制被挪用的風險。二是社保機構經辦模式,即由社保機構收取、管理、經營、發放企業年金。該模式的弊端在于監管與運營合一,沒有披露信息的強制性,企業和員工對資金的投資、收益、分配等一無所知,更談不上監管。三是保險公司模式,即由保險公司負責設計企業年金計劃,并運營和管理企業年金資產,通常以團體養老年金保險的形式體現。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年金資產與保險公司的資產沒有截然分開,難以保證年金資產的獨立性和安全性,且存在管理成本高、基金運用渠道少等缺陷。
(四)稅收優惠政策尚未得到普遍體現。國外實踐經驗證明,對企業年金繳費實行免稅或推遲征稅,是推動企業年金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如美、英、日等國)一般在企業和職工繳納年金費用及年金基金投資這兩個環節免稅,只在退休職工領取企業年金時進行征稅。這樣做,企業和職工都能享受到稅收優惠,有利于企業年金的發展。因此,建立企業年金,源頭上應以稅收優惠政策拉動,資產運作中應當進行風險控制,但目前我國的企業需求沒有釋放,全國統一的稅收優惠政策沒有出臺,投資環境不理想,監管體系尚未建立,配套法規缺失。由于相關優惠政策,特別是稅收優惠政策未落實或力度不夠,許多有實力、有條件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尚處于觀望中。
(五)企業年金發展區域差異過大。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年金參保比例、基金規模相差懸殊。發達地區如上海、深圳和大連由于經濟基礎好、增長速度快,企業年金的發展有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參保企業、參保員工以及基金累積數量都較大;而欠發達地區企業年金的發展因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而呈現出波動起伏狀態,數量水平低,運作不規范,還有許多企業因經濟效益不好而停止了已實行的企業年金計劃。
三、發展企業年金的對策選擇
企業年金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性養老制度,在完善職工養老體系中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企業年金還不能普及到大多數企業職工身上,這與目前國家倡導的“和諧社會建設人人參與,經濟發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精神極不相符。要確保企業職工退休后“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并使之“老有所為”,我們應該克服企業年金發展的制約因素,對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有理性認識和科學規劃,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大宣傳力度。更多的企業和職工參與,才能壯大市場;市場規范可信,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職工參與,最終達到建立企業年金的初衷。盡管企業年金在我國已實行了十余年,但仍然有相當部分員工對此知之甚微。所以,要想使企業年金的大多數主體積極參與到行動中來,就必須先從企業年金的基礎工作——宣傳培訓抓起。通過宣傳培訓,讓職工們從感性上知曉、了解,從思想上認同、接受該制度,從而轉化為行動上的自覺參與。還要通過多種形式,促進企業、職工以及社會各方面共同了解、關心企業年金,為發展企業年金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加快定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有關資料顯示,國外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普遍在40%左右,而我國目前的總和替代率仍接近80%。基本養老保險水平過高,意味著降低了發展補充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和彈性空間,不利于發揮個人、企業在養老保險體系中的作用。為此,應盡快明確基本養老保險與補充養老保險的關系和發展定位,采取積極穩妥的辦法,緩解基本養老保險的資金虧空,使現收現付性質的基本養老保險水平逐步降低,賦予企業年金及商業補充養老保險以更大的責任,同時為它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建立良好的投資與管理機制。首先,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包括:進行組合投資,以達到減少投資風險的目的;堅持投資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職責嚴格分離,以明確雙方責任;在確保風險維持在合理水平的前提下,實施積極的投資策略。其次,要以市場競爭為基礎,委托投資運營機構代為運營企業年金基金。再次,要加快企業年金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場化投資要求的監管體制。最后,要拓寬投資渠道,為年金基金創造更多適宜的投資工具,有效地實現保值增值。
(四)加強企業年金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從制度層面調動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激發職工的參與熱情,從而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促進企業發展。因此,政府應盡快研究出臺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相關法規,促進企業年金和個人自愿性養老保險發展,并鼓勵其通過專業化的投資機構進入資本市場,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
(五)采取重點推進式企業年金發展戰略。作為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企業年金應該在全國各地區的所有企業中推行,不僅在發達地區、在大型企業,而且在不發達地區、在中小企業中都應該建立,絕不能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就放棄建立與發展這一制度,否則當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下降后,人們將失去養老的第二重保障。但是,由于我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和行業間的企業年金發展水平有異等,決定了企業年金在全國的推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為此,首先要選擇效益好、具有長期發展能力的企業作為試點,待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廣到大部分企業。目前看,石油、石化、電力、航空等大型企業可以作為試點先行。這類企業不僅規模大、效益好,有建立企業年金的能力,而且職工對企業的信賴程度高,具有建立企業年金的需求,因此,有利于企業年金的順利建立和運行。在此基礎上,可在中型企業中推廣,然后再逐步發展到大部分企業,這樣就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擴大了企業年金在全國的覆蓋率。
參考文獻:
〔1〕馮嶺淺.析建立企業年金的必要性〔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7,(3).
〔2〕賀強.富裕企業年金的特征模式與功能作用〔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5,(10).
〔3〕李宏.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J〕.價格月刊,2005,(8).
〔4〕李鑫.中國企業年金制度若干問題的研究〔J〕.前沿,2008,(3).
〔5〕陸子平,聶鴻飛,張丞.完善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問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7,(1).
〔6〕毛娜,王曉軍.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模式選擇〔J〕.蘭州學刊,2007,(12).
〔7〕孟慶平.我國社會養老保險最優保障水平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財政研究,2008,(1).
〔8〕吳敏.試述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及其發展〔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8).
〔9〕吳麗萍.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法學,2005,(2).
責任編輯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