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改革的效應明顯,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經濟改革首先激活了經濟社會系統的內在潛質和內在要素,其主要表現為改革的動力效應、競爭效應、機制效應和制度效應。經濟改革實踐的推進不僅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也極大地改變了當今世界的格局,其主要表現為改革的經濟效應、政治效應、文化效應和社會效應。由經濟改革引發的激活效應和實踐效應已經被現實充分證明,但經濟改革的影響并沒有至此結束,其“中國特色”效應和國際效應的存在,表現出極大的后發效應。
[關鍵詞]經濟改革效應,激活效應,實踐效應,后發效應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2-0060-04
我國的經濟改革發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成效,在世界范圍內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實表明,我國已經從經濟改革中獲益,并將繼續享受改革的成果。同時,由經濟改革為起點的全面改革,還極大地激活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動力,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經濟改革的效應是明顯的,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認真分析和研究經濟改革的效應,對于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和進行理論性分析,本文把經濟改革效應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經濟改革的激活效應,主要分析經濟改革的內生效應。這種效應是系統本身內在具有的,是由系統要素的潛質所決定的。只不過這種潛質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被壓抑而無法表現出來。經濟改革的作用就在于把這種內在的潛質激活并得到充分表現,從而使這種效應具有內生性質。二是經濟改革的實踐效應或外在效應,主要說明經濟改革實踐過程帶來的直接成果。這種效應是從常規意義上理解經濟改革效應的主體方面,涉及現實生活中的所有領域。三是經濟改革的后發效應或影響效應,主要分析經濟改革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這種效應影響到我國今后的發展,對世界各國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經濟改革的激活效應
經濟改革無疑是對我國社會一次最成功的激活,其他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這一基礎上逐步完成的。經濟改革首先激活了經濟社會系統的內在潛質和內在要素,其效應主要表現為改革的動力效應、競爭效應、機制效應和制度效應。
(一)改革的動力效應。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維持社會發展的動力就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前,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力革命,二是階級斗爭。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習慣于使用這兩種方法,特別是強調了階級斗爭的作用,導致了巨大的挫折。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表明,生產力革命對于社會發展確實具有巨大作用,但問題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和革命怎樣才能實現,依靠什么力量才能有效地推動?這種力量就是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的真正的本源的動力,這是經過多年探索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也體現著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第一,改革首先激活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構成的各個要素,使本來應該生機勃勃的經濟系統重新運轉起來;第二,改革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被激活的生產力要素變成現實力量;第三,更為重要的是,改革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現實發展,而且還為生產力今后更大地發展提供了持久的動力,成為社會發展的真正的可持續的能量源泉。改革的這種動力效應現實中已經得到表現并將在今后的發展中表現得更加充分。
(二)改革的競爭效應。競爭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常規現象,而且是人類社會的正?,F象。對于這樣一種社會現象,我們卻在很長時間里感到恐懼。改革使社會的競爭效應重新激發出來,并成為支撐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一,改革激活了人們的競爭心理和潛在的發展能量,使主體意識和發展潛力得到釋放,形成了競爭向上奮進發展的壯觀格局。第二,改革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和發展條件,為主體競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人們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享受著自主競爭的權力和行為選擇的自由。第三,競爭大大提升了社會運行的效率。在競爭的環境中,無論是個人主體、企業主體還是政府主體,其工作和運行效率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人們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競爭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社會的運行效率也在競爭中得到了有效提升。第四,競爭還培育和造就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系統,表現出明顯的競爭效應。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得益于市場競爭的推動,今后的發展同樣也要依靠競爭的力量。競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內在屬性,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三)改革的機制效應。改革的實踐過程還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系統性和機制性的認識大為提高,其改革的機制效應也是明顯的。第一,社會發展具有綜合性。社會的運行和發展不是由單一要素構成和支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因此要注意分析多種因素的存在及相互作用,全面地整體地分析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選擇發展的思路。第二,社會發展具有系統性。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大系統,是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整體大于局部之和是系統論的基本結論。這就提示我們要注意處理好各子系統之間以及與整體的協調關系,保持系統運行的最佳狀態。第三,社會發展具有規范性。社會的運行是由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各個要素的運行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秩序運行的,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保持社會運行的有序和規范,同樣也是改革的機制效應所要求的。第四,社會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尋求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從多方面努力,而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與之相適應是更為內在、更為深遠的工作。
(四)改革的制度效應。改革的制度效應更為深,刻、更為根本,由制度培育和制度創新引發的巨大效應已經在現實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第一,注意基本制度的培育和構建,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據可依,為社會運行的規范化提供行為前提,避免盲目性和無序化。第二,講究制度之間的規范和協調,體現制度效應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防止制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節省社會運行的成本。第三,制度貴在落實,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落實也無法體現制度的作用和意義。第四,注意制度的完善和創新。制度不是永恒的,創新是其生命力的根本保證,因此,它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地完善和調整。制度不僅體現培育效應,更突出地反映在創新效應方面。很顯然,我國的改革就是一次系統的制度創新,由制度創新引發的影響效應進一步推進了改革的動力效應,激活了市場運行的競爭效應,完善了社會發展的機制效應,使我國社會內在的要素重新得到激活,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內生的依據。
二、經濟改革的實踐效應
我國的經濟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其改革實,踐的推進不僅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也極大地改變了當今世界的格局。正是由于改革的推進促使我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使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實現了全面的進步。
(一)改革的經濟效應。從現實來看,經濟改革引起了經濟領域的全面活躍,資源配置和生產組合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社會整體的經濟實力躍上一個新的臺階。改革的經濟效應具體表現在:第一,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經濟改革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長時期的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速接近10%,使經濟總量和物質財富不斷增長,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改革經濟效應的最直接體現。第二,建立并逐漸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直是經濟改革以來的中心任務,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終于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了經濟體制的重大跨越。當前,我們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整個經濟已經在新經濟體制下展開運行,新的體制效應已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顯現出來。第三,實現了資源配置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原有的計劃配置資源的基本方式已經被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所替代,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正越來越發揮著巨大作用。時至今日,市場的配置作用和調節作用已經被社會所公認,“看不見的手”要比“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更大。第四,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生產力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帶來了綜合國力的實質性增強,實現了國際地位的改變與提升。在當今世界上,任何有眼光的政府與政治集團都不可忽視我國的實力和作用。
(二)改革的政治效應。經濟改革的效應還體現在政治領域,即經濟改革對社會的政治運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第一,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是否具有優越性,在經濟改革之前回答這個問題,其底氣是不足的,因為缺少實踐依據;而經濟改革之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回避的問題,而是可以理直氣壯說明的問題了,因為實踐發展提供了太多的證明,就連反對和誤解我們的一些政治力量也不得不承認我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第二,鞏固了執政黨的領導地位。我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實踐是舉世公認的,這一成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的,沒有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就不可能有改革的成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改革成功的同時,再一次證明了自身的歷史地位和獨特的作用,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愛戴和擁護,為進一步鞏固執政黨的地位奠定了更為深厚的基礎。第三,由財富效應引發的民主效應。經濟改革在增加社會財富和公民財富的同時,也普遍提升了公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人們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的要求明顯增強,民主意識和主人翁權力得到了體現。這種政治理念和民主權力的普遍提升,對于政治生活和政治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極大地推進了政治體制的改革與完善。第四,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與效率提高。經濟改革需要政府的推動,而與此同時,經濟改革也推動了政府改革。為了適應經濟改革的需要,政府積極轉變工作職能、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這直接促進了政府的行政改革;而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又會大大提升整個社會經濟政治運行的效率,改革的政治效應會更加明顯。
(三)改革的文化效應。經濟改革的效應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也體現在文化領域。第一,直接推動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經濟改革的實踐使廣大群眾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識,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相應地得到提高,這對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第二,激發精神動力,形成巨大的精神文明效應。由改革發展引發的文化效應,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培育社會主體的價值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并最終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第三,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質量。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生活品位也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第四,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的發展。隨著生存消費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的消費逐漸向發展消費和享受消費階段過渡,教育、旅游、藝術、體育健身等領域的文化消費需求大幅度增加,這必然有力地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改革的社會效應。經濟改革還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體現出社會效應。第一,改革的富民效應。改革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和家庭財產得到了明顯增加,人民群眾的家底厚了,生活更加富裕殷實,形成了一幅安居樂業的和諧畫卷。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富民效應的巨大影響和作用力正在日益顯現。第二,確立了科學發展觀。改革的進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出現過許多挫折和失誤??偨Y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歷程,使我們進一步清醒起來,及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實現了發展理念上的巨大飛躍??茖W發展觀的確立其意義無疑是巨大的,但同時也要看到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前提是改革實踐,沒有改革實踐的不斷推進,就不會有科學發展觀的形成。第三,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改革實踐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的形象和民族的形象,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作為一個中國人日益感到一種榮譽。這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實踐向全世界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將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第四,激發了社會系統的效率。為了更好地推進改革實踐的深入,要求我們必須以民生為重點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正確對待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各個領域的矛盾與問題,按照科學發展觀進行統籌安排,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條件。
三、經濟改革的后發效應
由經濟改革引發的激活效應和實踐效應十分顯著,這已經被現實所證明,但改革的影響效應并沒有至此結束,而是還要繼續下去,表現出極大的后發效應。
(一)改革的“中國特色”效應。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其“中國特色”的實質就是堅持從國情出發,結合實際確定自己的發展思路和方法。主要體現為:第一,發展要從國情出發符合自身的實際。尋求發展是每一個國家都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怎樣發展、用什么方式發展卻大不相同。中國的國情和發展背景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照抄照搬別的國家固有的模式,只能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是走自己道路的結果,經濟改革的成功同樣也是走自己道路的結果。第二,發展應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依賴外部力量來發展就像等待天上掉餡餅一樣,不僅是難以實現的而且是十分危險的。只有自身強起來,國家才能發展起來。第三,注重全面推進,尋求系統效應。改革和發展不是單一的而是系統的,僅有經濟的增長是不夠的,還要講究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和系統協調,保證可持續的推進。第四,明確改革和發展的目的。改革和發展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改革發展的目的是盡快使國家強大起來,使廣大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好。很明顯,改革和發展是依靠人民群眾來推動的,發展的成果也應該由全體人民共享。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就成為改革發展的基本歸宿,成為執政黨重要的價值理念。可以說,我們已經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這條路不僅對于中國今后的發展是必要的,而且還表現出明顯的世界性意義。
(二)改革的國際效應。改革不僅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國際性影響,成為令世人矚目的國際現象。美國資深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兼清華大學教授喬舒亞·庫珀曾經撰文客觀評價了中國的改革,提出了“北京共識”的概念,并明確指出“北京共識”已經取代了盛行于20世紀90年代的“華盛頓共識”。他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需要、尋求公正的發展途徑,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艱苦努力、自主創新、大膽試驗;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循序漸進、積聚能量。其中,創新和試驗是“北京共識”的靈魂,強調解決問題應因事而異,靈活應對,不求統一標準。目前,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正在全世界產生漣漪效應,比如中國已成為拉美和亞洲國家商品的重要進口國,中國的經濟增長成為世界鋼材、石油等市場的重要支撐力量等。這種效應并非僅局限于經濟領域,還涉及政治、文化等領域。可以說,對于許多國家來講,支持中國的增長,就是支持自身的增長。中國可以通過自身的改革發展起來,這無疑對世界是一個重要的啟示:中國能夠取得成功,其他國家也同樣可以獲得成功,關鍵是要走自己的改革之路。
責任編輯 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