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60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婚戀觀不斷變遷。總體說來,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建國初期傳統婚戀觀逐漸向自由婚戀觀轉變,六七十年代政治化婚戀觀占居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婚戀觀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傳統婚戀觀,自由婚戀觀,政治化婚戀觀,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R17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1-0100-03
婚戀觀是指人們對婚戀等問題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觀點,這雖然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標準和價值傾向,但在其形成過程中也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建國60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在婚戀觀上展現為三個階段:
一、建國初期傳統婚戀觀逐漸向自由婚戀觀轉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婚姻制度發生了重大改變,婚姻制度的改變直接引發了人們婚戀觀的變化。
1950年,我國頒布了新婚姻法。新婚姻法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堅決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人類社會自確立婚姻家庭制度以來,絕大多數人遵循的人生必由之路。可是,我國幾千年以來,娶何人或者嫁與何人,卻不是婚配的男女雙方自己能主宰的。新婚姻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對這一傳統婚姻觀予以徹底否定,為人們的婚姻自由提供了有力保障。新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是對傳統婚戀觀的一次根本性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對于沒有婚姻自主權的廣大婦女來說,是她們身心的一次大解放。在新婚姻法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婦女紛紛沖破舊式包辦、買賣婚姻的牢籠,通過自由戀愛走進了婚姻殿堂。這一時期,自由戀愛、自由婚姻開始流行。舊時的“門當戶對”不再被人們看重,政治立場和階級立場成為重要的參考條件。而且由于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差距不大,因此,另一方的經濟能力、文化水平就不是那么重要,具有共同的革命友誼、志同道合成為婚戀的基礎。
新婚姻法的頒布實施,第一次從法律上確立了男女在婚姻關系中的平等地位。按照新婚姻法的規定,男女在婚姻關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義務。男女不僅在擇偶上是平等的,而且在結婚和離婚方面同樣是平等的。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夫為妻綱”、“三從四德”的思想根深蒂固,主宰著人們的婚姻生活。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在婚姻關系中,婦女一般只能從一而終,沒有什么權利可言,處于附屬地位,男子則可以三妻四妾,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頤指氣使。新婚姻法對男女在婚姻關系中平等地位的確立,對于深受傳統婚姻觀影響的廣大婦女來說,無疑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受新婚姻法的影響,許多婦女紛紛沖破包辦婚姻的枷鎖,解除不幸的婚姻關系,從而導致這一時期的離婚率和再婚率急劇升高。
婚姻制度的變化也在影響著婚禮的形式。1955年5月20日,國務院頒布《婚姻登記辦法》,規定結婚程序包括自己申請、單位開介紹信、到當地政府機關進行登記、領結婚證。從此,婚姻具有了法律形式。這一時期傳統的婚禮儀式(只要遵循固有程序,公開舉行儀式就算正式成為夫妻)基本消失,比較流行簡單、樸素的新式婚禮。這個“新”預示著要和傳統婚姻中的許多舊習俗完全割裂。新人講革命婚史、唱革命歌曲是婚禮上常見的節目形式。到五十年代中后期,還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內容。
二、六七十年代政治化婚戀觀逐漸占居主導地位
從1957年反右到1966年“文革”開始這一時期,由于“左”傾思潮的影響,階級斗爭的進一步擴大化,人們的婚戀觀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扭曲,政治色彩日益濃厚;到文革時期,政治化、組織化、革命化的婚戀觀念進一步強化,并逐漸占居主導地位。
這一時期,階級劃分強烈地影響著人們的婚戀觀。隨著農村階級成分的劃分愈來愈清晰,地主、富農、貧下中農、貧農以嚴格的界限被劃分開來。人們在擇偶時,深受階級意識的影響,大多數人按照階級標準擇偶,職業、政治面貌、家庭出身、社會關系等政治背景成為首要的參考標準。比如:農村青年一般選擇具有貧下中農、幾代紅等出身的人作為擇偶對象;出身好的一般選擇出身好的,而出身不好的地主、資本家、富農的后代在擇偶時則面臨嚴重困難。到了“文革”時期,擇偶標準上的階級傾向日趨嚴重,政治性要求進一步增強,甚至到了完全按階級類別劃分決定婚姻關系的地步,人們的擇偶觀和婚姻關系也被劃入紅五類和黑五類之中。受階級意識的影響,許多單位甚至自定擇偶標準,突出強調出身、政治面貌、社會關系、思想作風等,人們的擇偶觀深深地打上了政治烙印。由于階級意識被無限放大,那時干部和軍人成為大家擇偶的追捧對象,世代工人家庭的子女也備受青睞。
這一時期,傳統的家族式的婚姻形式被徹底拋棄,政治因素逐步滲透到婚戀觀中。婚姻不僅僅是個人之間、家庭之間的事,更是個人與“組織”之間的事。男女雙方有了擇偶意向要向組織匯報,擇偶對象的成份、信仰要審查,結婚要寫申請,領證要單位證明和領導簽字。每個人從選擇對象到結婚都要遵循組織的安排,組織成為婚姻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關。這一時期的擇偶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己直接尋找,其中很多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另一種是經親戚、朋友等中間人介紹。
這一時期特別是“文革”時期,婚禮形式也有著十分濃厚的政治色彩。婚禮的喜慶氣氛雖不可少,但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生活趣味。在素來被認為“人生大事”的婚禮上,許多情況下政治成為主角。這一時期十分流行手握紅寶書、心向紅太陽的結婚照。婚禮上,散些水果糖,請領導和貧下中農宣讀革命誓言,算作證婚。到了“文革”時期,最重要的婚禮儀式是,兩位新人并排站好,對著毛主席像恭恭敬敬地鞠躬,然后念一段毛主席語錄,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來賓還要一起唱《東方紅》,跳忠字舞。“文革”后期,雖然政治化的婚禮形式走向衰落,但是革命婚禮革命辦的影響仍然存在。
三、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婚戀觀日益多元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人們的婚戀觀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這種巨大變化集中表現在婚戀觀念、擇偶標準和婚姻形式走向多元化。
這一時期,組織、單位逐漸退出戀愛、婚姻等私人生活領域,結婚無須請組織批準,離婚也無須對組織負責,人們婚戀的自主性大大增強。在自主擇偶的前提下,人們擇偶的標準由于社會的發展而改變。改革開放初期,萬元戶和知識分子代替軍人和勞模成為婚戀舞臺上的新寵。個人經濟地位、賺錢能力以及家庭富裕程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擇偶意向。上世紀90年代以來,婚戀觀更加多元化。從女白領青睞的經濟適用男,到老夫少妻、老婦少夫的忘年戀婚姻搭配形式,還有“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的擇偶口號,都反映出人們擇偶觀念更加開放自由。尤其是隨著“80后”成為擇偶大軍的主流,這種趨向更加明顯。這些在改革開放后出生的年輕人,在戀愛與婚姻方面,觀念更為開放和前衛。毫無疑問,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功利性和社會道德的多元化是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這一時期,人們的擇偶方式也趨于多元化。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陸續出現了婚介所、報紙電臺征婚、集體相親等多樣化的擇偶方式,集體結婚風行一時。近年來,人們更是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表達對愛情的向往。鋪天蓋地的婚介所、報紙、電臺征婚、網絡征婚、網絡戀愛、集體相親等多種多樣擇偶方式的出現就是明證。一根細細的網線可以將兩個互不相識的男女連接在一起,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人們的婚戀觀念不斷得到解放。
這一時期,隨著僵化的政治婚姻形式的消失,婚禮形式也日趨多元化。改革開放初期,傳統婚禮形式開始恢復。原汁原味的傳統婚姻形式雖然沒有出現,但是在結婚當日迎親、擺酒席的形式日益普遍。被當作“封建遺留”鏟除的“彩禮”傳統,又重新回歸人們的生活。上世紀70年代,彩禮主要是“舊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和手表;80年代則被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新三樣”取代。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婚禮形式更是從簡單、樸素向熱鬧、繁瑣和奢華發展。1990年我國出現第一家專業婚慶公司,今天,專業婚慶公司鋪天蓋地,婚禮形式也向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穿婚紗和西服、照婚紗照、迎親車隊逐漸出現,婚禮程序越來越復雜,排場越來越大,檔次越來越高。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近年來,人們的婚戀觀又有了新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人們對婚前財產公證的接受和新的婚戀現象的出現。為了在婚姻關系結束之后,能夠保護雙方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失,流行于發達國家的婚前財產公證開始進入人們的婚姻生活。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許多人雖然對這種“夫妻之間明算賬”的做法持反對和觀望態度,但它卻受到越來越多城市年輕人尤其是“80后”的歡迎,這與他們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關。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特別在當今人們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急劇變化、離婚率持續走高的趨勢下,對婚前財產進行公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穩定家庭關系的作用。具體到婚姻形式上,近年來,AA制家庭、周末夫妻、丁克家庭、網戀婚姻、閃婚等新的婚姻新形式開始涌現。這些個性化的婚姻形式雖然不為傳統所認可,但卻得到一些人的默認,這反映出人們思想觀念急劇變化的現實以及社會發展和開放的程度。我們還應看到,隨著人們婚戀觀的日益自由和開放,產生了許多違背傳統道德和法律的婚戀現象。比如:不斷升高的離婚率,日益泛濫的第三者、“二奶”,迅速結婚然后離婚的“閃婚閃離”族,不負責任和見異思遷的“婚外戀”,只同居不結婚的事實婚姻,等等,這些都在不斷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和原有的婚姻制度。對婚前財產公證的接受和新的婚戀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經濟獨立和自主能力的不斷提高導致婚戀觀和財富觀發生大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路成文,等.山西風俗民情〔M〕.太原:山西省地方志編篡委員會辦公室出版社,1987.
〔2〕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3〕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4〕喬潤令.山西民俗與山西人〔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
〔5〕劉新平.婚姻中國〔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顧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