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和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共同主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以“歷史新起點上的中國改革”為主題,主要圍繞當前改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價值、政治理論與黨的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關鍵詞〕改革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政治體制改革與黨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1-0029-02
2009年10月30—31日,由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和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共同舉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在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召開,論壇的主題是“歷史新起點上的中國改革”。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全國黨校系統、高校系統和社會科學院系統的80多位專家、學者。會議圍繞當前改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政治體制改革與黨的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一、關于當前改革與發展
改革開放作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動力,既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進步和發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難題,這些難題需要做理論上的探討。
周為民教授針對當前的改革和發展著重闡述了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富特征的方面。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是各方面改革的基礎,并邏輯地包含了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改革。二是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面臨著突出的問題與矛盾,主要是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結構的問題、民生問題、社會平等問題、腐敗問題、社會治理問題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改革的任務還遠未完成,市場經濟體制還遠未完善。三是改革面臨的不利因素正在增長,包括改革動力衰減、改革共識存在分歧、反市場化趨勢增強等等。四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應堅持深化改革,一以貫之地堅持富民目標和市場經濟的邏輯。五是要真正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越深化,市場經濟體制越完善,社會主義就越發展。
韓慶祥教授認為,當代中國的總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是由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及其蘊涵的權力結構和權力運作方式產生的。結構問題不解決,體制問題也解決不了,應把體制改革進一步引申到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有三層涵義:一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造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及其權力運作體制,從市場經濟、公民社會、公共服務型政府三方面同步進行改革;二是按照三方面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基本要求進行改革,而不是有快有慢地改革;三是以實現三方面相輔相成為目的改革,而不是相互牽制的改革。
王彥坤研究員提出,經過30年的“外圍”戰和初步的攻堅戰,中國體制改革已經處于最艱難最關鍵的攻堅階段。由于觸及最深層的利益矛盾,社會各階層對改革表現出復雜微妙的不同態度,從而使保持和增強改革動力成為關系改革成敗的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誕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對改革發展的經驗總結和升華,同時也是指導我們不斷探索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科學指南。
郭建寧教授指出,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思想上堅信不移,行動上堅定不移,決不走回頭路。
韓喜平教授認為,應當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價值,包括科學價值、建設價值、實踐價值和政治價值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立場就是人民的立場,實現人民現實的幸福和人的自由發展是總的價值取向。
黎康研究員認為,改革開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開拓不斷構筑新的邏輯與歷史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無論從產生背景與條件,還是在科學內涵以及特征和要求上,都與改革開放有著極其密切的互相包含、互為因果、互促互動的關系。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只有立足于時代和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不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關于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特色主義實踐的深入,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反思過去,剖析現在,探索未來。這不僅要在物質層面上,同時也要在精神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層面上展開。
金民卿研究員認為,當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改革開放的誤讀嚴重干擾了人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提倡和推行“庸俗寬容論”導致錯誤思潮的猖獗。面對當代意識形態的新變化以及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我們必須堅持思想文化領域的明確標準,全面準確地把握解放思想的內涵,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途徑。
李軍民教授提出,把握社會主義價值的生成特性,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質體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建設過程就是不斷增強對社會主義理想、理論、社會制度和社會運動的認同與信仰的過程。它最終要實現的是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歷史時期,要根據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去推進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
丁萬明副教授指出,信仰和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其路徑為:第一,明確社會主義社會培養的公民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內涵:即健全人格、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道主義;第二,加強對五大宗教的管理,充分發揮正統宗教的積極作用,通過對正統宗教的正信化解邪教的影響,使一些有信仰需求的群眾加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至于滑向邪教的泥潭;第三,重建和加強公共生活空間。通過建設人人參與的公共生活空間,建立一套公共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第四,要樹立道德典范。
四、關于政治體制改革與黨的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成績是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再創中國改革事業的新輝煌,必須加強黨的建設。
高建生教授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有了更多的表達渠道,民意表達體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建立暢通的民意表達渠道是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獲得尊重的基本保證,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標志,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趙鐵鎖教授認為,不斷增強黨員的主體地位是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強黨的建設的主要內容。維護和增強黨員的主體地位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激發黨的力量源泉的根本所在。
王建軍副教授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主線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不僅揭示了政治體制改革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也回答了政治體制改革必須依靠誰的問題。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在內的廣大人民,既是我國政治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根本依靠力量。
責任編輯王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