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星,男,1941年生于浙江省溫州市,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當代青田石雕的杰出代表,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收藏。
林錦星將金魚作為自己創作的美學符號,幾十年潛心創作,贏得了一個“金魚豹”的雅號。
那是一個午后,林錦星像平常那樣,睡一個小時的午覺就又坐到了自己的工作臺前,那把舊木凳被他坐得已失去了棱角,變得光滑圓潤。林錦星拾起案臺上的刻刀,繼續上午的活兒,一件十尾金魚在蓮蓬下嬉戲的大型石雕作品已見雛形。
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的一位客人,要看他的金魚作品。林錦星放下手中的活兒,將一件件金魚作品從柜子里拿出來,擺放一案。剎那間,案臺上河渠池塘幻生,一尾一尾各種色彩、各種形態的魚跳躍而出,充滿意趣。特別是那件《金玉滿堂》,魚群嬉戲的情景惟妙惟肖。“好生動的石雕作品!”客人忍不住驚呼起來。
“這件作品售價多少呢?”客人指著《金玉滿堂》問林錦星。林錦星猶豫了片刻說:“五萬吧!”客人拍了照片,就走了。
數日以后,林錦星收到一封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正式收藏函,信中寫道: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將以20萬元人民幣收藏林錦星的《金玉滿堂》石雕作品。林錦星打電話去道謝,“20萬元的價格是通過專家鑒定和市場評估得出的。您的作品值這個價。”對方回答道。
林錦星出生石雕世家,父親林巖福是溫州有名的石雕專家。林錦星從小在石頭堆里玩耍,那些平凡的石頭只要經過了父親的手,就像是變了仙法一樣,變得奇妙無比。林錦星放學回來,也常拿起父親的刻刀和未完成的作品雕上兩刀。
有一次,父親帶回一塊有漂亮紋理的凍石,每天都拿出來看,卻一直不動刀。林錦星看父親遲遲不出手,自己卻忍不住了,就拿起刻刀一點一點地琢了下去。當父親發現自己心儀的寶貝被兒子先動手后,真是百感交集。那天晚上,林錦星被父親叫到廳堂,“兒子,你是真喜歡雕刻嗎?”11歲的林錦星認真地點點頭。“那你給我倒杯師傅茶吧!”父親說道。
就這樣,林錦星正式走上了石雕之路。這里該埋刀、那里該留筋……在父親的耐心指導下,林錦星的雕刻技法日臻純熟。1954年,世界青年聯歡節在莫斯科舉行,林錦星送展的一件石雕作品,獲得了金獎。這讓他更加癡迷于雕刻。
4年后,父親被選調到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林錦星在父親的單位看到大師們的精美作品時,他發現藝術的天地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寬闊精彩,而且每個大師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藝術創作符號,張仕寬大師的葡萄山,林如奎大師的高粱,潘雨辰大師的人物……
“我的創作符號是什么?”這個問題每天都縈繞在林錦星的頭腦里,他常去西湖邊靜心思索。西湖邊的“花港觀魚”是一處勝景,池塘里顏色絢麗形態多樣的金魚,前前后后簇擁著四處覓食或翩然游動嬉戲,煞是活潑可愛。林錦星心中豁然,我何不雕這些金魚!找到自己的創作符號,林錦星開始了對金魚的尋美過程,他每天都拿著一個小本,在魚塘邊、看魚、畫魚,回家后就對著繪本,進行石雕創作。一條、三兩條、一群魚在他的刻刀下顯出了美麗形態。但面對自己的作品,林錦星總感覺缺了點什么。他把作品拿去向林如奎大師請教,林大師拿出一本齊白石的畫冊給他,讓他多看看,多揣摩。
齊白石畫蝦注重留白與巧施濃淡墨,這樣就能營造出無水似有水的境界。林錦星領會齊白石畫作的精髓后,將其技法運用到石雕上。以鏤空的方式留白,以一條金魚為造型的中心,其他魚圍繞這個中心做一個回旋的圓形分布,魚在水中游動造成漩渦的視覺效果就躍然而出?!傲皱\星雕出的魚活了!”當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的大師們對他的金魚作品做出這樣的評價時,林錦星欣慰而笑。
以金魚為美學符號,林錦星創作了一大批石雕作品,《游龍》、《暢游》、《魚戲荷塘》……在各大工藝美術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并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從藝幾十年來,潛心雕金魚,林錦星為自己贏得了一個雅號——“金魚豹”。