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由于許多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缺乏超前意識,忽視培育農村的內源性發展能力,成為城鄉差距擴大的原因之一。只有超前規劃農村新社區建設,抓住當前產業轉移的機遇,把中小城市作為加速農民城市化的主要載體,盡快改革農村落后的土地、教育與治理制度,形成長效的內源性發展機制,才能減少新農村建設中的資源浪費,加快農業的現代化轉型,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新農村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超前意識,農村社區重建,城市化,制度設計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2-0085-03
自2004年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村面貌有了較大改觀。然而,由于許多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缺乏超前意識,忽視培育農村的內源性發展能力,成為城鄉差距擴大的原因之一。如果不盡快解決這一問題,因城鄉差距而導致的農村蕭條和城市人口膨脹將引起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要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惡化,我們就必須抑制城鄉之間過度的人口流動,采取措施縮小城鄉差距,建立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培育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使農民安居樂業。而要達到這些目標,新農村建設就必須具有超前意識,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為最終的城鄉一體化創造必要的條件。由于社區重建是新農村建設的當期目標,城市化是新農村建設取得成功的前提,制度設計是新農村建設的保障,因此本文將從這三方面展開闡述。
一、農村社區重建必須具有超前意識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留住足夠數量的青壯年農民,新農村建設才有成功的希望。然而,由于城鄉之間存在收入差距,農村基礎設施普遍老化、公共服務匱乏,導致部分農村社區崩潰、城鄉居民生活差距繼續擴大、青壯年農民大量流失。青壯年農民在城鄉之間的過度流動不僅使農村缺乏必要的勞動力、農村社區蕭條、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問題突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凸顯,也導致了各種城市病,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因此,要保持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緩和各種社會矛盾,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使新農村建設能夠順利進行,就必須留住必要數量的青壯年農民。
留住必要數量的青壯年農民,最關鍵的是要縮小城鄉居民的生活差距。在城鄉間難以迅速縮小收入差距的情況下,要縮小城鄉居民的生活差距,就必須重建農村社區。只有不斷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提高農民對土地的歸屬感,為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條件。然而,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各地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傳統差異較大,當前農村中存在的“一刀切”的社區重建模式脫離國情,必然帶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應該在認真分析各地具體情況的基礎上,超前規劃農村新社區的建設,以保證政府有限的財政投入獲得最佳效果。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看,城市化不可阻擋,想保持傳統農村社區的完整顯然不太現實,我們應該根據各地農村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農村新社區建設規劃。對于一些人口密集、比較富裕的平原村,政府可以繼續采取傳統的新村建設模式,通過改造“空心村”,增加基礎設施投入,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鄰里之間的互助,美化社區環境,豐富社區居民生活,從而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促進社區和諧,縮小城鄉生活差距,增強農民的歸屬感,激發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但對于一些區位不好、資源匱乏、交通不便、過于分散、不適宜繼續居住的山區村,由于對其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成本過高甚至無效、公共產品的供應存在著規模不經濟性,因此,在這些地區有必要超前規劃。一是在一些具有交通、區位、資源優勢的地區建立移民新村,把過于偏僻的村莊遷移出來,以保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的規模經濟性,保證新社區規劃的高起點、高標準,并對愿意移民進村的農戶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使農民樂居樂業;二是以一些具有區位、交通優勢的村莊為新農村建設的基點,把一些缺乏繼續發展能力,區位、交通、資源等方面處于劣勢的鄉村合并進來集中居住,在較少投入的基礎上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只有因地制宜地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我們才能少走彎路,盡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二、推進城市化必須具有超前意識
我國新農村建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農村人口比例較大,如果不能盡快縮小農村人口比例,城鄉差距就難以迅速縮小,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可以為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發展創造條件,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為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于城市化模式一直缺乏正確認識,導致我國的城市化落后,農民轉移速度較慢,這不僅延誤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而且造成城鄉之間農民工的大規模流動,產生了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當前必須把握我國工業化大勢,選好城市化的載體,為農業的早日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創造條件。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傳統的依賴于鄉鎮企業發展“離土不離鄉”的城市化模式顯然難以持續,中國經濟早就擺脫了短缺狀態,工業化客觀的規模經濟性和產業聚集效應要求鄉鎮企業向大中城市聚集,而鄉鎮企業內在的政企不分、人才缺乏、交易成本過高、交通不便、環境污染、產品質量低下、設備陳舊等問題使其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大部分被市場淘汰,第三產業缺乏鄉鎮企業的支撐,也如無皮之毛,難以存續,導致小城鎮建設失去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支撐,陷入困境。但把城市化寄托在發達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的擴張上也不現實,因為農民工普遍收入較低,在我國特殊的土地政策、二元戶籍制度、社會保障體系之下,農民能夠在就業所在地就地城市化的比例極低。大量新生代農民工既不愿意回到農村,也難以融入發達的大城市,成為城鄉之間的邊緣人,不僅影響到社會穩定,危及國家糧食安全,而且影響到農業的現代化。因此,要縮小農村人口比例,還必須尋找新的城市化模式。
近幾年來,隨著沿海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的擴散效應為城市化提供了新的機遇,內地中小城市的高速擴張就得益于沿海的產業轉移和大城市經濟的擴散效應。因此,政府有必要改變傳統的城市化思維模式,把中小城市作為城市化的主要載體。由于我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中期階段,沿海與大城市的土地、資源、租金、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導致大量低利潤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而隨著內地中小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交通的日益發達,以及具有人力資本、土地價格優勢和優惠的投資政策,使它們成為這些企業轉移的首選地。相對于沿海和大城市來說,內地中小城市由于生活成本較低,農民城市化的成本也較低,并且農民可以利用本地的社會資本進一步降低生活成本,彌補社會保障不足的缺陷,獲得更多的就業和兼業機會。加之內地中小城市近年來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較好的醫療與教育條件,吸引了大量新生代農民來定居。因此,如果政府能充分利用這次產業轉移的機會,創造更好的條件加快城市化,將為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契機。
然而,要使中小城市成為城市化的主要載體,政府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如控制住房價格,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實現統一的國民待遇,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農民的工作、生活風險,進一步完善和規范投資政策,簡化創業手續等,以優化投資環境,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本地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只有將以上這些工作做好,才能加快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制度設計必須具有超前意識
加速發展中小城市,重建農村社區只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條件,要使新生代農民工安于農村生活,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從長遠看還必須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要做到這一點,僅靠政府的外部轉移支付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于激發起農民建設家園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自組織能力,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培育農村內源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提高農村的內源性發展能力,首先必須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土地規模化是農業規模化的前提和保障。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口的不斷減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已成為大勢所趨。但也必須看到,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在大多數地區,土地不僅僅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農民最后的社會保障,因此,對于土地規模化經營不能操之過急。筆者認為,目前可以試行兩田制,一部分土地作為基本的口糧田。短期內不能流轉,另一部分土地作為商品田,可以自由流轉。在實行兩田制過程中,同一地區的商品田應該盡量集中,以利于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從而促進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
當然,僅僅兩田制改革還不夠,農村的教育體制改革更為緊迫。農業的現代化依賴于高素質的農民,但隨著大量農村精英的流失,中西部農村剩下的主要是“386199”部隊,這顯然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關鍵在于教育,但當前的農村教育缺乏特色,不能有效地促進農村的發展。因此,要為農業的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就必須對農村教育體制進行重大變革,對農村學生實行合理分流,即農村學生初中或高中畢業后,除一部分人繼續升學外,另一部分人可以進入專門設立的農業技術學校或農業大學,與傳統的國民教育不同的是,在這里學生們以學習農業技術和農業管理經驗為主,老師是聘請的大量農業專家和農業生產模范,教學方式也主要采用現場示范、農業實踐等靈活的教學方式。為了保證這些專門學校的生源質量,政府應該對這些學校的學生提供高額獎學金,學費全部減免,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費補貼,但要求畢業生必須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這些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如果愿意在農業領域創業,國家還可以提供一定的啟動基金。只有培養出高素質的農民,才能為農業的現代化經營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也才能保證13億中國人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
根據韓國新村建設的經驗,政府的支持只是一個外在誘因,其最終目標應是激發農民自強、自立、協作的內在精神,形成長效的農村自我發展機制。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力也應該是農民,政府只應起到輔助作用,其目標在于引導農村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為此,我國政府應該利用財政補貼、物資援助、精神激勵等手段使農民形成自我組織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在公共產品的形成和基礎設施的完善過程中培養農民的自治精神和互助合作意識。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該幫助培養農民的自治能力。農民自治不僅有利于培養農民的自主、自立、自強意識,強化農民的主人翁精神,增強對農村的歸屬感,激發他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而且是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鄉村治理方式。同時,它還有利于減少新農村建設中的腐敗問題,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真正使政府的支持起到應有作用。農民自治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助協作精神,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但是,僅僅有村民自治還不夠,農民作為我國最大的社會階層,由于缺乏組織性,難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農民應該成立自己的權利組織,比如農會,使農會成為農民利益的直接代言人,以維護農民的整體利益。此外,作為市場參與者的農民,其過度的分散性使其在與市場的博弈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導致其利益受損。因此,要提高農民收入,還必須將農民組織起來,改變農民在市場中的不利地位;政府在農民自治的基礎上,也應合理引導農民建立各種專業性的協會、合作社,依靠集體的力量提高其維權能力,增加農民的收益。此外,政府在金融、生產物資供應、農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也應該給予農民特殊的優惠政策,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深化農產品加工水平,以提高農業附加值,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鑒于國內市場的有限性,政府還應該積極鼓勵農產品出口,減少國內市場約束對我國農業發展的限制。
總之,只有充分認識我國國情,超前規劃農村新社區建設,積極利用沿海產業轉移的機遇把中小型城市作為農民城市化的主要載體,對農村土地、教育與管理體制進行全面創新,增強農業的自主發展能力,才能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實現新農村建設的預期目標。
責任編輯 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