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自然觀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對解決當代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現實價值。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確證了自然界永續存在的權利和價值,為當代生態倫理建設確立了基本價值原則,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最終解決當代生態問題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自然觀,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1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1-0031-04
生態環境問題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緊密相連。在以往的自然觀研究中,人們注重的是馬克思實踐自然觀的人化特質。隨著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出現和不斷加劇,從歷史生存論的視域重新審視和挖掘馬克思自然觀中的生態意蘊,為人類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尋找良策,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馬克思深邃的生態自然觀在當今時代體現出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對于建設生態文明、解決生態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確證了自然界永續存在的權利和價值
自然界的價值和權利何在?這是生態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明確的問題。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首先從發生學的角度回答:自然是人類的母體,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對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賴性。“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1 〕 (P384)在馬克思的自然觀中,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理性再深邃,精神境界再高尚,能動性再巨大,都不能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制約;另一方面,“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 〔2 〕 (P131)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應該是和諧共生、互惠互利的統一體。這就從基源上將自然的權利與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將自然的價值建立在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前提之上。
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既源于自然的優先地位,也源于自然的價值,即自然對人的有用性。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自然界先于人類歷史存在,是人類生活和社會歷史運動的前提和基礎;二是人類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為人類社會的生存、享受和發展提供資料。因此,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肯定自然價值。在他們看來,人是在自然的基礎上進行勞動創造的,“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 〔2 〕 (P53 )自然界是人類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源泉,“自然界一方面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所需要的資料。” 〔2 〕 (P53 )當然,自然資源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但它是自然財富,它進入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過程,就成為社會的重要財富,是人類勞動藉以創造經濟價值的源泉。對此,恩格斯指出:“勞動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物料,勞動把物料轉變為財富。” 〔3 〕 (P295 )馬克思進一步強調自然資源和勞動產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 〔4 〕 (P5 )在馬克思看來,自然資源和勞動產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勞動并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資源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勞動并不是價值創造的唯一過程,自然本身也是價值的創造過程。因為,“農業勞動(這里包括單純采集、狩獵、捕魚、畜牧等勞動)的這種自然生產率,是一切剩余勞動的基礎。” 〔5 〕 (P713)
對自然價值的“追問”,實際上是從經濟視域對人類自我實踐行為的反思。在傳統的經濟理論中,人們依據自然資源沒有價值的觀點,實行以損害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政策和對策,以損害自然價值的形式創造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在把自然界當作索取原料和能量倉庫的同時,把自然界當作隨意排放廢棄物的垃圾場,而不考慮對自然界的補償和治理,結果導致自然價值的嚴重透支,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等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對此,有的經濟學者歸罪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說自然不是勞動產品,因而沒有價值。〔6 〕通過對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觀點的淺薄。可以說,確認自然價值,就是要在祛除對自然價值遮蔽的同時,回歸馬克思主義的本真。在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中,自然存在的優先性、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和自然價值的基礎性,確證了自然界永續存在的權利和價值,也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二、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為當代生態倫理建設確立了基本價值原則
生態倫理是對傳統工業文明倫理反思、批判和超越的產物。在傳統的工業文明倫理中,自然僅僅是具有資源價值的“物”;對于生態倫理來說,自然不僅僅具有資源聚集價值,而且還有生態保障、財富創造等價值。自然是人賴以生存的環境,人類是處于自然生態系統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生態倫理強調:大自然是整個人類所共有的家園,地球不屬于某個國家或民族,也不僅僅屬于當代人類,世世代代的人類群體必須共同承擔起維護其生態平衡的任務。為了人類的永續存在和健康發展,生態倫理要求人類既要關注和追求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權利,還要在發展生產、提高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更加合理、科學地對待自然,保護環境,從而更好地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地球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生態倫理來看,人作為能動的主體,不應該僅僅把自然作為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的對象和工具,以主宰者的心態對待自然,征服自然,而應該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關照自然物的自身尺度,把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在實踐中有機地統一起來,樹立生態意識,關愛自然,追求并實現人與自然的動態和諧,從而使人與自然得以和諧共生與協同進化。
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協同進化的生態倫理原則,必須遵循馬克思生態自然觀對人類中心主義雙重超越的內在邏輯。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是自古以來人類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兩種對立的觀點。人類中心主義以主客二分為基礎,主張一切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尺度,其理論基礎是人道主義的,其理論原則是功利主義的。非人類中心主義反對主客二分,認為人與自然萬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萬物與人是完全平等的,其理論基礎是自然主義的,其理論原則是超功利主義的。馬克思則在歷史生存論的基礎上,將生態環境問題與人類理想社會的追求聯系起來,強調“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與自然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 〔8 〕 (P81)在馬克思看來,要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單純的人道主義或單純的自然主義作為理論基礎,都是難以勝任的。必須超越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對立,把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功利主義與超功利主義有機結合起來,使人道主義充分發展以至包含了自然主義的全部合理思想,上升為一種自然人道主義;使自然主義充分發展以至包含了人道主義的全部合理思想,上升為一種人道自然主義。只有如此,才能為建立人與自然的合理關系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無論西方生態倫理學派中的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都難以擺脫反自然的人道主義和非人道的自然主義的窠臼,也就無法承擔建立科學生態倫理學的重任。馬克思生態自然觀對他們的超越之處,就在于它在三個核心層面把握了當代生態倫理學的真諦。〔7 〕第一,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從實踐也即從人類能動的本性出發,為人類的實踐和生態倫理立法:人類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可能給自然帶來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愛護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同進化與和諧發展。而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必然遭受自然的報復。第二,從人的“生存活動”出發,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為人類確立了超功利主義的新原則。功利性活動既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方式,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前提。但動物的活動僅限于功利性的活動,即滿足其自身生命需要的活動;而人類的活動則包括超功利性的活動,即人類能夠超脫自身需要的狹隘束縛,從整個生態系統的利益出發,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自然萬物共存共榮。第三,從人作為“對象性的存在物”出發,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為人類樹立了一種新的生態價值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利益和命運休戚與共。人類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充分認識自然的價值,尊重和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就是善待子孫,生態系統的穩定繁榮,萬物繁茂,是全人類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三、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對舊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揚棄與超越。傳統的工業文明,在主客二分思維方式的主導下,人與自然關系被簡化為二元對立,走了一條片面發展的工業化道路。這從一方面,推動著人類不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創造了輝煌的科學技術、偉大的思想理論、不朽的藝術成就和空前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則導致人與自然的異化越來越嚴重,從而引發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的生態問題,使“人類好像在一夜之間突然發現自己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量危機:人口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這場全球性危機程度之深、克服之難,對迄今為止指引人類社會進步的若干基本觀念提出了挑戰。” 〔8 〕 (P178 )于是,在對工業文明的反思中,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共榮的生態文明觀應運而生。
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從“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這種文明形態的轉變影響并推動了社會每個領域的完善和發展,生態文明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強音。在政治制度方面,環境問題進入了政治結構、法律體系,生態政治領域,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心議題之一。在物質形態方面,它要求改造傳統的物質生產領域,改變目前高消費、高收入、高能耗的生產方式,形成新的產業體系,如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在社會生活領域,它要求改變不平等和充滿生存斗爭的社會關系,形成理性、平等合作的社會關系;要求改變在人的物質欲望驅使下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形成有助于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適度消費方式和綠色環保意識。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是從人與自然關系的嶄新視角重塑當代人的文化價值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一場涉及當代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對于這場革命,當代西方生態倫理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雖然對傳統的工業文明倫理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但都因其理論的片面性,無法擺脫傳統自然觀二律背反的羈絆。馬克思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然觀,為當代人類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圖景中,無論是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思想、實踐的人化自然觀、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思想,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學批判思想和生態問題解決的制度變革思想等,無不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源泉。當然,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馬克思沒有看到在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存在人與自然的對立、存在生態不和諧現象。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們不可能從經典作家那里找到現成的答案,只能反復實踐、不斷探索。但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必須銘記馬克思的教導: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是人與人自身生存環境的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雖是自然界的萬物之靈,但自然始終是人類最可親最可敬的母親, 人類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理解自然、尊重自然、親近自然和保護自然,而不能無視自然規律,把自然當成可以任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否則,人類的實踐活動,因為違背自然規律,破壞生態平衡,必然會遭受自然的報復。這也正是當代生態問題給人類社會的警示。
四、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為當代生態問題的最終解決指明了方向
將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聯系起來思考,是馬克思生態自然觀的顯著特征。馬克思認為,人類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下從事改造自然的活動,必然影響、制約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即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及由此決定的生產目的、消費方式、技術模式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沒有充分認識這種制約和影響,特別是沒能正確估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遠的影響。” 〔1 〕 (P385 )這種忽視,使得生態問題不僅成為一種自然現實,而且成為一種社會現實。從根本上說,生態問題是社會問題,只有從解決社會問題入手,克服人與社會的異化現象,才能真正克服人與自然的疏離,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因而,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變革的視角提出了“兩個和解”命題,強調“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變革,即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9 〕 (P603 )在他們看來,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解決現代社會的生態問題,實現生態文明,需要進行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制度革命,從根本上變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乃至技術發展模式。這就為人類認識當代生態問題,并尋找解決的根本途徑指明了方向。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大工業生產已經造成了地力耗損、森林消失、氣候改變、江河淤淺等日趨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如何在促進人類徹底解放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兩個和解”呢?馬克思恩格斯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中發現,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都存在于物質生產中,存在于包含地理環境的經濟關系中。因此,人與人的所有對立都源于人的物質利益,根生于人與自然的矛盾。因此,他們認為,要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人與自然的對立,僅僅有認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13 〕 (P385)馬克思認為,造成現代社會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因此,要真正實現“兩個和解”,必須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化的人、聯系起來的生產者,才能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才能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交換。那時“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0 〕 (P760 )于是,人類的生存斗爭停止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自然和解了。
當然,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兩個和解”是指人與自然和人與人兩種關系的理想化,它們只有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在現階段,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來實現人類生態問題徹底解決的方式雖然不太現實,但是馬克思生態自然觀的內在邏輯告訴我們,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徹底解決自然異化和生態問題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批判資本主義的技術應用和生產方式,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現實的社會主義,盡管由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落后、經濟政治體制上的缺陷,仍然存在人口增加、能源緊缺、耕地減少,植被破壞、氣候變暖、水系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而創造性地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就是要從根本上實現人類的生產方式的變革,逐步徹底解決中國乃至世界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保證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進,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探索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道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余謀昌.馬克思恩格斯的環境哲學思想〔J〕.山東大學學報,2005,(6).
〔7〕黃斌.論馬克思自然觀視域中的生態倫理〔J〕.理論導刊,2009,(11.)
〔8〕〔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陳峰,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8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王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