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自然科學與哲學的和解、溝通、雙贏以及和諧發展,必須澄清關于自然科學與哲學關系的片面的、模糊的和錯誤的認識,正確理解和處理二者的關系和作用。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自然科學決定哲學發展水平,為哲學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和發展動力,但要防止夸大自然科學作用的科學取代論。哲學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對自然科學具有理論包含、理論指導、理論先導、理論啟發作用,但是要防止夸大哲學作用的哲學決定論、萬能論,以哲學取代科學。
〔關鍵詞〕自然科學,哲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B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
自然科學和哲學都在研究不依人們意識為轉移的統一的客觀世界。每一門自然科學都有自己的專門對象,研究自然界某一領域特有的運動形式和特殊規律;哲學則以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揭示事物的共性,研究世界的最一般的規律。哲學不創造具體的自然科學理論,不等同于自然科學概念,而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的體系,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自然科學總的來說是一些分門別類的研究,體現為一種分析性。哲學則致力于對科學的整體性和基礎性進行探討,體現為一種整體性。科學是形而下的,哲學是形而上的。科學是“知識之學”,哲學是“智慧之愛”。自然科學為事實判斷,哲學則為事實判斷、價值判斷的統一。事實上,哲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自然科學以哲學為指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認識論要是不同科學接觸,就會成為一個空架子。科學要是沒有認識論——只要這真是可以設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亂的東西”。〔1 〕 (P480 )
一、自然科學:“一切知識的基礎”
以哥白尼發表的《天體運行論》為標志,自然科學成為以專門考察自然為主要任務的科學活動。一些基礎科學如力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相繼獨立,取得真正的科學形式。從此,自然科學正如馬克思所言,成為“一切知識的基礎。” 〔2 〕 (P520)
(一)自然科學決定哲學發展水平。哲學的發展不單純依靠哲學家的聰明才智,而主要取決于社會實踐發展和科學進步。哲學作為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反映的是人類對世界總的看法,其中也包括對自然界的看法。而對于自然界持什么樣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自然界的事物、現象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認識水平,即自然科學的發展水平。“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改變自己的形式。”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形成,就與其相對應的科學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哲學思想是人類關于自然界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提煉和總結。在歷史上,不管是唯物主義哲學還是唯心主義哲學,都力圖從自然科學中尋求事實依據和理論支持。
(二)自然科學為哲學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在自然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理論問題以及在認識論方法論方面的需求。這是刺激哲學研究的重要力量,同時自然科學又給哲學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哲學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學材料和科學事實,自然科學通過觀察實驗取得的自然事實和描述自然現象的科學知識,通過理論研究提出的科學概念、原理、學說以及由此建立的科學知識體系,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運用的科學方法等等,正是哲學研究的素材和哲學觀點的事實依據。
(三)自然科學為哲學發展提供根本動力。自然科學通過揭示自然界的現象、性質及發展規律所形成的本體論問題,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對科學成果的解釋、意義分析、價值評價及認識論、方法論問題,科學應用于社會產生的歷史觀問題等,都是給哲學提供的新的研究課題。 〔3 〕 (P172 )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哲學便向前發展。現代天文學中的宇宙起源問題、星系起源問題以及200億光年以外的類星體問題等,現代物理學中的質能轉換問題、比夸克更小的基本粒子的問題等,現代生物學中的從原子水平和分子層面對生命的認識問題等。這些科學問題僅靠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方法是難以解答的,它必須借助于哲學思維和哲學方法來求解。
二、哲學:“全部科學研究之母”
哲學理論和觀點是對自然科學規律和社會科學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因此它源于科學,又高于科學。哲學對自然科學起引領、滲透作用,具體地說,就是理論包含、理論指導、理論先導、理論啟發作用。
(一)哲學對自然科學的理論包含。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對外部世界的研究停留在籠統、直觀、猜測的階段,自然科學和哲學融為一體。這時的自然科學帶有現象描述和思辨猜測的特點,自然知識以哲學形式出現,各種知識都包羅在哲學中。自然科學還處在哲學的母體之中,哲學與自然科學是包含與被包含的從屬關系。在希臘語中,科學是“知識”,而哲學是“愛知識”,就說明二者在當時渾然一體的特征。古代的許多哲學著作中不僅有對世界最一般規律的概括,而且有對自然科學具體問題的回答。古代哲學帶有自然哲學的性質,自然科學也帶有自然哲學的色彩。古希臘的科學家,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是哲學家。例如,愛奧尼亞的泰勒斯是最早的一位自然哲學家,但他也是一位工程師、數學家兼天文學家。十六、七世紀的數學家笛卡爾、萊布尼茨也是大哲學家。
(二)哲學對自然科學的理論指導。自然科學不能擺脫哲學而獨立發展。從事科學創造活動的人有時是自覺地以哲學為指導,有時是不自覺的,不自覺不等于沒有它的影響存在。即使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也在某些方面對科學發展起積極作用。唯心主義把人類理性思維提高到了第一性和絕對的程度,因而在論證思維的重要性,發展人類理性思維能力方面有一定積極意義,特別是在邏輯的嚴密性方面。形而上學無疑是錯誤的,可是作為科學研究特定階段的一種方法,暫時孤立地看待事物,卻是進行深入分析所必需的。
哲學為科學提供理論思維的基本范疇和邏輯規則,幫助科學家說明科學發展,論證科學理論,總結研究成果,建立科學體系。恩格斯認為,一個民族要登上科學高峰,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他肯定了哲學對自然科學在思維方法上具有指導作用:“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 〔4 〕 (P25-33 ) 科學作為一種復雜的認識活動,在觀察實驗、分析推理、形成概念、提出理論時,就必須運用理論思維。第一,哲學給科學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哲學給科學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原則、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科學思想,確立合適的研究方向,選擇恰當的科學方法,提高科學預見能力。第二,哲學給科學提供理論依據。哲學為科學工作者整理科學事實、提供有關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結構與功能等辯證思維范疇,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科學工作者正確對待已有的結論、觀念和方法提供批判的武器,有助于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真理與謬誤、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等彼此間的關系,把握科學發展的規律。第三,哲學給科學提供世界觀的指導。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他們還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于:他們是愿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愿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5 〕 (P533 )自然科學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積,而是一種有內在聯系的相關知識組織起來的知識系統。構建知識體系要受一定的哲學觀念的支配。如辯證唯物主義為科學研究提供事物的客觀性和可知性的信念,激勵科學工作者的探索熱情和發明創造的信心。愛因斯坦不僅堅信世界的客觀實在性,還堅信客觀世界的可知性,“相信世界在本質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認識的這一信念,是一切科學工作的基礎”。第四,哲學給科學中的抽象理論部分以更大的影響。科學按其抽象程度不同,可以區分為不同類型,一般來說,基礎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更為密切。〔6 〕 (P857 )哲學因素往往滲透到科學研究所采用的“范式”和概念框架中。以預見、預言、假說、學說等形式出現的“科學理論”類似于哲學解釋,比如關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宇宙學說、關于宇宙黑洞假說、關于夸克幽禁之謎的“膠子”學說和“毛粒子”假說等。愛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末,哲學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 〔1 〕 (P519 )
(三)哲學對自然科學的理論先導作用。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哲學革命往往是科學革命的先導。哲學自身的變革和發展喚起整個社會的思想解放,為自然科學掃清前進障礙,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近代史上,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活動、法國的啟蒙運動開創了哲學革命的新時代,對桎梏科技發展的傳統宗教信條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近代的科學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得到了迅猛發展。同時,在哲學革命中產生的新思想、新理論又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原則。牛頓經典力學中體現的認識論原則以及以實驗、分析、歸納為主體的科學方法,就深受英國哲學家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的經驗論原則的影響。有學者運用統計方法對近代以來的哲學家進行統計分析,將一個國家的哲學家人數上超過全世界總數的15%稱為哲學中心或高潮,依此規定,得到的哲學中心轉移的結果為:意大利(1480~1640)、英國(1600~1730)、法國(1710~1820)、德國(1790~1880) 〔7 〕。這里缺乏美國哲學的興隆,事實上,1870年興起的以皮爾士、詹姆士和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具有國際性的影響,對美國科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趙紅洲確定的科學活動中心意大利(1540~1620)、英國(1660~1750)、法國(1760~1840)、德國(1840~1910)、美國(1920~)相比, 〔8 〕 (P268)發現二者變化的趨勢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一般來說,哲學發展的高潮會引導科學中心轉移的方向,并且在時間上也較科學中心的轉移超前50年~60年,這表明哲學的發展往往是科學興盛的先導,而且哲學中心期比科學中心期持續時間長。
(四)哲學對自然科學的理論啟發。哲學能夠為科學的發展提供新的生長點。第一,哲學思想啟發孕育自然科學的理論。恩格斯指出: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例如,原子的概念是最先由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和德謨克里特提出的自然哲學概念,卻預演了科學朝微觀領域方向發展。控制論是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科學家維納等人創立并發展起來,但其基本思想和問題本身可以追溯到德國17世紀的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提出一般系統論的貝塔朗菲認為:系統的概念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這一歷史中包含有許多杰出人物的名字,比如萊布尼茨的自然哲學,馬克思與黑格爾的辯證法等。第二,哲學問題的探討促進科學問題的解決。科學哲學家庫恩認為:特別在公認的危機時期,科學家們必須轉向哲學分析,作為解開他們領域中的謎的工具。第三,科學哲學指導科學管理。哲學研究分析科學內部矛盾,揭示自然科學的性質、作用及發展規律,幫助科學管理工作者確立發展科學的戰略思想,制定正確的科學技術路線、方針、政策、規劃,加強對科學的組織管理,使自然科學沿著正確軌道健康向前發展。 〔9 〕 (P308-309 )
三、從分離走向融合
在認識世界過程中哲學與自然科學相互作用、相互補充,但不能彼此代替。否定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統一聯系和共性,或者造成哲學忽視或排斥自然科學,或者導致科學家對哲學家采取虛無主義,忽視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作用,都是錯誤的。某些哲學家認為各種分門別類的具體科學都是一些極為狹窄的領域,而哲學應統觀統領世界;某些科學家認為哲學無非是一些抽象的沒有多大價值的空談,與他們所從事的具體研究并無多少直接聯系,更沒有指導價值。這些看法都不利于哲學和科學的發展,哲學與科學的分裂使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成了“不健全的個人”。
(一)防止科學取代論。堅持科學的基礎作用,應防止片面夸大科學作用的科學取代論。該論認為,科學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成就,應該歸功于科學方法的使用。因此,只有用實證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改造傳統的哲學,使其如同科學一樣具有“實證性”,哲學才有可能進步和發展。事實上,科學史上有的自然科學家,曾經把哲學看作無聊的空談,有的提出自然科學只有從哲學的支配下解放出來才能健康發展。不管其主觀愿望怎樣,其結果是非但沒有能夠擺脫哲學,反而陷入錯誤哲學的旋渦不能自拔。
(二)防止哲學決定論。堅持哲學的指導作用,應注意防止夸大哲學作用的兩種傾向。一是哲學決定論。哲學對科學技術研究的指導并非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是受社會環境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不獨哲學唯一因素。西方總體科學水平高于我國,是長期以來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況且西方科學家并非一概排斥哲學,他們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畢竟在發揮作用。二是哲學萬能論。這種理論在實踐中往往把哲學看成是萬能的,哲學被看作是“科學之科學”,可以用哲學取代自然科學,以為不需要精確的科學實驗和嚴密的科學論證,而單憑抽象理論思維和邏輯推論,就能建立一種凌駕于自然科學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學的關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論體系,這往往會造成哲學家外行地干涉自然科學。20世紀40年代,前蘇聯就曾出現過這種傾向,對自然科學中的基因論、共振論、相對論、控制論等橫加批判,給前蘇聯的自然科學發展帶來了損害。我國“文化大革命”時期,也出現過企圖用哲學包羅、代替、禁錮自然科學的發展,迫害科學工作者,踐踏科學事業,給國家的科學發展帶來了巨大損失。
(三)建立哲學和科學的同盟。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深刻揭示了世界的辯證圖景。哲學內部、科學內部及哲學和科學之間的分化雖繼續加強,自然科學與哲學的聯結和知識整體化的趨勢也在加強。科學問題和哲學問題相互交叉,越來越多的“問題”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哲學性,這要求研究人員從科學和哲學兩個層面來回答。哲學和科學提出的許多新問題, 要求促進哲學與科學的溝通,加強科學工作者和哲學工作者的合作,結成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的聯盟,共同研究做出符合客觀世界本來面貌的解釋。在哲學和科學之間要建立一種和解、對話、互動的同盟關系。
(四)注重哲學和科學的融合。科學最早是從哲學的母體中分化出來的。當科學發展到較高階段時,它又會最終與哲學融合在一起。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融合,呈現出科學哲學化和哲學科學化的趨勢。現代自然科學和哲學不像以往那樣融為一體,而是通過中間層次的各種學科相互聯結。從自然科學中分化出來的基礎科學,貫串于各個領域的橫斷科學如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發展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自然辯證法、科學哲學及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等,正是自然科學與哲學相互聯系的表現。理論自然科學家的科學成就是同哲學思想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偉大的科學家往往也是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往往被稱為哲人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55年時曾指出:“本世紀初只有少數幾個科學家具有哲學頭腦,而今天的物理學家幾乎全是哲學家。”而事實正是如此。“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科學工作者應注重加強哲學修養,特別要自覺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科學實踐中去。恩格斯把唯物辯證法稱為“我們最好的勞動工具”,列寧也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給人類提供了“偉大的認識工具”。具備哲學頭腦和哲學眼光,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進而開展更重要的科學工作,做出更重大的科學貢獻。
參考文獻:
〔1〕 許良英,等.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7.
〔2〕 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 吳義生.論科學〔M〕.南昌:求實出版社,1989.
〔4〕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王樹恩,陳士俊.科學技術論與科學技術創新方法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7〕 劉則淵,王海山.世界哲學高潮與科學中心關系的考察〔J〕.科研管理,1981,(1).
〔8〕 趙紅洲.科學能力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9〕 于光遠.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