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在萬眾矚目中拉開幕布,一個個匠心獨運的展館驚艷亮相于黃浦江邊。朱小杰為中國館設計的家具,與紅色“斗拱”造型的“東方之冠”協奏出了一曲完美的現代中國風。擺放在中國館金廳、國賓廳、多功能廳里的玄關、幾案、沙發……既傳統又風尚,傳遞著中國人的熱情、親切和典雅。
工匠的城堡
朱小杰作為中國頂尖級原創家具設計師,早已走上了國際大舞臺,但他始終稱自己是一個工匠。采訪的那天,他呆在工坊里,挽著衣袖在刨木花,一卷一卷的木花如變戲法一般從他的刨子里跳躍而出,淡淡木香彌漫整個工坊。
那是一個沒有機械轟鳴聲的安靜工坊,為世博中國館量身定制的129件家具就出自這里。前些日子,為了完成為中國館配置家具的“國家任務”,幾十個身懷傳統手藝的工匠在此通宵達旦地忙活。
如今,他們又恢復了正常的工作狀態。兩個木工師傅圍著一個烏金木樹樁,用一把梭料鋸配合默契地對它進行切割;油漆師傅像個畫師一般,拿著刷子順著紋理輕輕涂抹;縫紉師傅俯身在一座沙發前,做著最后的細部整形處理……他們充滿著自信優雅的手工藝態度。朱小杰拍拍身上的木屑,帶記者參觀他的工作室。
朱小杰的澳珀家具工作室,滿壁的爬山虎,像一座用木頭造的浮著的城堡,充滿著民謠般的情調。在這棟6層樓的建筑里,有工坊、設計工作室、家具設計樣品展廳、舊家具收藏館,而位于頂層的8個房間被朱小杰稱為“招待所”,訪客可享受烏金木打造的家什和主人的個人收藏品,還可將細竹簾子卷起來,欣賞窗外浮在半空中的一池碧水、一方草地,以及云霧繚繞的遠山、云彩變化的天空。
朱小杰打破了空間的獨立與封閉,將室內空間與大自然完美地連在一起,使得空氣、光、影等自然界的元素自由進入,與空間內處處可見的木頭呼應融合。“我做過石匠、鉗工、木匠,我一直熱愛自己的手藝。建造這里只是一個快樂的工匠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了一次對設計的實驗。” 朱小杰坦言,設計這幢建筑時,在滿足辦公室功能的前提下,只希望讓自己更喜歡。
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窗斜斜灑在展示廳里的家具上,映照出優美的影子。斑駁紋理的烏金木家具泰然自若,散發著在歲月中沉淀出的篤定氣質。等邊梯形貫穿在每一件世博家具的方正形式中,細節上卻顯現出具有極致工藝之美的圓潤,讓人讀出與中國館一脈相承的氣質,那是一種中國式的典雅大氣。忍不住在一座錦緞面料的沙發上坐下來,坐感非常舒適,坐姿卻很自然地端莊起來。
朱小杰說,中國館增設接待功能是2010年年初臨時定下來的,時間非常緊。負責世博中國館室內設計的中國美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建明只給了他一個星期做設計方案。
2月12日,在世博局關于配套家具的最后一次匯報會上,澳珀家具設計方案的8分鐘PPT播放完后,中國館接待外賓的家具配置任務就落在了朱小杰的肩上。隨后世博局一行人前去實地考察了樣品,將地方館樓頂的“新九州清晏”的“漁”“田”“壑”“漠”四館的家具配置也交給了澳珀,家具量增加到了390件。
那日,宋建明給朱小杰發來賀信:“小杰,你的成功意味著中國的原創設計不再孤芳自賞,而被官方正式場合所接受,意義重大。”
戀上烏金木
在朱小杰的辦公室,他一邊沏茶,一邊笑談過往。“1989年,我去澳大利亞‘洋插隊’,可英語過不了關,留學不成,就在一家室內設計機構做設計。”
5年后,朱小杰回國成立了澳珀家具設計公司。為什么是家具設計,而不是繼續做室內設計?朱小杰無奈地笑笑,“在國內做室內設計完全施展不開手腳。設計師的想法經常被客戶的意志扼殺。”對于朱小杰來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最重要。他坦言,創立澳珀的初衷也是因為沒有學歷背景,想做設計師如果自己不創業是不能實現的。
澳珀成立之初,設計制作時尚簡約的板式家具。“也從模仿做起,當初的模仿是一種學習,掌握先進的工藝手段。但很快,不到一年的時間,學習結束了,就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澳珀從家具品牌中脫穎而出,不得不提朱小杰與烏金木一見鐘情的奇緣。那是十多年前的一次飯局,席間一個木材商得聞朱小杰是做家具設計的,就聊到他手里有批從西非采購回來的木材。木材商伸出雙手比出一個半圓弧,“好幾百年的古樹,有這么粗,沒有家具廠愿意拿去用,積壓在手里兩年多了。”朱小杰一聽,饒有興趣。當木材商打開庫房門的那一刻,朱小杰撲了上去。斑駁的樹皮,淺黃色的肉質,深咖啡色的年輪線,美得無法形容,他沉醉其中,一遍遍撫摸。
朱小杰為來自西非的“Zingana”取了個中文名:烏金木,終日與它作伴,了解它的習性、脾氣。“我不想對它進行改頭換面的打造,只想把它本來的美呈現出來,讓它繼續活著。”于是,朱小杰有了用端面做家具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它的原形。“沒有人會這樣去做家具,也沒有哪一本書介紹過端面切加工技術。因為這種切法違反木材加工的常理,違背了木材結構的特點。”
但是,當以烏金木的橫切面作為桌面的“森林桌”亮相在各大家具展上時,觀者無不被充滿藝術感的年輪美所打動,“她”站在森林里的優美畫面自然浮現在世人面前。
清風椅、蝶椅、伴侶幾……一系列以烏金木為表現材質的家具,從朱小杰的工作室走向市場,受到有文化品位的高端人士的青睞。在市場的追捧中,烏金木成為了澳珀最閃耀的一張名片。
對于烏金木的設計利用,朱小杰抱著渾然天成、物盡其用的態度。沒有一塊料被廢棄,他利用不同紋理的邊角料設計了很多小家居品,例如酒開、牙簽盒、名片盒、臺燈、鐘、相框、鎮紙等,件件讓人愛不釋手。茶幾上面那個插著小野花的花瓶由四塊烏金木拼接而成,小巧別致,其材料就來源于茶幾的四個桌腳。“幾百年很長也很短,可以誕生幾個王朝,但只可以成就一棵烏金木。”朱小杰對烏金木是誠摯的珍惜。
重塑中國人的尊嚴
每年的國際家具展上,中國面孔處處受到警惕。中國人是不是又來抄襲設計?這種質疑如冷箭一樣從他們的眼睛中放出來。朱小杰永遠都忘不了那種眼神——“好像我們中國人是武裝到牙齒的小偷。”
2009年1月19日,在當今世界最負盛名的德國科隆國際家具展上,朱小杰以獨立設計師的名義在10號館獨設展位,并響亮打出了“400年前的中國家具”主題口號。這是一次令外國人刮目相看、一雪前恥的勝利。
提起這次經歷,朱小杰頗為感慨。“如果直接以中國設計師的名義申請在科隆展的設計館展出,可能連審核的機會都沒有。”他說,當時以奧地利公司的名義向組委會提出進入10號設計館的申請,同時附上他設計的作品,審查很快獲得通過。但在安排展位時期,組委會發現參展的竟然是一位中國設計師,即把他安排到最偏僻的位置。
本就有意借此機會改變“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具界地位的朱小杰,這下急了。在友人的幫助下,他聘請了當地律師跟組委會交涉。但這位律師竟受到組委會警告:“別為中國設計師說話。”然而最終在朱小杰堅定的態度和法律的程序下,組委會改變了一些態度,朱小杰才終于如愿拿到理想展位。
130平方米的展位展出的“細竹”系列家具,吸收了中國明式家具的精髓,結合當代時尚設計要素,呈現出中國家具既傳統經典又現代時尚的設計風格,讓參觀者耳目一新,流連忘返。
希臘一位古董家具收藏家看后興奮不已,他熱情地對朱小杰說起了他父親的預言:未來的家具設計一定在中國,你早晚會見到一位中國家具設計師。他說,我今天應該是碰到了,我會把今天的相遇告訴父親。
外國人評價朱小杰的設計很中國,朱小杰認為這只不過是他按照中國人對生活的理解去反映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罷了。然而正是對這種設計觀的踐行,中國家具設計在國際上才有了自己的話語權。
朱小杰說,中國是不缺設計的,缺少的是加工的品質。然而,把家具做好,這本來就是中華民族所擅長的手藝,所以沒有理由做不好的。
朱小杰:
澳珀家具創辦人、中國家具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家具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