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儷水晶清雅而靈動,仿佛是在光影上雕琢而成,散發著一種優雅、內斂的貴族氣度。
2009年,一部講述可可#8226;香奈兒和前衛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感情生活的電影《香奈兒的情人》上映。為了充分還原那個時代的生活,電影的場景制作極為考究,特邀法國殿堂級水晶品牌萊儷(Lalique)為影片量身打造居室用品。所有的一切都還原著香奈兒女士的最愛,一場水晶與時尚輝映的居家裝飾慢慢展開,呈現出一幅優雅、奢華的生活畫卷。
光之雕塑的奧秘
萊儷的水晶制品被喻為“光之雕塑”,它自1400°C的高溫中誕生。
在萊儷的水晶世界中,沒有自動化,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工藝師的手工和技巧,每件產品均由水晶工坊的工藝師親自設計并由工匠手工完成。
位于法國東部的Wingen-sur-Moder水晶工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是萊儷創始人勒內(René Lalique)先生親自督建完成的,因為時任總統非常鐘情勒內的作品,在他的協助下,整個修建過程進行得相當順利,據說工坊建成后,總統也偶爾會來體驗做工匠的樂趣。等待著載有熔液水晶的小窯被加溫至1400°C,像學徒一樣,跟師傅學習吹制、轉動、按壓的不同技巧,看看自己想象中的造型一點點成型,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遺憾的是,二戰時水晶工坊被毀,一切用于制作水晶的設備也隨之毀壞了。直到勒內先生過世,他也未能目睹戰后窯爐重燃,廠房重新投入生產的情況,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接管父親事業的馬克(Marc Lalique)在第一時間里修復好水晶工坊,并用水晶代替玻璃進行創作,唯一不變的,是對手工的堅持。
時至今日,萊儷已是世界僅存的、堅持以純黏土人手雕砌的小窯制作水晶的品牌。經驗豐富的工匠需用9個月時間制造小窯,并審慎決定小窯是否適用于熔爐內燃燒;而為保持產品的質量,小窯被使用3個月后就得廢棄。
在水晶工坊,精湛的水晶工藝傳統代代相傳,工匠們如同藝術家一般的靈巧雙手為每件作品賦予了獨特的印記與力量。他們之中甚至有多人獲得了“法國最佳工匠”的殊榮。可以說,在萊儷的世界里,玻璃師傅的地位永遠不能被機器所代取。
一位水晶工坊里的工匠介紹,要掌握萊儷的水晶工藝技術并不容易,得花多年時間才能真正融會貫通。期間要經過采集熔液水晶、塑形及重新加溫等多重繁復的“熱工房”步驟,再經過切割、打磨、修飾及后期處理等“冷工房”階段才告功成。這位工匠說,在水晶工坊里千萬不能急躁,得靜得下心,并且有足夠耐心,因為有時候,僅僅等待冷卻就得花上七八天。
為了保持萊儷完美的品牌形象,每件產品必須來回檢查10次才可以加上代表完美的“Lalique France”印記,一旦發現作品有小瑕疵,立即銷毀。所以每生產一批產品,通常只有20%能正式出廠銷售。
冰塊中的十美女
不可否認,即便百年過去,在萊儷的發展史中,影響最大的依然是勒內先生,一個世紀前,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開啟了萊儷的傳奇。
2010年,為慶祝其誕辰150周年,萊儷特別推出“致敬”系列,將勒內先生在1910至1940年之間的多款經典設計以水晶重新演繹。以水晶勾畫出噴泉形狀的“Beauvais”花瓶、展現強而有力幾何線條美的“Royat”花瓶、表面飾以仙人掌針葉浮雕的綠色水晶花瓶、誘人魅惑的“豐收十美女”花瓶、精致得令女士心動的“TroisHirondelles”香水瓶、手工細膩的“Cep”酒瓶……那一件件似是雕塑,又似半寶石的瓶子,是勒內先生的心血,也是無數人心中的瑰寶。
據說法國著名的巧克力制造商Marquise de Sévigné就被“Royat”花瓶深深迷倒,特別定制了多個花瓶,用來盛載其出品的高級巧克力。
在《香奈兒的情人》里,那個隨意插著幾株小白花的“豐收十美女”花瓶,是勒內先生在1927年創作的,瓶身所繪的是希臘神話中的跳舞女神慶賀酒神,繁花似錦的畫面洋溢著歡欣愉悅的氣氛。它經過3個多星期精心打磨才完成,珍貴程度令其由80多年前面世至今,一直備受歡迎。
在“致敬”系列中,限量版的“Révélation Bacchantes”花瓶以“豐收十美女”花瓶為創作元素,采用世代相傳的脫蠟鑄造工藝,讓其恍如被凝固在“冰塊”中。“冰塊”內的花瓶凌空放置,不與冰塊底部相連,技術超然可想而知。
另一款限量版作品即“Perruches”花瓶。勒內曾為歐洲最美的博物館巴黎奧賽博物館設計了一個蠟制花瓶,而其中一塊鸚鵡造型的石膏片便成為了“Perruches”花瓶的創作靈感,被重新演繹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這20多件作品里,每一件都代表了純手工技藝的新成就,反映了勒內先生多年堅持不懈的創作精神,也展示著將一如既往傳承下去的集美學、工藝、品質于一身的萊儷核心精神。
一段前衛的藝術史
香奈兒的設計師、時尚怪人卡爾#8226;拉格菲爾德偏愛萊儷,據說他有一個嗜好,在獨享安寧時,一定要用萊儷水晶杯喝無糖的百事可樂才行。
在法國人眼中,萊儷并不是普通家用水晶制品,而是上世紀一段引以為傲的前衛藝術歷史。在轉型制作水晶產品前,萊儷曾是一個最新潮、最前衛的珠寶設計品牌。
以前一提珠寶,便意味著昂貴的鉆石或紅藍寶石,勒內偏將牛角、象牙、半寶石、琺瑯等不同物料拉進了珠寶原料隊伍,大大擴充了“珠寶”的定義。雖然風格有點偏鋒,亦有別于傳統,卻令他獲得“新藝術主義”珠寶大師的美譽,也為萊儷贏得了一個世紀的贊譽。有人甚至認為,19世紀末法國珠寶業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勒內先生,因為他重新詮釋了現代珠寶的含義。
20世紀初,勒內先生對玻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將其應用于珠寶設計中。善于捕捉自然之趣的勒內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下,將簡單的玻璃原料幻化成有生命的精靈。這些作品線條簡約,甚至呈幾何形狀,卻被浮雕的花卉、動物和女性的形態所柔化,連蜻蜓、蚱蜢、飛蛾,都能展現出鮮為人知的魅力。
一次,勒內心血來潮用水晶設計了一款圓月戒指,其獨特之處是無需經過一連串繁復的鑲嵌工序,而直接將一塊完整的水晶塑造出如小山丘般的圓拱形。14種不同的搭配色彩,讓圓月水晶戒指流行半個世紀后依然經久不衰。
如果說我們印象中的水晶大多有著晶瑩的光澤和鮮艷的色彩,那么萊儷則發展了獨特的水晶磨砂工藝。比起璀璨奪目的水晶,萊儷那種“不閃”的含蓄,如夢幻一般的朦朧效果,更具一種優雅、內斂的貴族氣度。放在燈光下,它就像顆半寶石,綻放著另一種美,也塑造出了萊儷獨特的風格。
三代人的水晶神話
一次偶然的機會,法國著名香水品牌Coty找到勒內,請他為自己的香水設計一款好看的瓶子。聞過香水后,勒內覺得,既然每款香水的味道都那么獨特,為什么一定要用同一款的香水瓶呢?于是他根據不同的味道做了幾款不同造型、不同花紋的琉璃瓶,沒想到竟引起極大轟動。那以后,女人們買香水不僅只為香水,更因對瓶子欲罷不能,勒內“香水瓶之父”的名聲由此而來。這次合作,讓勒內清楚了未來的設計方向,他決定研制各類玻璃或琉璃家品及室內裝飾,包括香水瓶、水杯、花瓶、燈飾、餐具、門窗、建筑雕像……
勒內的兒子馬克在父親去世后繼承了事業。馬克同樣熱愛藝術,并擁有卓越的技藝,然而他更鐘情于水晶擺件的開發。從1921年起,萊儷的所有產品均在Wingen-sur-Moder水晶工坊制作,再運往世界各地。馬克積極開拓水晶市場,讓萊儷從玻璃時代跨向了水晶時代。一天,馬克拿起一只父親設計的香水瓶,精致的造型讓馬克入了神,他突然想,為什么不自己開發香水產品呢?萊儷的香水均為限量,卻永遠被名媛們爭搶收藏。
為了給萊儷拓展更多渠道,1999年,馬克推出以木和水晶造的家俬系列,風格也是仿效當年勒內先生的東方快車車廂設計。水晶,依然是萊儷的標記,但已不再是品牌的唯一路向。
之后,家族第三代成員瑪麗#8226;克勞德(Marie-Claude Lalique)在風格上融合父親和祖父兩人的特色,并從他們的設計中獲得新靈感。她創作的“Tanzania”花瓶,首次將兩種傳承自1920年的傳統水晶技術的吹望玻璃和手繪琺瑯技術結合起來,打造成獨特秀麗的水晶花瓶。瑪麗的設計風格一直深受非洲藝術的影響,熱愛旅游的她,在旅程中捕捉了許多大自然的靈感。此花瓶以當地的森山景致和斑馬奔馳的風姿為創作主題,細致的磨砂水晶簇葉,由清水晶花瓶的頂部一直蔓延至中央,仿如將你帶到非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與大自然融合一起。
萊儷,這個象征完美、堅持的殿堂級水晶品牌,不但代表著一個家族奮斗的光輝事跡,更是法國工藝的傳統,和世界各地文化水乳交融的藝術傳承。
那種低調的美,一如萊儷品牌本身低調的個性,成為全球眾多博物館、名人、明星及鑒賞家趨之若鶩的收藏珍品。它的產品線,更是延伸至生活的細枝末節。擁有百年歷史的萊儷,所代表的已經不再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優雅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