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農民的公民意識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民公民意識缺乏系統性,呈現“碎片化”狀態;不能正確認識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意識比較淡薄;舊有的農民意識雖日益“邊緣化”,但現代公民意識還不夠強;政治參與意識較差,參與主動性不高。增強農民公民意識,必須加強對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大力發展農村市場經濟,不斷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水平。
〔關鍵詞〕農民,公民意識,問題,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1-0098-02
建設現代化的國家需要培養現代公民,現代公民需要現代公民意識。公民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是現代化國家得以正常運行的“軟件”基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我國從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的轉變,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其社會地位、職業角色、自我意識等正發生著滄海桑田式的歷史巨變。因此,探討農民的公民意識問題,對于推動農村社會的文化演進與發展以及我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當前我國農民公民意識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術界一般認為,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意識,是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它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公民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主要標志,是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
我國是個傳統的農耕國家,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很難催生出農民的“公民意識”,加上農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導致當前我國農民的公民意識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民的公民意識普遍缺乏系統性,呈現“碎片化”狀態。公民意識是一種系統的完善的社會意識,是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它圍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目前我國農民的公民意識普遍缺乏系統性,呈現“碎片化”狀態。例如:有些農民只關注自己經濟收入的提高而不關注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只關心勞動報酬權利的平等而不關心這方面法律的規定和完善、只關注自己的個人利益而忽視國家利益,等等。
第二,不能正確認識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法律意識淡薄。這主要表現為一些農民認識不到健康的公民意識主張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即既要主張權利,也要承擔義務,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放大自己的權利,縮小自己的義務,甚至把權利與義務對立起來,一味地突出權利,卻不去盡一個公民的基本義務。
第三,舊有的農民意識雖日益“邊緣化”,但現代公民意識還不夠強。我國正處在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期,現代化進程不僅體現在實物形態上,而且顯現在思想意識上。受這種現代化進程的影響,我國農民舊有的帶有農耕文明和自然經濟特征的社會意識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傳統的村民意識日益邊緣化。但這種舊有的農民意識日益邊緣化的同時,具有現代社會特征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和規則意識等還不夠強,沒有占居主導地位。
第四,政治參與意識不強,參與主動性不高。公民意識是一種理性自覺,具有一種強烈地參與國家運行、管理和監督的精神。當前我國農民的公民意識往往比較被動,這主要表現在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不強,在有關其自身權利和義務以及處理自身與國家、社會、他人利益關系時,在國家的管理和運行上,往往只能做“被動公民”,很少做“主動公民”。
二、增強農民公民意識的主要途徑
針對當前我國農民公民意識存在的主要問題,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增強其公民意識。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強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就農民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而言,必須“堅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與現代化本身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現代化本身不斷豐富著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不斷為這種教育提供活生生的實踐素材和案例,使這種教育有的放矢,與農民不斷覺醒的公民意識相吻合,相印證,便于農民感同身受,自愿接受。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公民意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術教育,這種教育更強調政策性,更注重教育的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切忌浮躁和片面,反對把錯誤的價值觀(如利己主義、個人主義、金錢拜物教)當成“現代社會的風尚”灌輸給農民,而必須立足現實,以實踐為導向,以社會主義價值觀、權利義務觀、責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為紐帶。就農民公民意識教育的路徑而言,必須堅持有效性、科學性和持久性的統一。從村民意識過渡到公民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一方面源于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制約了農民公民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農村現實的社會經濟狀況也決定了這種過渡的長期性。這決定了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因此,在對農民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的路徑選擇上,必須堅持有效性、科學性和持久性的統一。所謂有效性,就是在教育活動中,要善于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所謂科學性,就是要遵循教育規律,科學施教,切忌急躁冒進和胡干蠻干。所謂持久性,就是要把對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要當作一項長期任務,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其次,大力發展農村市場經濟。公民意識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社會意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培育每個公民的公民意識,把生活在廣大農村地域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培育成具有公民意識的新型農民。相應地,增強農民的公民意識,必須進一步發展農村市場經濟,引導農民自覺遵循市場規律,積極參與到市場中,通過發展市場經濟為農業發展尋找出路。通過發展市場經濟,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從而為農民公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奠定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有助于農民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等現代公民意識的覺醒,從而使其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型農民。
第三,不斷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水平。農民政治參與水平不高是導致農民公民意識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不斷提高農民政治參與水平,即不斷增加農民政治參與主體的人數,拓寬農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提高農民政治參與的層次,才能使農民在政治參與中公民意識不斷增強。具體包括:讓農民參加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為全村的重大事務投票表決,出謀劃策,從而通過參與村莊事務的管理提高農民參與政治的廣度和深度,使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等現代公民意識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尚彩伶.我國公民意識研究簡述〔J〕.法制與社會,2009,(18).
〔2〕 裴正軒.和諧社會的公民意識及其培養〔J〕.中國德育,2009,(2).
責任編輯顧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