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體系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立足于人的生存和發展是其根本出發點,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是其現實訴求,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其最終目標。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對于當前我國的民生建設有重要啟示:有利于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有利于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有利于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2-0026-03
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并沒有關于民生概念的直接表述,但是,在他們的理論體系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主要體現在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注上。馬克思恩格斯把人及其生活的改善、利益的實現作為自己理論的重要基石。在他們的全部學說中,最重視的是人的發展,最關注的是人的生活,最關心的是人的利益。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內涵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立足于人的生存和發展是根本出發點。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以解決現實的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為根本出發點。現實的人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一定生產關系中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人。馬克思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現實的人不僅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基本主體,而且是構成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關系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人的本質也不是靜止的、孤立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馬克思恩格斯對整個無產階級的階級命運和人類解放問題是最為關注的。早在1835年8月中學畢業時,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就指出:“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過得完美。”后來,馬克思擔任《萊茵報》編輯期間對德國農民的同情,恩格斯在曼徹斯特時對工人生活的關注,都充分顯示了他們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注。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生產力、制度、文化等等都是手段,人的發展需要才是社會存在、發展的真正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人生存和發展的最理想狀態,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為之奮斗的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現實的人出發來展開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生產實踐活動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作用。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他們指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中,實踐的觀點是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地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以表明與舊唯物主義的區別。人的生產實踐活動是現實的人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存在兩種關系:一方面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另一方面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即交往關系或生產關系。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要解決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生產力的發展是前提條件,生產關系的發展是現實條件,二者的協調統一是根本途徑。
生產力的發展是解決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前提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生產力的發展這個前提之所以絕對必需,是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的自由創造與本性的發揮,是人的自我生成與發展的展現,也是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力量和衡量人類進步的最重要標志。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在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取得政權后,要盡可能地發展生產力,增加生產力的總量,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
生產關系的發展是解決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現實條件。盡管生產力的發展是解決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前提條件,但馬克思恩格斯從不把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解決簡單歸結為生產力的發展。在他們看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解決民生問題離不開生產關系的完善和發展。雖然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豐裕的物質財富,但由于其剝削制度的本性,造成了一邊是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一邊是無產階級的貧困的積累的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實質上是以資本為中心的雇傭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也會變得越來越尖銳,最終會成為生產力的桎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會被更高級的更先進的生產關系所取代。
因此,要解決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必須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達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和諧統一。正如恩格斯所說:“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二)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是現實訴求。關注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并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是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重要內容。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剝削本質的揭露,馬克思恩格斯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是人民群眾遭受貧困的根源,要想徹底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必須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盡管資本主義制度對社會進步起過積極的革命性作用,為人類征服自然也創造了更多的手段,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掌握生產資料,勞動者附屬于資本,處于被奴役的地位。資本積累的結果是人民群眾的失業率和貧困增加,連生活條件也沒有保障了。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這樣說:“農奴曾經在農奴制度下掙扎到公社成員的地位,小資產者曾經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下掙扎到資產者的地位。現代的工人卻相反,他們并不是隨著工業的進步而上升,而是越來越降到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以下。工人變成赤貧者,貧困比人口和財富增長得還要快。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資產階級再不能做社會的統治階級了,再不能把自己階級的生存條件當作支配一切的規律強加于社會了。”雖然資產階級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和社會穩定,從維持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要求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外部條件出發,不得不采取一些社會保障措施救濟貧民、撫恤傷殘等等,但這些措施只是資產階級政府用來幫助資本家迷惑人民群眾的一個工具,它起到的是緩和勞資矛盾、延緩資本主義體系崩潰的作用。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決定了資產階級政府采取這些保障措施的目的不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而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從所處的階級地位來看,人民群眾永遠是貧窮的。“如果說工人階級仍然‘窮’,只是隨著他們給有產階級創造的‘財富和實力的令人陶醉的增長’而變得‘不那么窮’了,那也就是說,工人階級相對地還是像原來一樣窮。如果說窮的極端程度沒有縮小,那么,窮的極端程度就增大了,因為富的極端程度己經增大。”馬克思的這些論述,充分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是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問題不能得到保障的根源,由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是以獲得最大剩余價值為目的的生產,所以即使生產的產品高度過剩,資本家寧愿將其倒向大海,也不愿將其用來解決民生。因而,要想徹底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只有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用更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剝削制度。
(三)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最終目標。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關注人民群眾的解放,并把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常常把人的發展包含在社會發展之中,以為社會發展了,每個人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因而在很多時候,自覺不自覺地將發展歸結為社會發展而忽視人的發展,甚至為了所謂社會發展而犧牲人的發展。但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的、精神的歷史條件,決定并影響著人的發展;另一方面,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本身的發展既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內在動力。因此,歸根結底地說,社會的發展就是人自身的發展,追求和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價值目標和本質要求。在《共產黨宣言》中有這樣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充分說明,馬克思恩格斯把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作為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他們所說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指每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少數人的發展。也就是說,真正的人的發展必須是全社會的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能是一部分人的發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發展。
二、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對于當前我國的民生建設有重要啟示:
(一)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整個無產階級處于社會最底層,受剝削和壓迫,使得整個無產階級的命運和人類解放問題成為唯物史觀最為關注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以解決現實的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為根本出發點,體現了對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高度關注。這就要求黨和政府在民生建設中必須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創造歷史的動力之本、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勝利之本、鞏固和加強黨的領導地位的力量之本;要把解決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放在首位,不斷地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堅持用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來衡量我們的一切工作。
(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認清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得不到保障的根源。要徹底解決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必須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當前,我國的民生保障水平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在民生建設中,我們要承認差距,積極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民生保障制度,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時也要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能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論斷產生懷疑。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相對落后,不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的,從根本上說,是解放以前的歷史造成的,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造成的。
(三)積極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協調統一,注重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并把建立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作為人與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但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自由而全面發展,絕不可能在人與人相對抗、個人與社會相分離的狀況中達到,只能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條件下得以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民生建設中,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保障民生的關系,注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統一。即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不論是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系的發展,都是促進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手段,不能為經濟增長而忽視民生;不僅要重視社會整體發展,更要促進和實現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總之,只有維護好個人利益,社會的整體利益才能得以實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只有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每個人,特別是弱勢群體,才能有效化解矛盾,使民生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從而創建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新社會。
責任編輯 王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